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茅善玉:沪剧就是我的信仰

来源:文艺报 | 万 素  2019年05月13日08:53

沪剧《敦煌女儿》

“我和沪剧互相做伴一辈子”

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精神信仰对于每个人不可或缺。若问上海沪剧院掌门人茅善玉的精神信仰是什么?答案笃定是:沪剧就是我的信仰。2014年初,茅善玉在一篇访谈中说:“40年的历程,沪剧和我一生结缘,院长只是暂时的职务,演员和沪剧人的身份才是我一辈子的坚守,没有沪剧,就不会有人认识我茅善玉,我和沪剧,互相做伴一辈子。”

茅善玉何其幸运!小小年纪便寻到了安身立命的职业。1981年,她出演《一个明星的遭遇》中女主角周璇一举成名,那一年她刚刚19岁。3年后,出演《两姊妹》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也不过22岁。上海沪剧院老院长丁是娥,及老一辈艺术家石筱英、筱爱琴、解洪元、邵滨孙、王盘声等流派名家们,无私的授业解惑传道并精心呵护,让这株沪剧新苗茁壮成长。

茅善玉师承沪剧宗师丁是娥、石筱英并转益多师,她行腔圆润妩媚婉转跌宕,唱腔风格兼具丁派的华丽多变,也不乏石派的委婉甜糯,她情感真挚饱满,表演极富可塑性。数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她倾心于沪剧声腔艺术丰富性的深入开掘,亲自为原创剧目设计声腔的艺术创造过程中,她致力于探索沪剧声腔艺术现代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她在《一个明星的遭遇》中饰演周旋,惟妙惟肖几可乱真,她开创性地将通俗歌曲发声技巧的轻声、气声融入沪剧演唱中,一曲《金丝鸟》不胫而走广为流传。在多部作品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不同情绪的角色唱腔设计中,她继承传统、以我为主、守正创新,在沪剧基本曲调紫竹调各种板式变化中,大胆吸收越剧、锡剧或评弹的音调,不断拓宽沪剧声腔的边界,竭力丰富沪剧声腔艺术的表现力。她的演唱风格洋溢着上海大都会的清新格调,在氤氲着浓烈时代气息的审美表达中,能征服不同文化层面、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茅善玉这颗沪剧舞台上耀眼的明星正冉冉升起,小苗终于造就成为栋梁之材,上海沪剧院院长这副重担也历史地落到她的肩头。

“我就是樊锦诗”

2010年,上海沪剧院聚焦“一带一路”中外文明交汇的重镇敦煌,决策创作《敦煌女儿》,用作品讲述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的故事,讲述她由上海小姑娘到敦煌学大学者非凡的人生历程,讲述敦煌精神乃至中国精神,颂扬改革先锋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开创者常书鸿、第二任院长段文杰,及樊锦诗忠实的人生伴侣彭金章等敦煌守护者,讴歌这一代新中国知识分子坚守民族文化瑰宝放飞人生理想的博大情怀。

这部剧作的打造是上海沪剧院原创剧目的华丽转身。茅善玉身先士卒,亲率主创团队6次西出阳关,一次次亲赴敦煌深入生活,置身大漠深切感悟敦煌精神,提炼创作素材,体验人物的精神世界。《敦煌女儿》剧组“咬定青山不放松”,历经8年呕心沥血,终于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沪剧大作。2018年,沪剧《敦煌女儿》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以诗化和大写意的美学风格,将沪剧的美学品位提升到新的高度。

茅善玉在剧中饰演从25岁到80岁的樊锦诗,跨越了闺门旦、青衣、老旦三个行当。她抓住唱腔、念白声线的细微差异,抓住不同年龄段女性肢体语言的特征,活灵活现地勾勒出青年、中年、老年的多重人物形象。而且,伴随文本结构的倒叙、插叙、穿越和闪回,在现实时空、历史时空和心理时空之间跳进跳出,随着头套频频更换抢妆和造型的改变,天衣无缝地对接,瞬间进入规定戏剧情境,一赶三、一赶四地创造角色,其表演难度可想而知。茅善玉和樊锦诗同为上海人,受到共同的地域文化浸润,彼此更加心领神会,8年间她们已经成为至交。茅善玉的表演淋漓尽致,完全走进了人物内心,在深刻体验人物的基础上,她的表演随心所欲挥洒自如,仿佛“我就是樊锦诗”。可以说,扮演跨度逾50余年的樊锦诗,是表演艺术家的自我挑战,茅善玉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提升沪剧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

