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网络文学在类型写作中不断进化

来源:人民日报 | 邵燕君  2019年04月09日08:18

类型写作是网络文学鲜明特征,大量作者不断跟进与重写同一类型,使之积累、进化,直至有“集大成”者将其推向高峰

据2018年相关统计,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超4亿,注册作者超过1000万。“零门槛”使网络文学拥有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作者队伍。其中一些作家通过筛选,获得和网站签约资格,再经过激烈竞争,一部分成为职业作家,而只有极少数脱颖而出,成为一线作家。

在这样一个金字塔生态系统里,如何评判塔基的价值呢?目前站在塔顶上的作家为数不多,最终能进入文学史的可能更少,那么,剩下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作者,特别是数以万计靠写网文谋生的职业写手呢?有人说,在以类型文学为主体的网络文学界,绝大部分写手都是跟在流行类型后面模仿炮制。然而,这些似乎千篇一律的“套路文”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读者乐此不疲呢?其价值在哪里?

网络文学读者们有自己一套语汇称呼那些跟风模仿的“套路文”,如“速食”“快餐”“粮草”“干草”,背后的心理是,这些“套路文”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套路本有价值,并且是原创价值,就像老北京炸酱面的独特配方。只不过,网络文学套路配方是开放式的,有开创者,没有专利拥有者,是在无数“跟进”创作者的积累中自然形成的。可以说,类型套路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发明,扎扎实实的类型构成网络文学的“核心资产”。

一般说来,套路是对一种流行类型的模式总结,是一套最易导向成功的成规惯例和写作攻略,那么,那种流行类型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却是不可预测。网络文学发展20年,借助媒介优势,创造出远远多于纸质类型小说的类型(大类几十种,小类不计其数),但是,基本没有哪一种类型是作者或网站设计的结果。往往是一本书火了,引爆一个类型。网络文学自建立VIP在线收费制度以来,无数作者想迎合读者口味,但问题是不知道怎么迎合。原因是,读者也不知道自己还喜欢什么。他们知道的都是已经被戳中的“萌点”,那些已成套路。

所以,一本引爆潮流的书,就是把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心理(甚至是潜在心理)赋予文学的形状——这本身就是一种发明,如果再能发明一种特殊的设定(如穿越、重生),就能把这种心理放置在一个叙述模式里,放大其尺度,以便全方位地开掘、拓展,有层次有节奏地满足——这就发明了一个类型。在类型文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形成类型套路。

在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中,类型套路的形成总是一项众人参与的群体工程。当一个类型空间被打开后,就会引来很多跟进者。这些跟进者未必只是模仿,很可能同时也在创造。他/她未必是很有文学才能的人,但在一个“新大陆”被勘探之际,想出一个脑洞、戳中一个萌点、开发一个桥段,都可能引起读者关注。待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有“集大成”的作家将该类型推向高峰。这样的作家还可能同时出现几个,那就会有几种不同的风格。之后,可能还有升级换代。直到所有功能都被开发尽,招数变老,就会形成“套路”,这时可能出现“反类型文”,这就意味着这种类型被“终结”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套路是某种类型的背影。类型过时了但并没有消失,会成为后来类型的背景设定,所有的类型元素都将进入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被反复重组挪用。有些类型或许产生不了高质量作品,但不能因此低估类型本身的重要性。

当然,真正优秀的网络作家是类型文学标准套不住的。他们也写类型文学,甚至是某一类型此前写作技巧的集大成者,但是他们写作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超越类型文学范畴。这种超越不仅指他们的写作是跨类型的——他们往往有意尝试多种类型,并且会根据主题和基调选择最适合的类型,有时也会融合几种类型;也指他们超越类型文学价值观和成规惯例的限制,类型套路对他们而言,更多的不是镣铐而是装备。在类型文学之外,他们广泛吸取多种资源,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的个人风格,实现文学创造性更新。

如果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网络类型文学就是它的创造者们心理愿望模式的文学延伸。网络文学发展的20年,正是中国社会重大转型期,丰富的生活变迁和情感体验不但是网络文学的内容,也直接催生其形式,这些高度细分、层出不穷的类型正是人们心理变化的文学表征。网络文学20年的发展,无论从社会功能而言,还是从文学成果而言,都值得肯定。我们今天总结网络文学20年发展的成果,可以从类型入手,这些类型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