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致敬中国青年 礼赞青春中国

来源:文艺报 |   2019年05月08日08:51

发扬五四精神,坚持人民文艺的方向

张 炯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研究和学习五四精神的讲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篇内涵丰富而言简意赅的讲话中,他要求我国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为人民贡献文艺创作的精品,应是我们发扬五四精神的要义。

五四运动是爱国主义的运动,也是张扬新文化和新文学的运动。五四时代我国面临深重的内忧外患,沦为饱受屈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因而革故鼎新以图自强的愿望燃烧在广大知识分子和年轻人的心中。当时,新文化张扬“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各种新的思潮风起云涌。从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到基尔特的社会主义,从杜威的实用主义到罗素的哲学以及进德会的不酗酒、不嫖娼、不纳妾的好人主义,莫不见于北京大学的广告墙上。而马克思主义也被陈独秀、李大钊等先生在《新青年》上大力介绍。这跟1917年发生的俄国十月革命自然分不开,正如毛主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在20世纪初,梁启超、孙中山都曾接触过马克思主义。而十月起义则震惊了全世界,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18年在李大钊、邓中夏等倡导下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会和平民教育讲演团,不久又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传播,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人们会问,在当时风云激荡的各种思潮中,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会脱颖而出,被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实践,从而夺取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

我以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和实践,跟五四的时代精神并不矛盾,相反正是五四时代精神最好的继承和发扬。

作为五四时代精神的爱国自强、科学与民主,其精华在于,第一,所谓科学,就是追求真理,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尊重和认识历史和事物的客观规律;第二,所谓民主,就是必须体现人民的意愿,为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真正的爱国自强,就必须立足于人民,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以科学知识武装广大的人民群众,并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奋起斗争。而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正是反映人类科学成果的文化结晶,是体现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体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阐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并指引人类走向解放的学说。它深刻地体现了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也深刻地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正因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发展,才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从而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贫困积弱的旧中国,变为今天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中国。

当今世界既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蓬勃勃不断阔步前进的时代,还是充满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复杂的时代。我们要居安也要思危。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纪念五四和学习五四精神,当然应该正确认识和继承五四的时代精神,分清当时时代思潮的主流与支流,真理与谬误;更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充分尊重历史和事物的客观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与时代同步,深刻认识我们的时代,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同时要深入人民的生活,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更好地反映这个时代,更好地表达人民的心声和愿望,担当时代前进的号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方向,为时代立传,为人民造像,在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自己的作品的正能量,迎接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迎接和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想的实现。我以为,这样才是对五四先辈和五四精神的最好的纪念。

五四的精神遗产

刘大先

20世纪初的中国目睹了一场由先进知识分子引领的变革,在近现代历史递嬗中它所产生的影响深刻而广远,这就是五四运动。作为一个具有持续影响力的五四包含了多样的思想脉络、知识谱系和行径各异的走向,风云际会,百家驰说,它既是文学与文化革命,也是反帝与爱国运动,同时是社会改造和精神上的启蒙,在不同层面与维度呈现出“态度一致性”的面孔。

在由事件而衍生为象征的接受过程中,五四已经成为一个酵母式的存在,为整个20世纪及其后世代提供了持续性的启示与感召。五四的反帝、革命与启蒙共识对其后文学形态的传承创新,学术范式的变化置换,感觉与心理的分化转型,伦理与道德的标准重建,思想与观念的交锋冲突,乃至整个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结构转型都有着标志性的节点意味。

五四运动显示了中西古今折冲樽俎的复杂性关联,因应着19世纪以来世界与中国社会整体秩序变动的现实局势,承上启下、纵承横贯,既是中国文化萌蘖的自我发展,也是全球现代性转折的必然结果。它的驳杂印证了一个古老民族旧邦新命的艰难蜕变与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因而,它外显为断裂性的革命,但底质里则是连续性的生长,只有将其视为一个历史进行时的绵延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其之于今日的意义与价值。

五四运动在历史前行之中通过戏剧性的方式,使得传统的天下式帝国晚期的过渡时代终结,进而迈入了现代中国,此后的革命中国和改革开放中国的一系列历史实践,都在延续着并未终结的现代历史。这个过程充满曲折、迂回、艰辛、血与火、挫折与教训、光辉与荣耀,而终归汇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殊途同归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五四留下的是普遍性的精神馈赠,今天我们依然能够从中不断汲取其赓续不绝的营养。对于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人而言,剥离五四时期具体的观念与学说,它的遗产有其超越时空的共通性和一致性,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青春与创新。作为以青年为主力的运动,五四重新塑造了青春中国的形象,并且改写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走向和历史的进程。五四一代人勃然焕发的博大而强劲的生机,以大刀阔斧的魄力革新既有的文化观念与程式,扑面而来的是乳虎啸谷、奇花初胎的勇气、自信与创造性。可以说新文化就是内蕴激情的青春文化,新文学就是摈弃腐朽的青春文学,它以“后喻”的方式为彼时衰败的中国注入新鲜的血液,以反传统的面目开创了求新求变的现代传统,为此后的一系列革命与建设做了思想与干部上的准备。

二、理想与实践。“德先生”与“赛先生”作为五四时代的两大基本逻辑奠定了变革中国的基础,彼时的民主精神不仅是现实中民众地位的提升,在观念层面更是兼容并包的话语竞争场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改良派的实用主义、基尔特主义,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等不同的思想流派,都在混乱而活跃的语境中抢夺自己的信徒,而最终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选择。这恰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是唯物与辩证实践中的选择。主义的背后是理想与信仰的支撑,它结合中国的现实,以积极的进取精神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有益的精神文化遗产,“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开创出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传统,并获取了现代中国的文化领导权,从而在想象与实践并行之中新造旧邦,建构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

