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艺·好小说》2018年第11期|老藤:青山在(节选)
来源:《长江文艺·好小说》2018年第11期 | 老藤 2018年11月13日08:46
导读:
毕国兴对爷爷的记忆总是与元青山、河那边、白虎缠绕在一起。爷爷是小兴安岭一带远近闻名的皮匠,最拿手的手艺是制作一缝裘,但这是另一个传说,除了毕家没人见识过。随着元青山的开发,爷爷“三不熟”的禁忌和守护青山的梦想都在受到冲击……
一
传说不等于谎言,谎言没有寿命,会像烟雾一样散去,而传说却像种子一样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元青山有白虎就是一个传说,这传说源自毕氏皮匠铺老掌柜毕一裘。多少年后,毕国兴还记着爷爷描述这个传说时的神态,他双目圆睁,下颌低垂,右手食指竖在发红的鼻尖前:记住,这是一个秘密,白虎就在河那边。
爷爷所说的河是元青山深处的都柿河,位于都柿沟深谷,因水势湍急,山洪无常,加之林密无路,鲜有进山者涉足此河。爷爷说,河那边草丰林密,百鸟朝凤,獐狍成行,虎豹悠闲,是可望不可即的好去处。
毕国兴对爷爷的记忆总是与元青山、河那边、白虎缠绕在一起。
爷爷是小兴安岭一带远近闻名的皮匠,据说给鄂伦春人制过马具,给胡子做过靰鞡,也给剿匪的解放军缝过皮袄。爷爷最拿手的手艺是制作一缝裘,但这是另一个传说,除了毕家没人见识过,人们是从爷爷毕一裘这个名字中猜到了这一毕氏绝活儿的。
爷爷好酒,喜欢喝烧刀子——当地一种用高粱酿制的烈酒。半碗烧刀子下去,爷爷的脸会抹了腮红一样鲜艳起来,双目炯炯有神,不停地清嗓子,家人于是知道爷爷要喊山了。
爷爷喜欢喊山,他把喊山当成一件很神圣的事。爷爷喊山,地点基本是固定的——白石砬子上方一块突兀的虎头岩、元青山最高处的山神台和都柿沟河东岸。父亲说爷爷喊山最多的地方还是近处的虎头岩,另外两处喊山地则有说法,山神台是元青山最高处,碾盘大一块龟状圆石,是节日喊山必去之所,都柿沟是爷爷与白虎邂逅之地,心有狐疑之时会前往求解。
爷爷喊山荡气回肠,腔似蒙古长调,一个哎字,拖出高高低低的一串啊哦,不换气,几乎让人听到窒息。爷爷常和父亲说,没活儿干就去喊山,去和元青山说说话。那时,毕国兴还小,不懂怎么和大山说话,就隔了父亲问爷爷:元青山不长耳朵没有嘴,怎么和它说话呢?爷爷道:谁说元青山不长耳朵没有嘴?你喊一声,它立马就回一句。毕国兴似懂非懂,却记住了爷爷的话,他的童年充满了爷爷喊山的长调,那山谷里久久不息的回音是他最早接触的音乐。
在毕国兴印象里,爷爷的话总是云山雾罩。爷爷说,山不说话的时候,就是出状况了。他瞪大了眼睛疑惑地望着爷爷,爷爷解释说:死人会说话吗?山要是不回应,不就出状况了吗?爷爷喜欢用新词,把熟过头的皮子、缯裂的鼓一概叫出状况。毕国兴似乎明白了爷爷喊山的用意,爷爷是担心大山唤不醒出状况。受爷爷影响,毕国兴很小就喜欢站在高处向元青山喊上几声,然后侧耳细听大山的回应,尽管自己的喊声稚嫩,但每次都能听到大山清晰的回音。
毕国兴八岁那年才知道自己的名字原来寄托着爷爷的梦想。八十四岁的爷爷已经卧病多日,一天,阳光从窗外照进来,将爷爷那张清癯的脸照得松蘑一般湿白。爷爷招手把他叫到炕前,从右手中指上缓缓地撸下一枚银顶针,塞到他手上:拿着。这是一枚边上带着云纹的顶针,錾孔大部分变黑,只有几处常用的地方磨得耀眼,他朦朦胧胧地知道这是爷爷的心爱之物,即使睡觉爷爷也不会摘下。爷爷问:知道为啥给你取名国兴吗?他摇摇头。是和白虎有关呢,爷爷说,国之将兴,白虎戏朝!
他清楚地记得爷爷弥留之际那种不同寻常的眼神,后来他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回光返照是不是老天赐给人最后一次清醒的机会,让人把该说的话说完。一阵雷声滚过,昏迷中的爷爷忽然清醒了,对围在炕前的家人说:我看见白虎了,在河那边。爷爷目光里出现一抹神采,像无数星星聚在一起,接着,爷爷又缀了一句:守护好元青山。说完,那聚在一起的星星慢慢化开,褪色成丝丝浅灰,爷爷在没有黎明的长夜里睡去。
毕国兴问过父亲,爷爷为什么如此在意元青山?临终前还念念不忘。
父亲说:其实你爷爷惦念的是白虎,元青山在,白虎便安好。
毕国兴又问:爷爷见过白虎?
