英国“国民作家”麦克尤恩来京,预言大众传媒时代小说不会终结—— 作家需在信息风暴中探究人性
来源:北京日报 | 路艳霞 2018年10月29日08:22
麦克尤恩在欧洲文学界声望颇高,未来几年有望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项活动终于把我和我太太带到了你们这片伟大非凡的国土上,我从心底里感谢你们。”因参加“21大学生国际文学盛典”,70岁的英国“国民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偕妻子首次来到中国,昨天他兴致勃勃地畅游了向往已久的故宫。
麦克尤恩是一个在伦敦郊外潜心写作的智慧老头儿,至今已写作50年,他对文学未来的畅想,对世界的敏锐观察,还有对往昔的回忆,令中国同行印象深刻。上周五,他在“21大学生国际文学盛典”领奖、发表致谢词,并接受了一屋子媒体记者的群访;前天,他与读者一起度过了午后时光,他与中国作家格非的对谈,将大家带进了“大众媒体时代的虚构叙事”世界中。
谈数字革命
未来机器人或写出伟大小说
没想到麦克尤恩如此关注数字革命,他在北京停留期间的好几个场合,都谈到了这个话题。他甚至幽默地说,未来伟大的小说或许由机器人写成,小说家不得不另谋高就。“我是活不到那个时代了,对此我还是很开心的。”
上周五,在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腾讯新闻、东方文学国际写作中心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1大学生国际文学盛典”上,麦克尤恩坐在台下聆听了授奖词,他“因其充满魅力、风格与敏锐智慧的作品为叙事艺术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获2018年度致敬文学人物。谁也没想到,在接下来的致谢词里,麦克尤恩发表的是以“数字革命”为主题的演讲,由互联网谈到人工智能,再谈到人造人。
麦克尤恩回忆起自己的旧日时光,比如寄信,在公共电话亭里通话,常常伸手求助书架上的百科全书,“我们得到的新闻永远迟了一天。”但面对数字革命大潮,像他这样的老人家不得不笨拙地过渡到一个数字宇宙中,“为了应付各种数字任务,我们时常求助于自己的子女,然后是我们的孙辈。”
麦克尤恩显然是以积极的姿态来面对这场变革,尽管他是一个报纸的“瘾君子”,没有一天不看报,但他在伦敦郊区的平静生活,也因为互联网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他而言,和互联网亲密接触的感受是深刻的,“它以最美好的面孔和最丑恶的形态囊括了人性,囊括了我们。一旦由于某种技术原因丢失了网络连接,我们立刻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失落。”他特别强调,这种奇怪的感觉完全是现代性的,这代表了人类意识的一次转变。
“今天我们尚处在数字革命的初级阶段。也许历史刚刚完成了第一章。接下来的章节,会更加深刻地影响我们如何理解自身的人性,进而影响我们的文学和我们所有的艺术形式。此时此刻,这些新章节正在书写之中。”麦克尤恩坚信,一场伟大的冒险将就此展开,无论它带来的会是美好还是恐怖。
麦克尤恩谈论了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现状、发展和未来,他畅想道,也许在本世纪就会创造出类人机器人,“如果机器人写出了第一部有意义的原创小说时,我们将有机会通过我们所创造的这些‘他者’的眼睛看到我们自己。”
谈创作秘诀
跟朋友开玩笑也能触发灵感
“当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他们与自己笔下的人物独处——那一个个人物就像是幽灵;与自己的故事独处——那些故事几乎与影子无二。”麦克尤恩如此形容自己的创作。
他更揭秘到,在完成一部小说所需的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小说家会对自己的这项工程产生严重的怀疑,而这种怀疑是很难与他人说明白的。但随着写作的进行,他终于会到达一个无可反悔的临界点:他已经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再也不能回头了。“这个过程,作家的收获除了痛苦,也有欢乐。”
关于自己的写作状态,麦克尤恩透露,小说写得顺畅的时候很难停止,这个时候,就会逼着自己一直写下去,从早上写到晚上,这种状态不会总出现,因此会格外珍惜。他坦言,这些年除了电脑外,手上又多了手机,自己也难免受到干扰,东看看西瞧瞧,结果浪费了大量时间,常常一上午就这样悄然而逝。最后,麦克尤恩夫人为了丈夫的写作事业,只好装上一个软件,每天阻止他至少几个小时不上网。
关于写作灵感,麦克尤恩认为这个问题可以永远讨论下去,而且不会有最终答案。众所周知,写作灵感或许来源于别人说的某些话,来源于新闻,或者来源于笔记本寥寥记下的几笔。而在他看来,作家的灵感可能来源于自己的个性,来源于过去,来源于想要找到新的灵感的绝望。
麦克尤恩举例说,他的小说《阿姆斯特丹》就源自他和朋友之间不断讲的一个笑话。他五十多岁时,常常和朋友远足,但时常丢三落四,两人彼此调侃说,等老了变傻了,就去阿姆斯特丹,因为那里可以合法进行安乐死。结果这个笑话成为触发小说《阿姆斯特丹》的灵感。
谈最新长篇
向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致敬
麦克尤恩的最新长篇小说《坚果壳》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他以一种崭新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则黑色现代寓言。责任编辑宋玲说,《坚果壳》也是上海译文推出的第16部麦克尤恩作品。
《坚果壳》的视角非常特殊,主人公是母亲肚子里9个月大还未出生的婴儿,婴儿的母亲和他的叔叔勾搭成奸,从婴儿的视角听到母亲和叔叔密谋要杀害他的父亲,霸占他的祖产。熟悉的情节,一听就来自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麦克尤恩说,当时他和怀孕中的儿媳妇开心聊天,突然有了个灵感,他说,“我很高兴我们说话的时候你的孩子已经能听见了,他如果听见的话也会高兴的。”于是这句话就成了一个写作动机:从胎儿的视角跟踪一件“事情”。
有读者提问,这部作品是在模仿莎士比亚。对此,麦克尤恩回答说,不是对莎士比亚的模仿,而是一种致敬。他念书的时候,每个孩子都要学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对他们而言就像是空气、阳光。
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近还再版了麦克尤恩的名作《赎罪》。在前天进行的对谈活动中,作家格非说,他想起《赎罪》中人物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有二十亿人,二十亿人都忙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到底该听谁的?”格非认为这句话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今天身处大众媒体下所有读者会遇到的麻烦,我们不知该相信谁。麦克尤恩回应说,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小女孩由于读了很多小说,导致生活中出现很多混乱的事情,使她的想象力无比放大,最终作出很愚蠢的判断。
有评论家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随着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小说所具备的揭露真相、揭露秘闻、掌握真理的时代结束了。但麦克尤恩从不相信这一套,“在我的一生中,预言小说的时代将结束,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他一直坚信,小说还会继续存活下去,不同的是,小说家会在这种巨大的信息风暴当中找到一个静止的中心,“严肃小说家将在这个中心中,继续探究人性,继续研究所有的这些真相以及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