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看到大墙里的孩子们,她想伸手拉一把 ——张雅文《妈妈,快拉我一把》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18年12月30日08:37

张雅文三十多岁才开始创作,虽起步晚,但她一提笔就是数十年,量大,精品也多,她似乎一直在用奔跑的姿态弥补时间的距离。近年来,她陆续出版了《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生命的呐喊》《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等二十余部作品,编剧并已投拍《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不共戴天》等5部、120余集电视剧,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华表奖等多项大奖。2015年6月24日,习近平主席将其英文版反战小说《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作为国礼,赠送给比利时国王菲利普。

研讨会现场

2018年,已经74岁的张雅文又推出新作《妈妈,快拉我一把》,聚焦未成年人犯罪这个特殊领域。12月26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张雅文《妈妈,快拉我一把》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黑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李红、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副所长周勇、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等出席。会议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社副总编辑应红、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主持。

《妈妈,快拉我一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9月

2016年经司法部批准,张雅文行程万里,走进11个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面对面地采访未成年犯、监狱干警及专家学者等240多人,完成了纪实文学《妈妈,快拉我一把》,通过对一个个犯罪案例的采访和剖析向读者展现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揭示了犯罪给家庭、社会及个人所带来的危害.这部作品也被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

何建明

何建明在致辞中表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包括张雅文在内的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一直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过程中书写中国故事。张雅文从未停下脚步,在用手中的笔记录国家和时代变迁,《妈妈,快拉我一把》秉承她一贯的扎扎实实的采访写作态度,同时作为一名母亲,对青少年的关心与爱护令人感佩。何建明说,“妈妈,快拉我一把”,这句话其实在提醒整个社会,在这个时代要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所以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文学、公安、政法领域,对整个社会都有警示作用。

李岩

李岩谈到,张雅文是一位有着家国情怀的作家,她深知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对孩子们怀着母亲般的温暖,也怀着作家的良知与责任。张雅文其实从两年前就开始了艰难而辛苦的采访和书写,倾听失足少年讲述陷入迷途的心路历程,感受他们身陷铁窗的痛苦煎熬与内心挣扎,体现了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臧永清

“我感觉是张老师用一颗做母亲的心完成了作家的工作。”臧永清说,张雅文的写作感情充沛,每一位读者都会被她那种浓浓的母爱、宽厚的胸怀所感染,“用一颗善心、真心来写报告文学”是张雅文写作的特色和品质。

李红

李红对张雅文的写作充满敬意,作为一个文学组织工作者,她很高兴地看到“在预防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创造和谐、安宁、美好的社会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工程中,我们的文学工作者没有缺位”。李红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青少年都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亿万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是作家们必不可少的责任与使命。

梁鸿鹰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评价道,这是一部超越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生警示录,也是一部有温度的感人之书。在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处处可以看到她跟主人公一起悲喜,看到她的惋惜、慨叹、同情和扶助之心,非常自然地流露出女作家的温暖细腻。“她思考、忧愤、呼吁,拳拳之心可见,她就是想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未成年人的犯罪的心理,有效地预防犯罪,也让更多犯罪的少年看到希望、增加改造的信心,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的信心有所增强。”

李炳银

“‘妈妈,快拉我一把’,那谁来拉爸爸妈妈一把呢?”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读完作品后,对家庭教育的现状忧心忡忡。在书中,有许多父母本身就是罪犯,他们偷盗、吸毒、杀人,又对下一代产生了糟糕的影响。李炳银认为,如果真正细究青少年犯罪的病灶,尽管父母要承担责任,但源头还是在于社会的宽容度太大,“在很多人追求个性、追求特殊生活的要求下,社会的规则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变得没有规则了。”

周勇

专家认为,要切实解决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光靠妈妈是拉不回来的。周勇谈到,如果社会支持系统强大,如果能够给予强有力的正面引导,犯罪的可能性会降低很多。周勇说,“很多罪犯可能会把心里话告诉张雅文老师,但不会把这些话告诉我们民警”,作家进行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既能有助于让全社会了解监狱工作,也能更好地帮助监狱工作自身的发展。

李玫瑾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学的内容,也是一个社会的调查,同时它里面有丰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理性的唤醒。”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和这本书关系密切,张雅文写作时就曾对她进行采访。李玫瑾认为,总要有人来书写的社会的病症和伤疤,触及我们最脆弱、最柔软的一些东西,尤其是关于孩子。李玫瑾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案件背后都暴露着深刻的命题,但还有更多案件没有被报道,“我们的娱乐已经快致死了,但是我们很多要思考的东西都没展开,这些东西涉及到千家万户,奇怪的是很多人都很麻木,在逃避。”李玫瑾谈到,在发现与警示的意义上,这部作品的价值不言而喻,建议能够进行影视改编,发挥更大的影响。

胡平

评论家胡平与张雅文相识多年,在他看来,张雅文是一个免俗的作家。“长期以来,有人邀请她写这个、写那个,可是她一概都谢绝了,哪怕人家都是给高稿酬的。”从开始写作至今,无论经济条件如何,张雅文始终自费采访,面对真实的世界,不通过刻意掩盖一些事实来宣扬另一些事实,“所以她的报告文学是来得比较刚正,富有担当精神,读了以后让人满怀信任,不会无动于衷。”胡平说。

很多专家谈到,回顾张雅文近年的创作实践,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她强烈的家国情怀,她始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品几乎都是重大题材的现实主义创作,她更多关注的是国家民族甚至是世界和人类的历史与未来。张雅文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报告文学中体现作家的良知和悲悯之心是她一贯的品质,她的写作呼唤正义,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作家张雅文

专家发言时,张雅文的脸上始终面带微笑,神采奕奕,何建明感叹,“要是不看简介,真看不出雅文大姐比我还要大十多岁”。然而就像她自己所言,“别看我脸上挂着笑,但是我一生是坎坷的、充满磨难的。命运给了我磨难,但是也给了我无坚不摧的毅力;给了我更多的考验,也给了我机遇。我非常感谢这个时代。”

研讨接近尾声,张雅文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在一所监狱中,她曾遇见两个热爱写作的孩子,当他们得知张雅文认可他们的写作并推荐发表时,“这两个孩子的眼睛瞪得特别大,说心里话,不能说像看上帝一样,但是像看什么似的看着我。”文章发表后,在监狱里被广泛传阅,其中也包括许多成人罪犯。有人看过文章后说,“这不是一篇文字,这是一个孩子的希望。”而对张雅文来说,书写这些痛心的故事,正是为了让这个社会更有希望。

黄传会、牛玉秋、李建军、彭程、高伟、皮艺军、章罗生等作家学者参加研讨。 

(摄影: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