父亲点点头:见过,就在都柿河那边。
那么您见过?他问。父亲摇摇头:我没见过,但我闻到过虎的味道,那是一九七八年冬天,我到都柿沟伐椴木做菜墩,站在冰封的都柿河这岸,忽然几只狍子从我身边一跃而过,然后我就闻到了河那边有虎的气味飘过来。活物是有气味的,白虎身能隐,味却藏不住。
父亲叫毕晨鸣,这名字也和白虎有关。当年父亲来到元青山下时只有乳名,皮匠铺开业后,父亲到了应该有大号的年龄,对此早有考虑的爷爷说就叫晨鸣吧,白虎晨鸣,雷震四野,王者仁而不害。就这样,父亲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毕晨鸣。父亲一生话稀而迟,只有独自喊山时,才有雷震四野的霸气。
毕氏皮匠铺传到毕国兴是第三代。毕国兴长大的过程,也是小兴安岭野生动物日渐珍稀的过程。爷爷去世后,毕氏皮匠铺先是公私合营,后来由私变公,成了林场的皮革社,父亲当上了皮革社主任。父亲继承了爷爷的皮匠手艺,也继承了爷爷喊山的功夫。
父亲的拿手活儿是缯鼓,地区、县里文艺团队的大鼓小鼓大都出自他手,父亲还带出一个缯鼓的徒弟吴老贵,两人父子般亲密。吴老贵为人耿直,用父亲的话说就像一只响鼓,有屁从不憋着,一捶就要响亮地放出来。父亲眉心有个泛红的肉痣,就像鼓边的铆钉,他总是锁着眉,在组织全社九个职工读报纸时眉头也不松开。
父亲是个一诺千金的人,古板而实在,把规矩看得比吃饭还要紧。父亲恪守爷爷留下的所有规矩,其中就有“三不熟”和“四不用”。“三不熟”就是指虎皮、火皮、黄皮这三种皮不能熟,给多少工钱也不能接这种皮活儿。虎皮人人都清楚,火皮和黄皮就需要解释一下,火皮是指狐狸,因为毛色腹白背红,故有火狐狸之称,黄皮则指黄鼠狼皮。有职工质疑:这样定规矩会不会是讲迷信?
父亲说,这是老掌柜定的规矩,你们知道老掌柜叫啥?毕一裘!老掌柜一缝裘做得漂亮!能做一缝裘的皮匠,不是匠而是神了!你们都是皮匠,见过一缝裘吗?没见过吧?因为一缝裘是虎皮做的!老掌柜虽说叫毕一裘,但他只用羊皮练手艺,练成的手艺没处使,因为有“三不熟”这道紧箍咒。老掌柜说过,虎是百兽之王,熟之不忍;火含因果,熟之不吉;黄有复仇之心,熟之恐遭报应。
在解释了“三不熟”后,父亲强调:守着这三条规矩也是为你们好,你们谁家媳妇不怕火黄二仙?林场常有体弱的妇女发癔病,什么原因连医生也搞不清楚,有年龄大的便说是火黄附体。尽管很多人知道这是迷信,但火黄二仙的传说自古有之,而且传得神乎其神,想把它拂拂手驱散不那么容易。众人都噤了声,父亲一番话把大家说得后颈飕飕发凉,没人想破这“三不熟”的规矩。
至于“四不用”则不是出自老掌柜之口。按父亲的说法是爷爷的爷爷定下的规矩,即疫皮、毒料、甲胄和利刃四不用。父亲的解释是疫皮作瘴,用之传播疾病;毒料难闻,用之伤地害水;甲胄涉兵,恐惹刀兵之祸;利刃无情,不当破皮断筋。这“四不用”的规矩挂在皮革社墙上多年,没有谁提出质疑。
父亲退休后,全林场干部没谁看好皮革社这个又苦又累的集体企业,接班人只能内部产生。上级来考核,其他八个职工一致推举毕国兴,毕国兴便上任了。后来,大集体企业改制,皮革社在安置了八个职工后,正式改回毕氏皮匠铺。
改制时唯有父亲的徒弟吴老贵不走。吴老贵只会缯鼓,离开皮匠铺无事可做。吴老贵跟着毕国兴又干了三年。一日,垂垂老矣的父亲对吴老贵说,你是唯一懂得老掌柜心事的老职工,现在皮匠铺不景气,你去巡山吧,也算对老掌柜有个交代。
龙河林场把护林员称作巡山,这是老场长的发明,老场长卸任前恰遇国家天然林限伐政策颁布,林场聘了首批护林员。在护林员入职仪式上,满头白发的老场长十分动情地说:我伐了一辈子树,就像刽子手砍了一辈子人头,如今放下斧锯,立地成佛啦,我今天封你们个官职,你们就别叫护什么林员了,护林员再大也是个员,你们就叫巡山吧,听起来就像个官。老场长一番话把每个护林员心里都说得美滋滋的,仿佛自己真的就成了巡山大王。从此,巡山这称谓被其他林场学了去,竟然在林区叫开了,连管局领导也跟着叫起来。父亲说,一个“巡”字可了不得,历史上南巡北巡东巡西巡,那都是啥人物!为了吴老贵,毕国兴去找了现任场长杨群。
杨群是毕国兴发小加同学,两人小时候总是结伴上山采都柿,私交甚笃,但志向却并不相同,如今稳坐场长交椅的杨群,儿时向往的却是离开这片山林,进城。毕国兴还记得,那时两人看完电影《黑三角》,杨群对那个卖冰棍的女特务印象不深,却十分羡慕五分钱一根的冰棍。他发愿说自己将来一定要进城。毕国兴不解,为啥一门心思想进城?杨群当时说了个理由:为了吃冰棍。那个时候没有冰箱,满林场买不到冰棍。
多年以后,虽然弃山进城的愿望落了空,但命运依然待杨群不薄,他接替叔叔当上了这座林场的当家人。
有一言九鼎的杨场长点头,吴老贵便不再缯鼓,改当了元青山巡山。
与志得意满的杨群相比,一心想复兴毕氏皮匠铺的毕国兴可谓时运不济,皮匠铺生意并未因改制而红火,汽车代替了骡马,马具加工自然萧条;皮靴保温轻便,靰鞡也就成了古董;家家买了电视,皮影也就没了看客。皮匠铺做得最多的生意只剩下缯鼓和熟牛羊皮。
更让毕国兴忧虑的是爷爷这枚银顶针将来传给谁?儿子小春志向不在当皮匠,要考大学学生物。上大学是改变命运的选择,毕国兴必须支持,而他也隐隐感觉到,小春的选择似乎并未远离元青山。
这一天,毕国兴站在窗前,望着空旷的马路说:昨晚我梦到了白虎。
老伴停下手里的针线问:白虎在哪儿?
