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打造“三精”作品
来源:人民日报 | 仲呈祥 2019年05月24日08:59
习近平同志今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大家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为我们进一步繁荣发展文艺和社会科学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什么样的作品堪称文艺精品?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阐述说:“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才能出精品,才能真正做到以精品奉献人民。
惟精品方能登高峰
习近平同志在充分肯定“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的同时,深刻指出“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高峰的必备品质和条件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其中文艺精品作用最为突出。与此同时,作家艺术家是靠自己的作品特别是精品安身立命。习近平同志说:“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提高作品质量、努力出精品,才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和生命线。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历来强调作品历史内容与审美形式的和谐统一。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信中就说,他是用“美学的历史的”这种“最高标准”来评价作品的。所谓“美学的”标准,便是作品采用的审美形式达到的美学高度;所谓“历史的”标准,便是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历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即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他们都强调文艺作品的内容深度广度与艺术尽可能完美的统一。
“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倡导的对文艺作品高标准要求的重要论述。思想精深,要求作品内容表现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历史深度达到当今新时代的高水准;艺术精湛,要求作品形式达到的美学品位、格调,很好彰显中华审美精神和审美风范;制作精良,是指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媒体和互联网催生大批新兴文艺类型,加上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舞台艺术和电影电视艺术等,都还有制作是否精良的课题,因此于思想、艺术之外与时俱进加上制作精良的要求,实有必要。实践证明:只有“三精”统一的作品,才能标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思想、艺术和审美的最高水平,才能更好展现新时代风貌并引领新时代风尚,也才能真正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
不断践行“三精”统一
为不负新时代、不负祖国和人民,作家艺术家理应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勤奋耕耘,精心创作,努力实现“三精”统一,用精品铸就文艺高峰。
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以来,文坛艺界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一批受到人民群众赞誉和欢迎的精品力作,它们是作家艺术家努力实现“三精”统一、勇攀文艺高峰的结晶。仅以近年来为例,就有长篇小说《主角》《乡村第一书记》等,话剧《柳青》《塞罕长歌》《平凡的世界》《追梦云天》等,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大江大河》《永远的战友》《共产党人刘少奇》等,电影《大路朝天》《红海行动》等,戏曲《红军故事》《李保国》《河西村的故事》《敦煌女儿》等,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英·雄》《沂蒙山》等,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天路》等,目不暇接,举不胜举。限于个人视野,难免挂一漏万,也不能说这些作品已实现“三精”统一,但它们向着“三精”统一方向不懈努力的创作态度值得赞许,其中的创作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在追求思想发现的精深上,这些作品着力刻画塑造人物形象的精神高度,努力“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思想是艺术的灵魂,精神高度决定人物形象的个性化程度和审美化程度。譬如,河北梆子《李保国》,在自觉追求思想发现的精深和李保国艺术形象的独特精神境界上,就很值得称道。编导紧扣戏魂——“我要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像我一样懂科学、有知识的人”(李保国的口头禅)。此话,如同焦裕禄那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一样,具有个性,也很有人生哲理和理想信仰的深度。这戏魂提纲挈领,照亮全篇,成功在舞台上塑造出扎根太行山32年、以科学技术带领农民变荒山为果园、物质精神双致富的新时代“这一个”大学教授形象。惟其如此,那场描写他指导研究生写学位论文的戏才别具一格,那番要研究生们万勿盲目追求发表,应立志“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写在农民心里”的肺腑之言,才令我们久久回味,感慨良多。
在追求艺术表现的精湛方面,这些作品自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深植时代,在精深思想如何更好审美化、艺术化上用心用情用功,在内容与形式融合上深度创新,努力靠过目难忘的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行为增强作品感染力、吸引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精湛的艺术“除了天赋以外,确实要去积累、去挖掘,很多事情都是在细节,演电影、写小说都是细节,细节感人,细节要真实,而真实要去挖掘。”话剧《柳青》为30余年扎根农村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创作出经典长篇小说《创业史》的作家柳青立传,编导以柳青精神塑造柳青形象,以细节取胜。譬如,初到皇甫村时柳青穿着洋式背带裤,扛了猎枪去打鸟,殊不知邻居怀孕农妇闹上门来,说是枪声惊吓她家母鸡未能生蛋,须索赔,且警告倘再放枪声,吓着她腹中胎儿,就赔不起了!柳青闻言,不仅上缴猎枪,戒了狩猎嗜好,而且按老乡的裤样叫妻子给自己做了一条,换掉让乡亲们躲着自己的洋式背带裤。这个极具艺术魅力的生动细节采自生活,真实感人。
在追求制作精良上,这些作品努力吸收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让艺术与科学结缘,让技术更好为艺术服务,避免本末倒置、技术冲击挤压艺术的倾向。如话剧《塞罕长歌》,精心制作颇有气势的舞台影像,把数十年前风狂沙飞的恶劣环境再现得十分逼真,也较好处理舞美与表演关系,这是传统话剧舞美制作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除舞台艺术外,如今电影、电视剧制作的科技含量和精良水平,都明显提升。
“三精”应成文艺家必修课
只有精品才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才能代代相传,彪炳史册。“三精”理应成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家的自觉追求和必修课。“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传世之心哪里来?靠毛泽东同志当年谆谆嘱咐我们的“读点哲学”“读点历史”“读点鲁迅”来,靠践行习近平同志的“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来,即靠不断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历史学养、文学修养来。哲学管总,哲学通,以统观全局、兼容整合、辩证取舍的和谐思维取代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才能对审美表现对象真正做到“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更精深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又是一位智者,同其对话,可以更精深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文学是艺术的基础,提升文学修养,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可以练就健全敏锐的审美神经,增强发现细节、刻画人物的审美表现能力,从而真正做到“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这样,我们便能日积月累,练就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真实本领。当然,要做到制作精良,还须学好并掌握好为艺术服好务的必要现代科学知识技能。
习近平同志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家“三精”这门必修课,也只有在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中出成效。让我们投身新时代历史巨变的实践深处,自觉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美学精神指引当代文艺实践,把握时代脉搏,表达人民心声,捕捉审美创造灵感,回答时代课题,以“三精”统一的文艺精品来深刻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