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诗歌更加紧贴新时代

来源:文艺报 | 梁尔源  2019年03月11日09:44

时代是诗歌赖以生存的空气和土壤,而诗歌应该成为时代的印记和号角。回顾新诗成长的历史,无不深烙着时代的刻痕。是时代的大发展和大变迁推动了新诗的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又大大推动了新诗的蜕变和繁荣。当我们今天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的当下,当近14亿中国人民即将实现小康,当这个时代正朝着信息智能化高速迈进,诗歌创作应该冷静地思考:诗歌与现实、诗歌与时代、诗歌与创新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现状。我们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学创作的指示和方针中,究竟还存在哪些差距?怎样使诗歌更加紧密贴近新时代,真心实意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应该引起诗歌界的重视。

要让诗歌紧密地贴近新时代,就必须要让诗人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投入到这个时代的实践。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文学创作历程,凡是能创作出深刻反映这个时代的风貌,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巨大反响的优秀作品,都来自以改革开放实践为主题的创作,如《乔厂长上任记》《平凡的世界》等。只有投身了新时期实践的诗人,才能真正写出时代需要的好作品。如何让诗人紧贴时代和深入生活,这是一个很老也很新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注重在改革开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挖掘诗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诗歌创作者的素养。建立一支专业和业余有机结合的诗歌创作队伍。湖南省诗歌学会最近组织有实力的评论家,深挖藏在底层和改革发展一线的诗歌苗子,建立了一个“当代湖南诗歌观察”平台,初试牛刀,结果让人非常惊讶,有些从来不在刊物上发表诗歌和在微信圈抛头露面的基层年轻诗人,写出的诗歌既接地气又让人刮目相看。我们已发现30人,准备向全国一些著名的刊物和专家进行推介。对从事专业创作的诗人,有关部门也应该组织到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一线进行挂职和锻炼,深入体验生活,在浪声中采撷题材。这些举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诗人都有深入体验。如诗人李小雨的《红纱巾》,就是80年代在河北油田生活中写出来的。另外,我们的诗歌刊物和新媒体,要把眼光投入到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一线。编辑不能只坐在办公室看稿子,高谈阔论。要亲自把握改革开放的脉搏、创新发展的内容,以及人民生活的情感变化,到基层去和诗人交朋友,发现和培养诗歌的新生力量。只有这样,我们的刊物才有活力,才能受到更多读者的青睐。

选准题材,把握题材和深入挖掘题材是诗歌紧贴时代的一个重要环节。改革开放历史巨变的新时代,是一块滋生涌现崭新题材的沃土,也是广大诗歌创作者发现和获得重大文学题材的天赐良机,是新时代诗人的幸运。在这个时代的万花筒中,应该具备敏锐的眼光和神经,主动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重大文学题材,在碰撞中激发灵感。在这种千载难逢的巨大改革浪潮和历史变迁中,诗歌不应该只写出好的作品,也不仅只是为了获几个什么奖,而应该产生能影响几代人,甚至能在世界文坛唱响的鸿篇巨著。否则,诗歌就有负于这个伟大时代。去年《十月》刊登了吉狄马加的《大河》,这首长诗在读者中产生了震撼。这种题材的选择应该是近几年少见的。通过对母亲河——黄河的歌唱和抒情,从而颂扬中华民族博大、坚韧的精神,喻示着改革开放洪浪雄浑跌宕、勇往直前的气概。这首诗是新时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诗歌创作题材的选择是多样性的,同时也应尊重诗人创作的主体意识,不能把一些题材强加给诗人。但作为文学主管部门和主要刊物,应对诗歌创作题材作适当的选择和引导。如上个月《诗刊》组织诗人到张家界最贫困的山区进行采风,挖掘扶贫创作题材,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以往只看到贫困地区的山水风光,而忽视了这些美丽风景背后掩盖的巨大历史变迁。湖南省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写扶贫的《乡村国是》获了鲁奖。作者为了文学创作自费在全国采访了100多个贫困县,记录了几百万字的采访笔记,艰辛地创作出了新时代的文学佳作。这种创作的责任感和情怀值得诗人学习。

因此,诗人在题材上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文学媒体和刊物的导向所影响,各级文学主管部门应该在引导上多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