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金陵盛迹——十七世纪的金陵画坛

来源:文艺报 | 李晓晨  2019年01月18日09:20

秋林书屋图(明代) 胡宗信 作

山径骑驴图(明代) 樊圻 作

由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共同策划和主办的“金陵盛迹——十七世纪的金陵画坛”近日在北京举行。展览共展出两馆收藏的40多位名家的81件套书画精品,其中不乏宗师巨匠的名迹,充分展示了金陵画坛人物之俊彦,绘事之昌盛。此次展览分为五个部分:“金陵先声”展出董其昌、蓝瑛、査士标,以及深受吴门画派、松江派、武林派和新安派画风影响的艺术家,诸如姚允在、魏之璜、胡宗信等人的具有典雅之风的画作;“金陵八家”展示樊圻、吴宏、邹喆、陈卓、盛丹、蔡泽等人笔墨细腻、风格冷逸的画作;“金陵别样”展示龚贤、石涛、髡残、程正揆、程邃、张风等人的画作,其中弥漫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感伤情怀;“金陵妍丽”展示马湘兰、薛素素、周序、顾大昌等能诗擅画、才貌双全的女性画家的画作;“金陵余韵”展出后学武丹、邹坤、宗言、樊云、周璕等人的画作。

明代定都金陵,经过20多年的建设,金陵人口逾百万,这座江南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名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江南富庶的经济资源和发达的商品经济滋养了这座城市,使之成为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明清之际,朝代更迭使得金陵又成为政治上极为敏感且十分微妙的地区,金陵一下子涌入了许多明朝遗民,他们有不少选择在这座前朝“留都”里或造访、或游历、或定居,或客留、或鬻画、或课徒,以致金陵的文化氛围浓厚,绘事活跃。这些云集于金陵的画家逐渐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特殊艺术群体。

这些书画家大都具有共同的遗民意识,沉浸在对故国无尽的怀旧之情中,常藉着凭吊明孝陵、赋诗怀旧等活动遣情。他们流连于金陵的山水草木之中,将这种情怀寄予在他们的画作和画题中。将画家的个性、学养与政治立场,或积极、或消极的心态寓意于画,成为金陵诸家绘画的共有特点。他们的艺术风格各异,展示出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追求,使当时的金陵画坛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生动面目。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谈到策划此次展览对中国美术馆学术方向的促进作用时说,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作品为主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在馆藏的11万件美术作品中,便有自北宋苏轼《潇湘竹石图》始,涵盖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代书画1200余件,可谓自成体系。此次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主办17世纪金陵地区的绘画珍品展,旨在共享两馆的馆藏资源,让广大观众领略古代绘画艺术的魅力。通过这次展览增强两馆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是对传统文脉的深入梳理与接续,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南京博物院以丰富的馆藏享誉业界,其中明清书画自成体系,颇具特色。吴门画派、娄东画派、虞山绘画、金陵画派、扬州八怪、海上画派、京江画派等大大小小书画流派的典型之作,不一而举,基本涵括明清各家各派、各种风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收藏。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表示,为了让中国美术馆的观众能够完整领略“金陵画派”超凡脱俗、怡情于天地间的绘画情趣,南京博物院共拿出70件套精品收藏,其中就包含14件一级品、25件二级品,这些作品都有一种清新静谧的气质,不染世尘,画面中表现出落寞孤寂、清冷高雅,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取法五代、两宋时期的传统,以金陵的某些实景为基础,着意诗化处理,笔墨精致细腻,成为明末清初金陵地区绘画的主流审美。在画法上则善于从生活经历和山水实景中领悟创作的手法,写实性较强。

据介绍,中国美术馆近年来实施的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典藏活化系列展、学术邀请系列展、国际交流展系列、新年展系列等已经渐成体系,不仅专注于对本馆藏品的梳理与推广,更致力于推进国内外的馆际交流工作,实现藏品和学术资源的高度共享,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服务。用好藏品,不仅仅是每一个美术馆和博物馆围绕自身的建设而设定,更应该建立一个加强馆际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中国美术馆和南京博物院作为国家级美术馆和博物馆,也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对未来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协同发展和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