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盛典中的华章  ——“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颁奖盛典”民族民间舞扫描

来源:中国民族报 |   2019年01月15日09:46

《草原英雄小姐妹》 演出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

《长鼓行》 演出单位:延边歌舞团

《银塑》 演出单位:四川省歌舞剧院

《生在火塘边》 演出单位: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

《阿嘎人》剧照 演出单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长长的辫子》 演出单位:新疆军区文工团

《爷爷们》 演出单位: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民族歌舞剧院

1月6日,由中国文联、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国舞协主办,海南省文联、海口市委市政府、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承办的“舞典华章——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颁奖盛典暨获奖作品惠民演出”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盛典颁发了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5个类别奖项,共19个作品获奖,它们分别是:获得舞剧奖的《醒·狮》《草原英雄小姐妹》《大禹》《花木兰》《井冈·井冈》;获得当代舞奖的《与妻书》《运河船工》《黄河》;获得现代舞奖的《看不见的墙》《不眠夜》《命运》;获得民族民间舞奖的《长鼓行》《生在火塘边》《长长的辫子》《银塑》《阿嘎人》《爷爷们》;获得古典舞奖的《墨舞流白》《故国》。

中国舞蹈“荷花奖”是由中宣部批准立项,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的全国性舞蹈专业奖项,自1998年设立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走过20年的历程。在这次颁奖典礼上,民族民间舞又一次大放异彩,充分展现了民族民间文化的舞台魅力。

作为中国舞协积极推行“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之一,此次活动将全国各地优秀舞蹈人才汇聚一堂,让高雅艺术走进人民,将中国舞蹈最优秀的创作成果送到了百姓身边,使更多人共享舞蹈艺术发展的成果。

生命力量在《草原英雄小姐妹》中流淌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十大文化符号”之一,“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与玉荣的英雄故事作为时代印记被传颂至今。在时代更迭的交汇点上,内蒙古艺术学院携手导演赵明、编剧赵林平、作曲三宝等主创团队,历时3年艰辛创作大型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让现实题材成为“精神课堂”,再次点亮了人民心中的“英雄精神”,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该剧先后获得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作品资助项目,2017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18年被列为文化部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作品滚动资助项目。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课堂”的话,这部舞剧的“课堂”实质是以感人至深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事迹为蓝本,构建出穿梭时空、精神穿越的现实与浪漫艺术佳品。“英雄精神”如何传承于当下,人与自然的抗争、集体主义精神表达为故事线索的展开注入了精神内核,导演创造性地运用多维空间交错的手法,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充满视觉冲击力的舞蹈语汇、有力的音乐空间感与唯美意境的视觉审美舞剧相互融合,不断地催化着观众的“英雄精神”体验。碰撞心灵,讴歌时代,唤起了孩子们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与使命感,让英雄精神在当代少年的成长中传颂于“课堂”,感受于身体,表达于舞剧,点燃于心灵,流淌于生命。

(曹瑜)

《长鼓行》:人与鼓浓情相依

一阵如骤雨般的声响,细听,原来是鼓声;一群如鹤一般的身姿,细瞧,原来是朝鲜族儿女们的舞姿。伴着微弱的追光,朝鲜族群舞《长鼓行》开始了……

作品分引子、高潮和尾声3个部分。引子为女子群舞,而高潮和结尾则为男女群舞。一开始,舞者们手持长鼓缓缓地从舞台后方走来。信手低眉、飘逸脱俗的舞姿体现出朝鲜族女性的高洁、谦恭、含蓄之美。紧接着,舞者们和着急促的鼓点,时而快速原地旋转,时而左右交替击鼓。尾声,灯光渐弱、音乐渐缓,人与鼓浓情相依、惺惺相惜、相伴到老。编导成功地将道具转化为艺术表达的优势,充分利用了长鼓的形态、声音及其含义,同时通过舞台调度将画面定格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精神层面,寓意新老交替、传承如一,舞出了朝鲜族人民的浓情实意。 (牛萌)

银塑》:以银塑魂

“沿着血液,从祖先那里传承而来”——悠远低沉的民族吟唱中,四川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的彝族舞蹈作品《银塑》,以史诗般厚重的笔触刻画了凉山彝族手工艺人对传统银塑的生命之爱。

