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第三届中意文学论坛:古老文明的新碰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虞婧  2018年11月26日08:04

谈起意大利,文学爱好者们心驰神往的,是但丁点燃的文艺复兴第一道曙光,是卡尔维诺精密的行文结构,更是无数伟大的、烫人的、思索着的灵魂。在当代,鲜活的意大利文学又以何种面目存在着?当古老文明相遇,进入富有活力的新场域,中国文学和意大利文学之间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11月2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意大利作家联合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意文学论坛在京开幕。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鲁敏,意大利作联主席纳塔莱·罗西,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孟斐璇,作家、北师大特聘教授苏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鲁敏

鲁敏代表中国作协向远道而来的意大利作家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她提到,在中意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意文学论坛分别于2011年和2015年在意大利成功举办过两届,并且成为了中意文学交流的重要平台。她期待在本届中意文学论坛上,大家能够畅所欲言、深入交流,分享各自的写作观和文学观,增进了解,通过文学的纽带,加深两国作家之间的情谊,拓展出更多文学创作与合作的可能性。

意大利作联主席纳塔莱•罗西

纳塔莱·罗西在致辞中谈到,意大利有遥远的古希腊、古罗马、拉丁的传统,中国也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些不仅属于意大利,属于中国,更是属于全世界的文化财富。中意两国作家的交流,要放在全人类的大框架当中,作家们应该把思维和触角放得更全面、更深入,探索新的方式进行文学写作。一方面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以全人类的视角心怀担当,用包容和自由的态度,共同展望属于全人类的文化愿景。

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孟斐璇

孟斐璇常驻中国已经有30年,在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的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文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超越时间和地理空间,有效解决很多困惑与冲突。他认为,中意文学论坛是意义深远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不仅给两国作家提供了直接对话的机会,也是中意双方作家、双方作家组织能够讨论、研究不同合作领域和方式的重要平台。面对面的国际对话将为双方提供丰富多样化的认识和灵感,激发出作家之间在创作、出版、翻译等方面的多种合作方式。

作家、北师大特聘教授苏童

苏童谈到,从文化传统上来说,意大利是一个值得致敬的国度。从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到今天每个中国作家、每个文学爱好者必读的卡尔维诺,意大利给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意大利的文化和文学,以如此重要的方式在影响着中国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度。中意两个古老国度之间的神秘纽带,就如茶与咖啡,茶的清香与咖啡的醇美需要互相欣赏,这不仅是文学交流的方式,也是我们这个国际大家庭的生活方式。

开幕式后,鲁敏、邱华栋、李洱、张清华、西川、欧阳江河、伊莉莎·比阿吉妮、帕奥洛·迪·帕奥洛、加布里埃·裴杜拉、西蒙·迪·康扎等与会作家围绕“生活、自然与文学(Life, Nature and Literature)”的主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张清华

关于论坛主题,张清华阐释说,“Life”可以翻译成生命,也可以翻译成生活,意义极为广大。而“Nature”更是包罗万象,文学与世界上所有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内容都有着密切联系。“生活、自然与文学”的主题很大,并不设限,正是呼应了中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古老国家的博大、广大和大气。中意两国的自然体量、历史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力,都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国。

西川

西川谈到了自己由意大利文学引发的对整个中国文学历程、世界文学历程的反思。他觉得,被作为大经典接受的那些意大利作家,比如但丁,实际上在他的时代就是最大的“先锋派”,在当时是开创了新时代、新语言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和艺术家,都是百科全书式的,背后有一个巨大的文化构造,这和现代以来精细分工背景下的作家角色有很大不同。而写作是不能离开宽广的社会生活、文化兴趣和文化素养的。

西蒙·迪·康扎

关于“作家能做什么”的问题,西蒙·迪·康扎也有所思考。他说到,作家的职责要讲述自然、历史,但更需要有一种创作的过程,能够指出一个新的道路,指出新的前进方式。所以作家既是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分享者,尽管现在的作家可能是“站在过去巨人之上的矮子”,也要有勇气和激情去迎接新的挑战,战胜各种各样的恐惧,使不同国家的文明丰富起来。