广泛吸收电影、话剧、交响乐等外来艺术的精髓,提升了沪剧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话剧《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先生巅峰状态的经典作品。1959年,前辈剧作家宗华改编的沪剧《雷雨》大会串演出,以超豪华阵容让人惊艳,老院长丁是娥饰演的蘩漪几令沪剧戏迷绝倒。2010年,上海沪剧院重新打造《雷雨》《家·瑞珏》《日出》三部剧作,向曹禺先生诞辰百年致敬。

由剧作家余雍和再度改编、曹其敬执导的新版沪剧《雷雨》,四代演员同堂的出色演绎,依然让人惊艳。人到中年的茅善玉领衔主演蘩漪,颇得宗师丁是娥的真传。她兼具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唱念做表的深厚功力,诠释作品中“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诠释这个不幸的女人由心存奢望、一再克制隐忍,到忍无可忍、无路可走,最终像夏日的大雷雨一般挟雷霆万钧之力总爆发的心路历程。茅善玉把控人物的情绪变化层次分明,分寸拿捏适度,借助唱腔、念白、台步、眼神,透过一颦一笑、一指一戳、一站一跪,能把人物情绪和情感的细微变化,人物爱恨情仇的复杂内心,人物极度压抑一触即发的心理风暴,准确地传达给观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闪射出沪剧表演艺术家的独特魅力,标志着茅善玉的艺术造诣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凭借《雷雨》中蘩漪角色的出色创造,茅善玉再次摘取中国戏剧“二度梅”桂冠。

可以说,沪剧《雷雨》以沪语说白加沪剧腔调演唱,在擅长表达人物情感起伏跌宕的赋子板、清板等多姿多彩的节奏对比中,在领唱、独唱、齐唱、对唱、二重唱、三重唱、合唱等丰沛艺术表现手段的对比与统一中,对人类感情世界的无比丰富性和人性的无比复杂性与深刻性,予以细致入微的描摹和淋漓尽致的揭示。我以为,沪剧《雷雨》戏曲化的艺术表达手段,能更深入地开掘角色的内心世界,更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

老院长丁是娥领衔主演的沪剧《罗汉钱》与《雷雨》是两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为上海沪剧院现代戏创作打下了深厚的根基。茅善玉任院长以来,坚定地继承上海沪剧院优良传统,执著追求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的艺术理想,紧紧围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努力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全力推动沪剧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海沪剧院的艺术建设方针,坚持“以剧目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保证剧目建设”,剧目建设和人才培养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力求在创排一批优秀剧目的同时,锤炼出一支艺术素养高、视野开阔的创作演出队伍。

将培育更广阔的沪剧观众土壤视为当务之急

2014年,剧院以甲午海战为历史背景,重点打造出原创剧目《邓世昌》。该剧的创作主旨是告慰北洋水师葬身海底的英灵,为120年前中国海军先驱者立心、立德、立言。《邓世昌》主体风格犹如“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阳刚、豪迈、悲壮,相比沪剧擅长吴侬软语的温婉柔美,倾情于卿卿我我、小情小爱的家庭伦理剧,多以“西装旗袍戏”与“才子佳人戏”取胜,情趣迥异。这是一部男人戏,朱俭饰邓世昌、李建华饰刘步蟾、凌月刚饰李鸿章、钱思剑饰丁汝昌,浓墨重彩地镂刻出北洋水师英雄群像,也锤炼了上海沪剧院实力派男神方阵。茅善玉有眼光、有胸襟,果敢地突破因循保守的思维方式,大胆开拓创新,拓宽沪剧表现生活的题材,迎着时代性、人民性和现代性的召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次创作实践也是沪剧艺术的一次华丽转身。

如同当年丁是娥、石筱英等宗师倾力培植茅善玉这株尖尖小荷一样,在茅善玉的精心呵护下,年仅20岁上下的新人洪豆豆、金士杰等已浮出水面,进入公众视野。青葱岁月的洪豆豆已连续成功地扮演重要角色,她在沪剧《雷雨》中饰演四凤,在《魂断蓝桥》中饰演玛拉,在《回望》中饰演女一号田玉梅等生动形象,一个未来的沪剧当家花旦似乎初见端倪。

茅善玉清醒地认识到,上海沪剧院承载着上海东方大都会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沪剧艺术任重道远。她已将培育更广阔的沪剧观众土壤视为当务之急。2015年开始在浦东体育馆连续举办三届沪剧艺术节,与观众互动创造出沪语演唱的全民狂欢,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共同领略沪语王国的风采韵致,从亲切的沪语中体认上海本土方言语音和乡音乡情,让这份带着体温的上海地域文化记忆绵延久长。我们相信久久为功,一个沪剧艺术繁花似锦春满园的灿烂明天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