河那边。他说,白虎在河滩上走来走去,不时低吼几声,很焦躁的样子。
老伴摇摇头说:白虎是老毕家梦里的风筝,外人连根线都捋不上。
白虎可是实实在在,就在河那边。父亲闻到过虎味,我听到过虎啸。
你在哪儿听过虎啸?老伴刨根问底,做皮匠活儿的人喜欢较真儿。
在都柿沟呀,他说,我站在河这边喊山,忽然就在回音里听到了虎啸,虎啸声来自河那边,像从喇嘛吹的铜钦中传出,那声响似乎能穿墙过铁一样震人。
毕国兴和父亲继承了老掌柜喊山的地点,虎头岩、山神台和都柿沟成了他们喊山的舞台。爷爷说过,只有与白虎有缘之人才有形缘、味缘、声缘,无缘之人,同路也不相逢。
二
小春考上了省城的林业大学。
第一个打来电话的是杨群,杨群说恭喜你老同学,侄子考上林大是全林场的喜事,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我要表示表示。
毕国兴本不想去,虽说是同学,毕竟不是一块儿上山采都柿的孩子了,人家是大场长,有权有势,戳在龙河岸上咳嗽一声,连鱼虾都会吓得直蹦。但杨群给了这么大的面子,不去就有点儿见外了。
杨群是个有诸多天分的人,既有伐木汉的豪放,又有打围人的狡黠,他曾经酒后说过一句狂话,他要是座山雕,肯定会识破乔装打扮的杨子荣。有人问他,凭啥来识破,他给出的答案是两个字:眼睛。他的解释是,人什么都可以装,唯有眼神装不了,眼神要是能装,杨子荣就真成土匪了。杨群拿出一部没开封的新款手机递过来:给,奖励侄子的。
毕国兴接过手机,心里很感动,杨群从来不差礼数,出手也大方,同学有个大事小情总能见到他。
杨群在夸赞了小春一番后,话题一转:你知道咱们林管局桑局是哪里调来的吗?是林大!林大是培养林业干部的地方,小春读林大将来肯定有出息。
毕国兴觉得这些话与自己没什么关系,林管局局长姓桑姓蚕自己一概不知,不能因为儿子考上了林大就去高攀人家。他谢过杨群,不想多打扰对方,因为进门的时候看到几个家庭困难的老职工站在走廊里,估计是来找杨群。
两人握手告别时,杨群小声说:你帮我一个忙。
毕国兴愣了一下,道:我一个皮匠,能帮你什么?
杨群转身从铁质卷柜里拿出一个绿色帆布包,递给毕国兴:把它熟了,做成坎肩,我有大用处。
啥皮?毕国兴警惕地问。
金钱豹,杨群压低了声音说,这东西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你懂的。
离开场长办公室时,走廊里几个老职工神情木然地站在那里,其中他熟悉的一个老职工问:吴老贵还在巡山吗?他点点头。对方的目光在他抱的帆布包上,嘴上却说:吴老贵是不是天天吃哈什蟆,要不哪来的力气巡山?他没有接话,快步离开了场部。
抱着帆布包,一路上毕国兴感到心率加快,裤兜里那部新手机秤砣一样几乎要将裤子坠下去。自接手皮匠铺,还从没有熟过金钱豹的皮子,这帆布包像一包烫手山芋,让他不知如何是好。
夜晚,老伴烙了他最喜欢的油饼,他却盯着油饼发呆,胸口一直被那个圆鼓鼓的帆布包堵着,有点儿透不过气来。他问老伴:这活儿接还是不接?
老伴做事像她皮活儿上的手工,向来一丝不苟,皮匠铺有什么难题,破题人往往是老伴,杨群曾夸赞说:国兴你这辈子最大成功之处是娶了个好媳妇。老伴略作思考后说:豹皮不在“三不熟”之列,接也无妨。
毕国兴放下筷子,仰身躺在炕上看起电视来。毕国兴喜欢看《动物世界》,只要屏幕里出现他熟悉的动物,他就会和老伴讲解一番这动物的相关学问。这一次,屏幕上是一只遭到偷猎者杀害的白犀牛,几个黑人默默地围在犀牛尸体旁,画面后一个苍老悲凉的声音在解说。
该死的偷猎者!他说,就为了一点点牛角,几吨重的犀牛就给杀了。收拾碗筷的老伴未说话,电视上换了画面,是一只在沙漠上爬行的蜥蜴,他忽然想起了什么,躬身坐起来:哎,都说马蛇子是蛇的表亲,那豹子是不是老虎的表亲呢?若是,咱不是拐着弯儿在破“三不熟”的规矩吗?
