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铁夫: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

来源:文艺报 | 薛 良  2018年12月14日08:39

音乐家(布面油彩)

菊花(红瓶之二)(布面油彩)

木帆船图(纸本水彩)

想象画(纸本水彩)

爪木飞鹰(纸本水墨、铅笔)

12月12日,“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协、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北京画院联合主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共同承办。作为北京画院2018年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系列展”收官之作,此次展览全面呈现了李铁夫创作的油画、水彩、国画、书法等各个艺术门类,汇聚广东省三家艺术机构所珍藏的李铁夫艺术精品73件套。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李铁夫曾被孙中山赞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李铁夫不但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知道的最早到海外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人,还是同盟会的元老、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李铁夫曾言:“平生两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艺术。” 李铁夫终身未娶,孑然一身,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也给后人留下无数的谜团。他青年时期便赴北美谋生、求学,曾在海外生活40年之久;他曾追随美国艺术大师萨金特、威廉·切斯等人学习,在美国艺坛取得傲人成绩;他曾组织开办华侨电影公司,并自任导演为宣传民主革命进行募捐。

回国后的李铁夫经历多次辗转流离,宏图难展,惟有寄情于艺术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已经81岁高龄的他在人民政府邀请下,欣然从香港回到广州,为广东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最后的力量。李铁夫丰富而卓越的艺术成就,以及坎坷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堪称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人中奇逸”。

1952年,李铁夫在广州去世,早在生前他便表示要将自己身边的美术作品与遗物全部捐赠给国家,这部分作品由其生前供职的华南文学艺术学院保存,后来该学院并入广州美术学院,由此广州美术学院也成为当今集藏李铁夫作品最完善的艺术机构。此次精品展便是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所藏的李铁夫捐赠作品为基础,同时系统梳理国内官方机构所藏的李铁夫艺术精品。

本次展览依据李铁夫的艺术创作和人生轨迹分为三大主题板块。第一板块“油画创作与革命时刻”,集中展示了李铁夫在海外的革命经历与归国前后的油画创作,如《音乐家像》《画家冯钢百像》等堪称中国油画史上的经典作品都在展览中与公众见面。第二板块“水彩写生与动乱萍踪”重点梳理了李铁夫归国后辗转多地的人生经历,以及根据自然写生所绘制的水彩作品。第三板块“书画言志与隐喻象征”则意在突出艺术家于中国传统水墨领域所进行的探索,尤其是鹰、虎等题材的水墨作品,集中反映了李铁夫的耿介性格与关心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在展览中尤为引人关注。

展览还专门设置了两个独立单元向公众讲述李铁夫暮年归国后的主要人生经历和艺术主张:“李铁夫与广州美术学院”详细讲述李铁夫与广州美术学院的渊源,以及李铁夫对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教学的诸多贡献。“李铁夫与齐白石”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铁夫对于艺术创作的追求。齐白石与李铁夫两位艺术大师虽然在生前并没有交集,但是李铁夫却对齐白石的艺术极为推崇,在艺术观念上两人也有颇多不谋而合之处。在早年的文献中,还曾出现过“北齐南李”的说法。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李铁夫艺术创作风格及成就的认识过于片面化、碎片化。我们都知道李铁夫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但是却没有太多机会欣赏到他的艺术原作,对于艺术家的学术研究更是无从谈起。此次展览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李铁夫作品首次集中走出广东,在首都北京进行展览。这无疑会为业内学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一次全面认识、重新理解李铁夫艺术价值的绝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