三、社会关切与民众路线。忧国忧民、文以载道的社会关切是五四运动的道德底色。五四是一个“眼光向下的革命”,先进知识分子普遍意识到劳工的神圣,与工农相结合的必要性,为后来共产党的人民民主路线开榛辟莽,也被历史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而合乎最广大利益的道路。扎根人民,为人民与国家探索与奋斗,是五四精神贯穿而下的优良传统。

及至今日,在文化多元和消费主义的潮流中,各种新的思潮此起彼伏,启蒙与现代性的规划仍然是有待完善的历史使命,而中国认同与主流价值观的确立也依然是新时代的重大命题,这一切都促使我们不断回溯五四的源头活水。源头既清,波澜自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继承五四的精神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既是历史的礼物也是未来的期许。

以青年精神为新时代赋形

李宏伟

新时代,充实新内涵的青年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力量,为一个时代的历史进程赋形。

青年精神当然和年龄有关,不管其上限是40岁或45岁,还是将来哪怕推移到80岁,总会有个界限。界限的这一边,生命机能蓬勃强盛,人生经验尚未成为负累,时间在心理上总是无穷无尽,未来还有诸多可能性等待去实现。因此,青年精神首先没有成见,不拘成法,以新生的饱含热情的目光看待周遭的世界,这是发现的眼睛,哪怕在老生常谈中,也能发现力量的胚芽。因此,青年精神敢于创造。在文学中,不管是新的形式、语言,还是重新想象、理解世界的方式,青年精神都愿意都走上一条新路,都敢于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书写风云际会的伟大时代,发现与勇敢甚至是决定性的品质。

青年精神又不仅仅和年龄有关,甚至要说,青年精神和年龄的关系不大,年龄不过是它的数字表征。真正的青年精神是始终拥有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是保持个体强劲的生长性,是将精神世界打开,不断反观已有,从不拒绝未来,以极其良好的胃口吸纳丰沛的营养,将以往的经验都视作前行的参照,始终拓展精神世界的边界,从不故步自封,从不裹足不前。真正的青年精神,从来都不拘泥于一己的世界,也从来都不沉溺于小情调小悲欢,它需要听到世界的声音,也需要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一来一回的互动中,既廓清世界的面目,也确立自身的位置。没有人是一个孤立的点,他必然与他人相结构,他也应该在连续的时间、历史中,找到属于自身的连绵不绝的波浪,穷尽毕生之力让自己汇入其中,青年精神即是殚精竭虑对这一连续性的明确与探寻。

因此,青年精神必然要求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民建立联系,必然要求毫不懈怠地对生活的所有角落、对每个人的每一行为予以积极的理解,必然要求在最根本最重要的意义上,站在肯定的一边,发现光的力量。书写也绝不是被动的天然带着旁观意味的记录,而首先是参与建设的热情,是对一种责任的辨认与承担。回看以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责任认领。来到当下,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这样的使命要求。身处伟大的时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见证民族的复兴,青年精神不仅仅需要敞开写作之心,理解这个时代的要义与具体,它更要求借助一切现有的条件,积攒足够的能量,找准写作的入口,把握写作的力度,以写作为时代赋形,用文字找到、发现、定义新时代足堪传诵的形象,以留下这个磅礴时代奋进的证据。

致敬中国青年 礼赞青春中国

李舫

1919年5月4日,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数千名爱国青年代表冲破军警阻挠,怀抱“中国向何处去?”的深刻追问和思考,高呼“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云集北京天安门,表达他们的爱国激情,一场席卷了千百万民众的五四运动就此爆发。如同平地一声春雷,五四运动唤起了人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唤起了人们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向往和追求,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时光流逝,百年往矣。五四运动的狂飙与呐喊虽已散去,然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却一直沉浸在中华民族奋斗的血脉里,激荡成变革历史的滚滚洪流,标注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在五四精神激励下的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努力从未停息。

五四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

“三个伟大”意味深长,是新时代中国奋进的宣言书。将五四运动置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才能充分理解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的精神伟力;将五四运动置于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各个领域,充分总结历史规律,完整揭示历史趋势,才能明白民族觉醒的历史意义;将五四运动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才能读懂永久奋斗伟大传统的当代价值。

从五四运动出发,中国青年以浩然正气奏响了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壮歌。自五四运动开始,青年学生开始看到自身存在的弱点,明白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需要改造自己。他们冲破以往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接触社会,走进人民中间,提出要把“小我”融于“大我”之中,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新天地。这个新天地,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定要把旧中国改造为新中国。这就是我所希望于你们的”。而今,一个世纪过去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秉承五四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指引,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贡献着青春的力量。

从五四运动出发,中国人民以蓬勃伟力推动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新思潮中,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各流派各学说纷纭复杂,都曾在社会上产生过不小的影响。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怀着强烈的正义感和历史使命感,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他们认为,只有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才能救中国。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从五四运动出发,中华民族以奋勇之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又一代青年以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中,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推动了中国的文明进步、发展繁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让我们致敬中国青年,礼赞青春中国!五四运动宛如一条精神的航道,从昨天走到今天,让历史走向未来。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是中国人民的青春记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新起点,须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接力跑中跑出好成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