豹是豹,虎是虎,虎豹可是一对冤家。老伴开解说。
毕国兴道:不行,我得问问通宝。他从炕琴里摸出一个小木匣,打开拿出一枚包浆润泽的铜钱:通宝不会诳人。毕氏皮匠铺有个传统,遇到不好决判的事,就用这枚乾隆通宝来说话,方法也简单,双手捧住铜钱,口中默念三遍,然后把铜钱抛到炕上,有字一面向上为可行,无字一面朝上为不可。这一次,犹豫不定的毕国兴选择了让乾隆通宝来说话。依法操作后,铜钱在炕席上蹦了个高,竟然滚过炕沿,跌到地上,恰巧落入胶鞋鞋窠里。
毕国兴愣住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通宝落入鞋窠,分不清反正,等于这次问卜没有答案。他眉头蹙了蹙,下炕从鞋窠里摸出通宝,在衣襟上仔细擦了擦,放回木盒收好。爷爷定下规矩,一事通宝只可抛一次,再抛就不灵了。
老伴说:通宝让咱自己拿主意呢,求谁不如求己。
毕国兴点点头说:接可以,但要弄清楚皮子来路。
他给杨群打了个电话,问皮子的来路,特意强调要是来路违法他不敢接活儿。杨群在电话那头很不高兴,说:难道我一个县团级领导干部还需要你来普法?豹子是濒危动物打不得我比你清楚,这张豹皮的来路到时候我会告诉你,你把心放肚子里做活儿吧。
受了一番奚落的毕国兴猜测这豹皮八成来自境外,境外地广人稀,野生动物多,常有珍贵皮毛易货过来。杨群让他放心做活儿,就等于告诉他这皮子来路没问题,他对老伴说:熟吧,总不能驳了杨群面子。
依皮匠铺传统工艺,他用草灰、黄米熟了这张豹皮。鞣皮时,他看出这是一张雌豹皮,猎手一枪击中豹子头部,其他地方没有伤痕,豹成对,虎独行,看来另一只雄豹要孑然余生了。
在白石砬子上晾晒时,他忽然听到了白石砬子下面传来焦躁不安的唧唧声,其间夹杂着婴儿的哭叫。他急忙上去收了皮子,下面才恢复了安静。
缝制坎肩时,引线的二号缝针竟然顶透了银顶针,把中指扎出血来。他摘下银顶针,吮了吮伤口,感到嘴里有些咸,知道出了不少血,心里便有些堵,银顶针用来缝牛皮都没事,一张豹皮竟顶穿了,看来这豹皮还真不能小觑。
杨群来取坎肩,试穿了一下,对着镜子啧啧称赞,颇为得意地说:当年杨子荣穿虎皮坎肩打虎上山让我好生羡慕,今天我有了豹皮坎肩,你说能不能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他知道杨群说了一句京剧唱词,他不太喜欢这一段,上山就上山,为啥非要打虎?便没接这个话茬,不冷不热地说,以后这样的皮子还是少沾为好,提心吊胆的。杨群说豹皮是索三弄的,索三路子野,搞边贸的朋友一大帮,黑白两道通吃,别说豹皮,就是北极熊皮也能弄得到。
提到索三,毕国兴不由打了个寒战,索三有枪,是支德国造双筒猎枪,索三用它猎杀过一头蹲仓的黑熊。他提醒杨群:索三那杆猎枪还是上交了好,留在手里容易闯祸。
杨群不想谈论猎枪的话题,他把坎肩放进帆布包,在手上掂了掂,道:说实话国兴,我对裘皮不感兴趣,是有人喜欢而已。
临走,杨群拿出三张百元大钞往案上一拍:给!
他不收,杨群眼睛一瞪:还有件大活儿求你呢,你不收,下次我咋张口?
啥大活儿?他问。
先不说,杨群卖了个关子,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这件大活儿是我的投名状。
他并不吃惊,他和杨群小时候是无话不讲的好友,彼此十分了解,杨群有颗猞猁般的心,三步之外都能听到他胸腔里突突突的心跳,只要是认准的事头拱地也要办成。
他说,最近龙河出了状况,原本清亮亮一条河,快成黄河了。
杨群愤愤地说,上游桃山林场发现了一个铁矿,兔崽子们全肥了,这水就是挖铁矿弄浑的,我在琢磨咱元青山有没有铁矿、铜矿之类的资源呢?
他心里一阵抽紧,看来杨群还在打元青山的主意。
三
毕氏皮匠铺当年选址元青山下,用时三天。
老场长说:毕家老掌柜选址讲究,都说臭皮匠,皮匠臭,这顶风臭十里的生意要是开在街面上还不把人熏死?