邱华栋

“有没有可能创造我们的读者?去拉回我们的读者?我觉得作为作家应该带给读者更多的东西。”邱华栋从意大利的作家那里得到了启示。他认为,翁贝托·埃科以侦探小说的外形写了《玫瑰的名字》,卡尔维诺用历史小说和科幻小说的形式带给读者像飞鸟一样的想象世界,中国作家应该从中得到启发,重新创造读者。

帕奥洛·迪·帕奥洛

80后意大利作家帕奥洛·迪·帕奥洛表达了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全貌的愿望。他坦言,虽然自己也看到过翻译成意大利语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但相对于中国作者对意大利文学的了解,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学知之甚少,他对中国的古典作家也很有兴趣,他认为中意文学交流还有很大的空间。

鲁敏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经历,作为70后作家,她认为自己这代人的双脚是踩在东方古典的泥土里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文学的浸泡,形成的是复杂的、混合的、糅杂的审美塑造。如果发展得好,便是多元,不那么乐观就容易走向浑浊。所以她期望,无论是从乡村文学进入城市文学,还是从东方审美进入西方审美,作家们都能在时空的变化之中,努力呈现和交换出她们那一代写作的尝试和创造。

对此,张清华补充到,70后在中国当代作家的谱系当中比较特殊,这一代作家的成长经历刚好经历了一个封闭状态向改革开放转变的过程,他们的历史记忆、时空概念是比较带有剧变色彩的,由此带出的主体渺小感,以及时空多维度的经验,都值得意大利的作家朋友们了解与思考。

欧阳江河

欧阳江河谈到,意大利对他的文学、生命、思想的塑造有很大的影响,意大利文化把“美”的概念从思想性、精神性的东西转化为了日常生活,他的许多诗作灵感都来源于意大利的文学、电影与音乐。伊莉莎·比阿吉妮以她的诗句“要来浇灌梦想的花朵”,来表达对文学与生命发展、成长的关注,她期待用语言来建立大家之间的交流,以诗歌作为丰满的存在来填补对话双方之间的空间。

加布里埃·裴杜拉

加布里埃·裴杜拉则考虑到了更为现实的问题。他谈到工业文明、现代性的介入,人类对几千年来不可改变的自然的强硬改变,这些元素介入以后,现在的人类文明、现在的文学面临的处境是危险的,是需要反思的。因为自然不仅仅是一种存在方式和现实,也是幻想和观念,是文学的处理对象。对文学的讨论,应该在更深的层面上和自然、生命联系起来。

李洱

李洱认为,意大利作家能够对遥远的中国国土上生活的作家构成某种启示,当中肯定有非常隐秘的黄金纽带,应当继续发挥这一纽带的作用,把两个民族的精神联结起来,互相启动更大的文学想象力与创造力。

路易吉·赛希里

盛敏

研讨会上,中意两国就作家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了经验交流。意大利知识产权领域专家路易吉·赛希里表示,意大利很重视作家的知识产权,有国家层面的机构直接参与作家权益保护工作。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会员处副处长盛敏介绍到,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中国的版权保护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中国《著作权法》正在进行第三次修订,版权的司法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中国作协在普及版权法律知识、帮助作家维权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作家的版权意识大大提高,维权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铁凝与纳塔莱•罗西共同签署 《中国作家协会与意大利作家联合会友好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

当天下午,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中国作协会见了由纳塔莱•罗西主席率领的意大利作家联合会代表团。双方互相介绍了各自组织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工作,就未来两个组织间深入开展文学交流交换了意见,并签署了《中国作家协会与意大利作家联合会友好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两国文学交流领域建立相应机制,推动中意作家互访和作品互译,把友好交流和合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意作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