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丛刊》2019年3月/上旬|何向阳:文学的根基
来源:《长江丛刊》2019年3月/上旬 | 何向阳 2019年03月11日22:06
何向阳,1966年生于河南。祖籍安徽。1980年开始创作。出版有诗集《青衿》《锦瑟》。散文集《思远道》《梦与马》《肩上是风》。长篇散文《自巴颜喀拉》《镜中水未逝》。理论集《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夏娃备案》《立虹为记》《彼黍》,专著《人格论》等。散文、评论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获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作品译为英文、俄文、韩文、西班牙文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六、七、八、九届全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文学的根基
杜勃罗留波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家应有一种令人震惊的能力——他能够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瞬间,摄住那正在飞驰过去的生活现象,把握它的全部完整性与新鲜性,把它保持在自己的面前,一直保持到它整个都属于艺术家所有”。这句话所讲的“令人震惊的能力”从哪里来?不同的作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的看法是,要具备这种能力,即在“一个特定的瞬间”,将生活现象全整地把握和新鲜性地表达的能力,还得从文学的根基去寻求。
这个根基不是别的,就是生活。
只有生活才能教会一个作家深在的观察。而文学的确首先需要这种深在的而不是浮泛的,细致入微的而不是浮光掠影的观察。一个优秀的作家能够区别于一个一般的作家,靠的正是这种对生活的更深一层的观察。这种观察的幽微与深度,区分了一个作家的作品的高下。换句话说,一个作家,或者一个诗人写出的文字或诗句,是在心灵深处打动振奋着人的,还是只停留在物质表相提供认识的,都源于这种对于生活的观察的不同。
只有生活才能教会一个作家独特的体悟。而文学所传达给他人的正是这种源于生活的体悟,这种在许多人都视作日常的生活中所拥有的不一样的觉知,是成就一个真正作家的关键。这有些像树和木头的区别,在土地里扎根的树有千姿百态的繁茂,而被砍伐了的木头,只呈现出一种固定的面貌。一个经典的文本,不会随时光流逝而减损魅力,反而时间愈久,愈能感受到它经由文字传达给我们的光泽和温度。原因何在?就在这种文字背后的觉知之源,仍是厚重而实在的生活。
生活是如此宽阔。它通过人类的思考而完成着行进和修正。生活又是如此不朽,它通过文学的记录而不断地得到循环与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