老场长虽然是夸赞毕一裘选址远离村屯,但这话有毛病,别的皮匠铺臭,毕家却不同,因为毕家熟皮子采用古法,主要用草灰和黄米,少用或不用硝,臭味自然就微乎其微。
其实,皮匠铺选址元青山下也不是没有来由,用爷爷的话说,是缘分到了。
当年,老掌柜率领一家老小闯关东来到小兴安岭中部这里时,现在的场部还是一个不满百户的村屯,有个很普通的名字——靠山屯。屯子里满是倒卖木材山货的商贩。那时,林区最火的生意是木匠铺和皮匠铺,而皮匠生意要好过木匠,因为皮匠铺除却熟皮子外,还要加工皮具,马具、靰鞡、皮袄皮氅皮帽、缯鼓制箱甚至刻影,都离不开皮匠。
毕氏皮匠铺前面是水势舒缓的龙河,后面有一片白石砬子,熟皮子离不开水,晒皮子离不开石砬子,选址于此固然有老掌柜的高明,但也有赖于天意。
那是六月的一个傍晚,老掌柜一家赶着马车从龙镇向小兴安岭出发途中,遭遇了狂风沙尘,天地一片混沌,令人不辨南北,他们只能沿着龙河旁的土路艰难前行。
当马车爬过一道高岗走到元青山下时,狂风止歇,沙尘退去,一道山势不急不缓、藏风聚气的土形山出现在东方。远观,山上草茂林密,不见险峻气象。近瞧,靠近路旁的草地上,一片白石砬子棉垛般堆在那里。上看,有一块突兀的白石从山坡上探出来,状似虎头。
好地方!老掌柜忍不住叫起来。恰在此时,一侧马车车辕应声断裂,无法继续前行。老掌柜俯下身子查验车辕时忽然嗅到一阵果香,趁着夕阳余晖,他四处张望,发现缓缓流淌的龙河边有成片的灌木丛,果香就来自那些深绿色的灌木。老掌柜走过去,发现这些小叶灌木上结满了豆粒大的黑色果实,尝一粒,酸甜可口,甚是好吃,采了满把吃下去,感觉生津醒神,一路疲惫顿时消解。后来才知道这黑果叫都柿。
一家人饱餐了一顿都柿后,老掌柜发现白石砬子上有活物在动,便登上白石砬子察看。此时夕阳已经落山,西面湿地里大片的小叶樟稻田一般平整,白石砬子聚拢起初放的月光,显得光洁如新。在一道凹陷处,老掌柜捡到两只野兔,验过伤口,这或许是被黄鼬刚刚咬死的猎物。老掌柜站在白石砬子上极目远眺,环顾四方,看到南面三四里处有明灭的灯火,猜想那里便是路遇的老乡提到的靠山屯,心中暗暗盘算。一家人在白石砬子下安营扎寨,点起篝火烤熟野兔做了晚餐。晚餐后老掌柜对家人说:我们权且在此盘桓几日,待我勘察一下山中风物,再做下一步打算。
老掌柜在元青山上转悠了两天,都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说,家人也不问,老掌柜自有老掌柜的主见,谋可寡不可众,重大的事情最怕七嘴八舌瞎呛呛。
第三日清早,成竹在胸的老掌柜对家人说:元青山乃飞禽走兽之乐园,此处有地穴之利,南近村屯,北靠高岗,更有野果提神,灵物馈赠,选址不如撞址,毕氏皮匠铺就安家在此了!
有山有水,造屋不愁,湿地里到处有塔头,是冬暖夏凉的好材料,山坡上白桦成片,削皮后做椽当檩都成。老掌柜只是赶车去靠山屯买了点儿砖瓦、雇了几个泥瓦匠,几天后毕氏皮匠铺落成了。
皮匠铺开张当日,家人看到了一个奇景,大大小小一群黄色皮毛的小动物在白石砬子上聚集,它们后腿直立,前爪弯垂,露出腹部白色的皮毛,好奇地望着山下,模样甚是可爱。老掌柜说:这是貔子,权当黄家吧,以后不可怠慢。
次日,老掌柜用建房余下的砖瓦在白石砬子上方山坡上盖了个大小如鸡埘的小庙,小庙青砖黛瓦,有门无窗,无字无匾,很多客户误认为是土地庙。逢年过节,老掌柜总是在开饭前到小庙处,在里面摆几盘供,静静地默念几句,才安心回家吃饭。
老掌柜为人谦和,慈眉善目,各种皮活儿极其地道,加之屯子里多是闯关东的胶东人,乡音近,习俗同,毕氏皮匠铺很快便红火起来。
毕国兴在上中学时才见到白石砬子下面住的貔子。
那天,他从杨群家抱回一条二串子小狗,这种狗善于奔跑,是猎人的最爱。父亲见到小狗后脸色立马就变了,呵斥他马上抱走,他不解,龙河一带家家养狗,为什么毕氏皮匠铺不能养?父亲不多解释,说这是你爷爷在世时定下的规矩,毕家在这里不养狗。他不服,养条狗碍啥事?爷爷为啥要定这么条规矩?父亲发脾气拧着他的耳朵逼他把狗送走,毕国兴只得哭着顺从了父亲。
事隔几天,父亲或许觉得对儿子过于粗暴,便拉着他来到白石砬子上方的小庙前对他说:知道爷爷为啥不让养狗吗?就是为了它。毕国兴疑惑地望着父亲眉心那颗肉痣,不知父亲为何这般说。父亲说,你养狗,貔子就会搬家,小庙就没了主人,而貔子对毕家是有恩的。宣统三年,龙河一带暴发瘟疫,龙河村家家死人,大冬天死人太多,刨坑刨不过来,只能埋在雪窝里任由狗扯狼拽,可是毕氏皮匠铺八口人却平安过来了,你奶奶,还有你三个姑姑、两个叔叔都活蹦乱跳过了鬼门关,啥原因?你爷爷说这归功于白石砬子下面的好邻居。