一生只做一件事,将毕生的追求注入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千万次“叮叮”敲打之中。于是,那冰冷的银饰便有了生命的温度。以人塑银,以银筑魂,匠心独运,源于本心。抛开特定的历史语境,作品被赋予了更广阔的思想表达空间与民族性的内在情感张力。动作语汇的写意处理与画面调度的诗化营造,在舞段情境的物我互化中将情感主题层层推进。银塑的塑造与塑银的匠心在民族记忆的积淀与文化传承的不息中,凝结为一座守望灵魂的不朽丰碑! (章治)

《生在火塘边》:火与生命的欢歌

彝族人生在火塘边,与火为伍,视火为生命……火照亮了彝族人的一生,点燃了这个民族的希望。舞蹈通过兄弟二人与群舞者对生命的不懈追求,彰显了彝族对“火”的崇敬和赞颂。

编导们紧扣彝族地域文化特征,采撷生活中最常见的火塘场景,以火苗、大火、奄奄一息的火塘、熊熊大火、走出火塘、走向远方为作品结构,抓住“火”的动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手臂、身体动势、服装幻化为火,尤其是舞者肩部的耸立、下沉配合斗篷道具的巧妙运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火与牦牛形象。群舞者象征火塘、牦牛,同时也是兄弟内在情感的外化。作品营造出一种火塘不熄、生命不止的意境,表现彝族与火的历史渊源,以及凉山的厚重与彝族人民拼搏奋进的生命历程。

这是一曲彝族生命的赞歌!火塘里那长年不熄的“万年火”,正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延续! (赵颖)

《阿嘎人》:展现劳动与欢乐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勤劳的阿嘎人“踏歌起舞”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每当藏族人民修建房屋时,都会随着阿嘎击地的节奏边歌边舞。在编导儿时的记忆里,处处是“打阿嘎”的欢歌笑语,舞蹈《阿嘎人》便由此展开: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打嘎”的节拍踏地而舞、和谐有序、屈伸有致。短短几分钟的舞蹈,既有精彩的阿谐舞段,又有包含爱情、友情的生活场景,环形、横线、大三角的流动调度自然地串联起阿嘎人一天的劳作。艳丽的粉色头巾、朴拙的绿色解放鞋和淡黄加深红的藏族服饰,使舞台画面宛若一幅生动而又温情的民俗画卷,勾勒出作品的时代精神与文化语境。编导坚持“深扎”的创作主张,融歌舞、劳动、交流与一体,展现藏族舞蹈律动下的民族气质与民族性格,以及当代藏族人民朴素而真挚的感情。

(毛雅琛)

《长长的辫子》:有美有向往

在常人眼中,维吾尔族女孩头上的长辫子是美的象征。舞蹈《长长的辫子》以维吾尔族女孩的长辫子为切入点,展示姑娘们的青春之美。少女们抚摸长辫子,手捧长辫子,仰头梳理长辫子,旋转后笼回长辫子,表现出她们对长辫子的钟爱,同时也表现出维吾尔族姑娘爱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舞者的舞姿优美而缓慢,通过队形的调度变化,多以背身动作为主,将长辫子的美态展示出来。特别是姑娘们站成一整排晃头抖辫子的场景,好像头上的辫子也在跳舞。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长长的辫子变成了姑娘们手中的弹拨乐器,在热情激烈的齐声歌唱中,姑娘们尽情地唱着:“我的长发像柳丝摇摆....我们在花园里尽情地歌舞”。在美好的新时代,维吾尔族姑娘们舞出了心中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关樱丽)

《爷爷们》:乐天的民族个性

八字胡、鸭舌帽、爵士乐和着蒙古歌谣,摇篮步、碎抖肩、文明棍撑起湛蓝的天……由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创演的男子群舞《爷爷们》,真可谓创意无限、情意满满,欢歌笑语中熔铸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寻常百姓处足见中华之富强。

蒙舞显新风。新中国成立之前,舞蹈人就开始从民间蒙古族舞蹈中获取滋养,之后舞蹈创作更为重视真情实感、宏观叙事。从今日的《爷爷们》足见当代艺术家对于继承传统的深度理解。这种将传统舞蹈与流行文化有机结合并重构的方式,无疑开拓了创作思维,推动了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民舞贯真情。该舞蹈以乐入舞、以情入舞,将流行元素融入民族舞蹈,在舞蹈中注入时代气息,潇洒舞步中足见青年人对“空巢老人”的细致关怀。

党的十九大激荡着百姓的心,矫健舞姿洋溢着时代的喜悦。“爷爷们”从未止步,大中华愈发富强! (孙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