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特点
来源:网文届(微信公众号) | 丁玮俊 张俊 2018年11月08日07:56
01 创作内容地域特征鲜明,民族文化辨识度较高
我国55个少数民族具有大杂居与小聚居交错分布的特点,不同族群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状况以及民族文化积淀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族人的风俗风情,习性习惯,精神信仰也存在较大区别。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地域特性是伴随着不同民族的多元发展历程而与生俱来的。以最简明的南北地域划分为例,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居住在雅砻江以东、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的白、傣、侗、苗、土家、瑶、彝、壮等民族)独特的山地农耕文化、神巫文化、口传文化土壤,孕育滋养了丰富的神话、史诗、传说以及歌谣。傣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一带的河谷、平坝地区,这里群山环绕,河水潺潺,族人以水稻耕作为主,泼水节等传统节日承继良久,因而在其文学创作中水成为重要内容;土家族聚居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地区,其薅草锣鼓、打镏子、茅古斯等独特民俗在网络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北方少数民族则以狩猎-游牧文化为主要特色,蒙古族多居于北方草原,因而草原,长生天、白云、雄鹰、骏马、蒙古包成为蒙古族网络文学的象征;藏族多居于高原地区,在其作品中则多以神山、太阳、高原为描写对象。地域特征带给文学表征的影响又不单一地作用在描写对象上,地域文化力的辐散影响综合且复杂,通过文学载体将文化传统中的民族集体潜意识外化于作家作品的字里行间,尤其是网络时代文学创作民间化的范围扩散,将更多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透过屏幕呈现在读者面前,民族文学的深度和广度都进一步得到放大。不论是在传统的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还是创作方式改变后的网络文学中,地域特征在某一族群的文本体现相较于音频、视频等其他内容更为明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辨识度在网络文学多元表征和读者文化背景层次模糊,文学想象力、鉴赏力参差不齐的双重作用下更显突出。在创作内容上,汉民族部分类型小说开天辟地式、打怪升级式的网文创作与民族传统稍显脱节,而少数民族的神巫宗教文化特质和民族风情风物,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自始至终影响着文学创作,体现在作品内容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以及网络文学跨越载体的赓续性,使得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浩瀚星海中具有独特魅力的闪光点。
02 网络文学体裁以诗歌、散文为主,小说为辅
与汉民族类型文学火爆,网络文学排行榜和好看榜上小说一枝独秀的状况稍有不同,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体裁呈现出以诗歌、散文为主,小说为辅的现状。例如西部文学网2017年发布的12期西部文学电子刊中,诗情画意版块和散文随笔版块相较于小说纵横版块内容更加丰富。在西部文学网站首页的文学聚焦一栏多为诗歌和散文。中国苗族网的文学之窗板块中,2017全年更新作品16篇,其中散文有《让自己静下来》《一生做好一件事》《花山》《清 明 祭——怀念外公》《张崇文》《不喝水的竹鼠》《零起步》《那头》《震撼心灵的精神号角——月亮山苗族摆王<木鼓舞>》9篇,诗歌有《相约屏边》《春游诗二首》《松桃老家》《五月,你好》《千里苗疆美如画》《赞美您,贵安新区》《故乡的苗族生活》7篇,小说暂无更新。彝族人网的文学版块发表诗歌(包括组诗)52篇,散文26篇,连载小说《我在彝乡的故事》一篇。藏人文化网的名家力作和三区大地两个栏目中,2017年共更新诗歌(包括组诗)182篇,散文随笔78篇,短篇小说73篇。西域风文学网共发布散文37篇,诗歌36篇,小说只有《又细又长的棉纱棉》一篇。
与汉民族网络文学的“弑父”与“叛逆”状况不同,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在对传统文学的赓续上更为充分。究其原因,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是内在根源,而影响更为直接则是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不同民族的文字语言发展差异。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字又是这门艺术的载体。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藏族,蒙古族,傣族,彝族等几个民族有历史比较悠久的民族文字之外,其他民族的文字不相统一,历史也较为短暂,这些族群的信息传达,情感交流乃至文化传承大多依靠声音、肢体语言,特别是内容简短的歌谣,因而少数民族相比汉民族更加能歌善舞,性情外放。从文学视角看,欠发达的文字系统使得少数民族在文体选择上更倾向篇幅较小的诗歌和散文,小说也以短中篇为主,这一点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母语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03 创作主体全民化,民间化
互联网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传播、阅读和交流提供了最为便捷和强大的技术支撑,民族传统文学在网络语境下凸显出创作全民化、民间化的特点。白族的宋炳龙,侗族的潘年英,回族的石彦伟、马永欢,苗族的蚩尤浪子、红娘子、姚筱琼,彝族的沙辉、曲木伍合、蒋志聪,藏族的刚杰·索木东、王小忠,壮族的忽然之间、施定柔等少数民族文学爱好者、诗人、作家纷纷投身于网络文学的热潮,在综合性文学网站或本民族文学网站进行文学创作和传播。读者也顺势而为,搭上互联网的顺风快车,阅读大量作品并在民族文学论坛,贴吧,微博交流心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渠道的畅通无阻也允许更多青年写手崭露头角,比如1998年生于四川凉山的在校大学生瓦扎伟洛,擅长彝、汉双语写作,诗歌作品散见于各大民族网站,并被《凉山文学》《凉山日报》《彝族文学报》《信阳文学》《山风》《云杉》《喜德拉达》等各级书报刊载。网络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少数民族传统作家和文学新秀的加入提供了共通的渠道,文学创作不再是作家的专有标签和高贵面具,写作呈现全民化、民间化的趋势,在虚拟网络空间中,作家作品、民间作品、网络转载作品一视同仁,被同时展示在民族文学网站中,更多作品得益于网络而免遭现实中发表途径阻碍和传播渠道闭塞的不良影响,民族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的局面也吸引更多的族人加入阅读欣赏和讨论的阵列,并且开始尝试进行或汉语或母语双语文学写作创作,如此良性循环之下,创作主体全民化、民间化的整体趋势更加了然。
04 网络文学双语创作较为普遍
目前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21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其中壮族、布依族、苗族等10多个民族使用的文字是由政府帮助创制或改进的。1957年11月29日《壮文方案》草案通过并予以推行,结束了壮族文字不统一的历史,用法定的统一的民族文字载言达意为壮族文学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基础。在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网站中,布依族网、延边朝鲜族网站、Kz321哈萨克网址大全、草原雄鹰网、文山苗族网、琼迈藏族文学网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血缘空间在民族网站的发展和推动下更加朝气蓬勃。以草原雄鹰网、花的原野、蒙古文文学网、琼迈藏族文学网为代表的纯母语文学网站,以布依族网、文山苗族网为代表的双语创作网站和以王国清、瓦扎伟洛为代表的汉语、民族母语双语创作作家,共同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语言平行化的典型。母语创作对本民族的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具有突出的贡献,民族语言的活跃度高低不只影响本民族的文学发展水平,放眼整个中华民族文学史,正是由于民族文学的增光添彩,才会有如此繁荣盛象。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为21世纪发展迅猛的网络文学形势中独树一帜的鲜明代表,在紧跟文学前进步伐的同时也坚持民族母语创作,坚持民族语言与汉语言的翻译互动,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初期的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