好奇心让毕国兴开始留心屋后的白石砬子。他起早贪晚趴在后窗前观察那座小庙,终于有一天黄昏,他看到了一只动作敏捷的小动物,他屏住呼吸,知道这就是父亲说的貔子了,貔子比黄鼠狼形粗,比狸猫体长,通体黄色,唯有嘴巴发白、眼下泛黑。貔子快速跑到小庙旁,东嗅西嗅,闪来闪去转了一圈儿就跑走不见了。他将自己的发现告诉父亲,父亲很平静地说:它在巡查领地呢。
后来,毕国兴从教科书中了解到父亲所言不虚,那是始于中东铁路的一场瘟疫,几乎弥漫整个东北,清廷为此限制关外居民入关,这场大瘟疫的罪魁祸首便是山鼠,泛滥的山鼠几乎让东北变成乱葬岗。让人感到神奇的是远离街区的毕氏皮匠铺无一人染病,爷爷说的归功于好邻居的说法完全能够成立,貔子擅长捕食老鼠,山鼠不能横行,毕家自然无虞。
白石砬子下面的貔子与毕家几十年相安无事。有人说貔子偷吃鸡鸭,但毕家的鸡却从没少过一只。貔子生性胆小,但遇到毕家人却不怕,会停下来用两只黑亮的小眼睛注视一番,然后主动走开。一旦有生人来,它们就会藏起来,没有哪个客户见过貔子。
山林进入防火期,索三来检查小庙,围着小庙转了两圈,不无嘲讽地说:你这是供啥呢?无名无姓的,不是供小鬼吧?索三这个保卫科长在龙河林场是响当当的实权派,检查木材的关卡,防火期野外用火都归他管,一旦谁违规让他抓了现行,罚款事小,关个三天五日也是稀松平常。索三说:我丑话说在前头,这里干草连片,你不能上香烧纸,否则我就办你。毕国兴笑了,心想,索三干别的不靠谱,这防火之事却抓在点子上。
索三离开时又围着白石砬子转了一圈,问:听人说,白石砬子下面有貔子?
毕国兴没有回答。
索三说:我打了几十年猎,从没打到过貔子。
毕国兴问:索科长就那么喜欢吃野味?
吃啥吃,索三说,柴了吧唧的,我打猎是图个乐子。
四
小春打回电话,说把元青山上有白虎的秘密告诉了林大徐教授,教授听后异常兴奋,说动物无国界,元青山一带地处边境,动物越境觅食现象肯定会发生。小春介绍说徐教授外号徐霞客,络腮胡子,一年四季都穿棕色高靿翻毛皮靴,是电视上人文地理节目的嘉宾,徐教授若是到元青山考察时请老爸关照一下,让老贵叔给当当向导。毕国兴埋怨儿子怎能把白虎的秘密告诉别人,小春说徐教授是专门研究猫科野生动物的,知道了会更好地保护白虎。
他等了几天,徐教授没来,巡山的吴老贵却来了。
吴老贵是来诉苦的。这山没法巡了,吴老贵说,我前些天逮了个盗伐红松的人,送到保卫科,索三说这事交给他,前两天,我在山上又抓到了这个家伙,你知道这家伙说啥?说你别抓我了老吴头,抓也白抓,我和索三是铁哥们!我去问索三,索三说老吴你别惹这个人啦,他蹲过笆篱子,腰里别着攮子呢。我说他盗伐红松,索三说丢几棵红松元青山剃不了光头。你说说,这山我还怎么巡?总不能当睁眼瞎吧。
索三和这个人肯定有勾连,毕国兴说,他就不怕老场长的锁魂链?
吴老贵鼻子里哼了一下:索三还怕鬼?鬼遇到他会绕着走,锁魂链锁不住他。
关于索魂链的说法龙河林场几乎妇孺皆知。
应该说元青山得以斧锯下幸存是老场长的功劳。老场长是杨群的叔叔,军转干部,当年闻名全国的伐木劳模,戴着红花的大幅照片印在省报头版。知情人都知道老场长的晚年是在愧疚和纠结中度过的,他最后一次登上元青山防火瞭望塔,环视远方光秃秃的群山,自言自语道:我都干了些什么?说完狠狠跺了三下脚,把木制的瞭望台都跺晃了,老场长脸上流下两行冷泪。卸任前一年,老场长开始植树,他说在任上砍了多少树,我就要栽多少树,给自己赎罪。卸任时,侄子杨群当了场长,他当着很多人的面做了交代:龙河林场就剩下元青山这么一座囫囵山,把它完完整整留给子孙吧,谁若敢打开山的主意,我会在阎王殿里拎条锁魂链来牵人!老场长这话不是没来由,他听说杨群要给地区林管局打报告,要求对元青山进行间伐。所谓间伐其实是骗人的把戏,谁都知道一旦开山,就会大树小树一刀剃。林场很多人知道,杨群对元青山一直在动脑子。杨群埋怨叔叔过于保守,放出风来,我们不能守着一座金山要饭吃,元青山上一棵红松,就是一个职工半年的开销。牢骚归牢骚,有天然林限伐政策勒着,杨群不敢贸然进山伐木。
你去找杨群,他对吴老贵说,姐夫的话小舅子总该听吧。
吴老贵摇摇头,找了,杨群当着我面操起电话骂了索三一通,可是骂归骂,索三还是索三,我想好了,再抓到盗伐的,直接送林业派出所。
那就彻底得罪索三了。毕国兴说。
得罪索三就得罪吧,只要不得罪九泉之下的师傅就行。吴老贵的忠诚令人感动。
吴老贵说:还有件事很奇怪,这两天我发现了一个留着大胡子的人总在都柿沟转悠,又是拍照又是检查野兽粪便,看样子来者不善,都柿沟山势险峻,野鸡脖子(蛇)缠腿,这个人来弄啥?
