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
来源:光明日报 | 夏锋 2018年11月14日09:16
5年前的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来到了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再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这些重大论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阐述指明了方向。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资源,以创造与创新为手段,以转化发展为动力的重大文化实践,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性、人民性与规律性。
第一,锚定“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鲜明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彰显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道路的指向力、理论的吸引力、制度的说服力、文化的辐射力,彰显出全方位的先进性与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现在,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之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矢志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的中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南,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遵循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融合、创新与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基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决定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趋向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客观科学礼敬对待传统文化,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复古主义等极端思潮,厚重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中国特色,决定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传承独特的文化气质、超时代的文化精髓,传承核心思想观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刻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正因如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价值旨归。依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论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与社会领域中,也势必深刻反映到文化领域中。人民对精神文化需要的层次要求更高,对精神文化需要的个性差异度更大,对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需求量更多。这必然要求,我们要在文化认知、审美、情感与信念等方面,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熏陶与实践养成方面,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民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在此意义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构成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体内生动力。人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与评判者,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着主体力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构成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体评判标准。
第三,勇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意味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然是以合规律性的方式,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践指向,促进“本来”向“未来”的转化发展,使其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协同适应。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然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定力,实现“本来”与“外来”的互鉴交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建过程中,贡献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中国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然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加强科学性辨识、时代性诠释,实现其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融通。在此意义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要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聚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辐射力、时代生命力与国际影响力,构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文化资源,协奏出展现中国精神、实现新时代伟大梦想的文化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