毕国兴心里一惊,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这个大胡子或许是奔着白虎而来!难怪这些日子自己心神不宁,喊山回声有些变调儿,看来都柿沟真要出状况了。他说:下午我俩进山去瞅瞅,要真是偷猎的,就扭送派出所去。
吴老贵又说:最近杨群领着一帮人在山里东刨刨西抠抠,听说在找矿,元青山有矿吗?
杨群这个人,什么都想和桃山林场比高低,桃山出了铁矿,杨群很是眼红,就雇了地矿队人进山找矿,我也担心呢,真要是挖出铁矿,元青山可毁了。毕国兴忧心忡忡。
吴老贵道:元青山一开矿,我这个巡山就没用了,说好了,到时候我回来缯鼓。
午饭后,两人一同进山,经过一番穿山越岭,来到人迹罕至的都柿沟。都柿沟长满茂密的水曲柳和椴树,空气潮湿,都柿河水流湍急,河滩上有横七竖八的倒木,几只白鹭在河中岩石上静静地站着,似乎在等待什么。河那边是连绵的群山,群山与都柿河之间是连片的都柿丛,一只雀鹰在都柿丛上方盘旋。没有发现有人活动,河滩上也没有生火的灰烬。
这是走人了,吴老贵说。
毕国兴认真观察了一番吴老贵所指的地方,忽然想起了小春说的徐教授,莫不是徐教授来过?如果是徐教授,怎么连个招呼都不打呢?
看来不像偷猎的,他说,这个人很可能是来考察猫科动物的,小春来电话说林大的徐教授要来,还请你给关照一下。吴老贵点点头:看样子像个做学问的人。
吴老贵去别处巡山,毕国兴一个人坐在那块熟悉的卧牛石上歇息。河那边水雾缭绕,成片的都柿丛染了墨一般呈现出黛色。爷爷就是在这里发现的白虎,他感觉这个地方有种神秘的氛围,父亲闻到虎的气味在这里,自己第一次听到虎啸也是在这里。他忽然产生了喊山的想法,应该与河那边对对话,验证一下白虎是不是出了状况。
他站起身,运足丹田之气开始喊山,哎哎——啊哦哦!河中的白鹭扑棱棱飞走了,对面盘旋的雀鹰也不知落到何处,他一连喊了三个长调,然后静听回音。很快,河那边传出低闷粗重的回声,似有一阵粗风刮过,与以往相比,这回声变得格外急促。他感到额头的汗水变成了露珠,这回声带给他许多不祥联想。
五
来元青山勘察的人是杨群请来的物探队,他们勘察了三天,结果在山上发现了钼矿。
钼是什么东西?龙河人谁也说不清楚,包括杨群也不明就里。经过技术人员一番讲解,大家才知道钼这东西特金贵,价值远在铁矿之上。
杨群像打了鸡血一般亢奋,逢人便说:知道钼吗?铁和它比起来就是三孙子!杨群的愤怒是有底火的,桃山林场场长因为开矿办厂有政绩,听说已经调到管局多种经营办当主任,这个位置一直被杨群所看好,杨群认为自己的能力也适合这个岗位。多种经营办老主任来龙河调研时,两人私下喝了半宿酒,据说老主任认为杨群是接替自己的不二人选。谁知一个铁矿让这把交椅换了主人。
很快,元青山钼矿开始紧锣密鼓筹建起来。矿址就在白石砬子上方百米左右的山坳里,几排简易工棚已经建成,施工大军开始入驻,林场职工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都是钼,都在计算钼矿会给林场带来多少效益,没有人再提老场长的锁魂链。
元青山开钼矿的消息对于毕国兴来说简直就是噩耗。一连几夜他无法入睡,机器轰鸣的建设工地让皮匠铺屋顶、院子每天都落满黑土沙尘,白石砬子也无法晾晒皮子。他清楚自己无法阻止钼矿建设,但他还是鼓足勇气去找杨群——有些话不说出来,憋着难受。
杨群一见到他就笑了,说:国兴你福气不小,听没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动迁动迁,一步登天!钼矿给你的补偿款你这辈子花不完。
他说:在元青山开矿,老场长的话你还听不听了?
杨群哈哈大笑:此一时彼一时,叔叔要是活着,保不齐会举双手赞成开矿!
他说:你毁掉元青山,赚了钱又有什么用?
杨群严肃起来,纠正道:怎么叫毁掉元青山?开矿如同挖煤,不毁山表林木,你别瞎操心!
他呼吸有些急促,杨群这话显然说不通,爷爷说过,山是活的,你挖空它的肚子它还怎么活?
杨群从抽屉里拿出一份红头文件在他眼前晃了晃:呶,批文都下来了,板上钉钉,没得商量,全场千把号人都眼巴巴等着分红呢,要是知道你拦着,还不把你扔龙河去?
他无语了。众怒难犯,这个道理他心里清楚。
杨群把文件放回抽屉,很大度地道:别担心国兴,动迁后我在街面给你选个好地段,不耽误你开皮匠铺。
说实话,杨群做事还是很义气的,是条言而有信的汉子。天然林禁伐,林场上千人深陷生活窘境,靠上级补贴不咸不淡地活着,现在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就业致富的门路,谁愿意放弃呢?
他沮丧极了,目光定格在杨群办公桌后面的白墙上,那里挂着一张老场长的照片,照片中戴着前进帽的老场长在一棵秋天的柞树前灿烂地笑着。他心里说:老场长啊老场长,如果知道元青山要开膛破肚你还笑得出来吗?
杨群送他到门口,很神秘地说:还记得我说过要给你一个大活儿吗?快了,钼矿开工后这事就办。
他苦笑了一下,皮匠铺能有什么大活儿?
回家后,他把元青山要开钼矿的消息打电话告诉了小春。
小春闻听十分吃惊,说徐教授正在跑元青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型猫科动物保护基地的事,起草好的报告他看了。
毕国兴失望至极地说,采矿批文都下来了,这事恐怕不好办了。
小春说他要马上把消息告诉徐教授,请徐教授想想办法。小春又说徐教授已经悄悄去过元青山了,在都柿沟安装了三台自动红外摄像机,以便收集资料,一旦摄像机拍到野生虎,将是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
钼矿的确没有毁林,但却炸掉了虎头岩。
虎头岩被炸前一天晚上,毕国兴有些心神不宁,心里突突直跳,总感觉有事发生。第二天清晨,一个戴安全帽的工人来敲门,告诉他不要出门,山坡上要爆破,当心碎石伤人。他问:爆破什么?工人说是虎头岩,那块大石头碍事。他一惊,感到心要被爆破一样,回过拳头,用戴着银顶针的拳头正面顶住胸口,不这样做似乎心脏就会蹦出来。戴安全帽的工人到对面马路上去提示行人,并远远地摇动着手里的小红旗。不一会儿,一声地动山摇的巨响似乎从脚下发出,房子晃了晃,终于稳住,但碎石雨却冰雹一样落下,砸得屋顶砰砰直响。
虎头岩完了,他感到心脏似乎不跳了,有一种休克般的死静。
杨群做事雷厉风行,不到一个星期,就在虎头岩被炸平的地方,元青山钼矿举行了开工典礼。
平整后的山地上搭了主席台,立起巨幅喷涂背板,背板呈玫瑰底色,上面一排绿色大字:元青山钼矿奠基仪式。台子四周插满彩旗,东西两侧对排一台台挖掘机。杨群组织了龙河小学四个年级的学生手持绢花来列队助兴,县二人转剧团的演员也涂脂抹粉进行热场表演,隆重的开工仪式让寂静的龙河林场着实火了一回。
毕国兴没有去看热闹,他一向对二人转不感兴趣,与父亲喊山相比,简直就是马嘶驴叫。前两天索三来催他动迁,被他断然拒绝。被驳了面子的索三撂下狠话:要不看你和我姐夫是同学,早把你这皮匠铺推了,还商量个啥!
他给杨群打电话,杨群说:国兴你别听索三吓唬你,他把你皮匠铺推了,我那大活儿找谁去?不过话又说回来,钼矿开工,你这皮匠铺在白石砬子下面就不安全了,早搬晚搬,早晚要搬,早搬没亏吃,谁叫咱俩是同学呢,置换的房子随你挑。
放下电话他眼泪就下来了,元青山开矿,皮匠铺动迁,这些事怎么都发生在自己身上?他跑到白石砬子上声嘶力竭喊了一回山,喊声被上面机器的轰鸣吞噬了,没了往日的回声。
工人像挖煤一样开始打巷道,巷道进度极快,运渣车土拨鼠一样出出进进地忙碌,这情景不知怎么就让他联想到了《动物世界》里那些给大象掏肛的鬣狗群。鬣狗令人恶心,如果有机会硝一张鬣狗的皮子,他决不会用草灰和黄米的古法。
他每天都到山上看看,心里渴望徐教授正在跑的元青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型猫科动物保护基地能尽快有消息,一旦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元青山被掏肛的命运才会停止。
洞口里挖出的碎石越堆越高,几乎堆成一座褐色的小山,他看到这些碎石如同看见了大山被捣碎的骨肉一样心里不是滋味。元青山这不是出状况了吗?他愤愤地想,山里为什么要有钼呢?钼这个怪物到底是什么模样?难道就是这些褐色的石头?他捡起一块碎石端详了一番,似乎闻到了一种咸咸的腥味,他联想到了血,刚刚剥下来的生牛皮就是这个味道。
夜里,小春打来电话,说徐教授的红外摄像机有了发现,自动镜头捕捉到一只金钱豹到河边饮水,就在河那边,教授简直要癫狂了,这是四十年来第一次在东北林区发现野生金钱豹!小春说向徐教授咨询了白虎一事,徐教授说元青山有虎也是西伯利亚虎,中国称东北虎,杨子荣当年打的就是东北虎。白虎是孟加拉虎,到小兴安岭林区的可能性不大。但徐教授也说了,不排除东北虎因为环境变化而产生变异,从理论上讲,白山黑水的环境,老虎进化成白虎也是成立的。
有豹就可能有虎,它们都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猫科动物,从这一点来看,徐教授的项目很可能跑下来。小春在电话里安慰他,小春知道父亲因钼矿而寝食难安,一旦国家森林公园和大型猫科动物保护基地批下来,钼矿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他问徐教授发现了多少豹子,是成群的还是独行的?是雌性还是雄性?小春说只录到一只,雄雌看不清,教授说了,豹子的伴侣是稳定的,摄像机肯定会捕捉到另一只。
选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10期
《长江文艺·好小说》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