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文艺理论更亲切

来源:人民日报 | 隋桦  2019年06月09日09:19

近年来,伴随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艺理论研究队伍迅速扩大,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相关作品层出不穷。然而,其中一些理论文章依然“板着脸”,令人难以享受阅读的趣味;一些理论表述“剪不断、理还乱”,读起来颇费一番功夫;还有一些文艺理论只关注艺术家和艺术品,却忽视了欣赏者与社会生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不仅要重视相关学者的专业研究能力,更要培养其洞察力、思辨力及表达力等综合能力,借此消除文艺理论的神秘感,使其更加亲切动人。

研究我国文艺理论,王朝闻先生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今年,适逢王朝闻诞辰11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和《美术观察》杂志社特主办“王朝闻文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学术研讨会,邀请文艺界各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王朝闻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深入王朝闻的文艺世界,找寻其文艺理论精髓所在,无疑可以为当代文艺理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条件。”王朝闻在文艺理论研究中始终坚持这一根本原则,不断深化个人在美术、文学、戏剧等领域的探索,将日常生活体验融入文艺理论体系构建。他从具体的艺术作品、实践出发,尽精微以致广大,由一般现象提炼特殊规律,这与时下一些论文大而无当、好砌名词的写作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由生活而来的文艺理论,没有高深的名词却可一针见血,对细节的体味更易引发共鸣,具有强大感染力和传播力。打破各学科围墙的文艺理论构建方式,则对当前学科研究趋专精而非广博、理论研究面向专业而非社会的种种学术现状有所启示。

理论文章之美,不仅美在源于传统与生活的内容,也美在形式和语言。某种程度上,理论家也应是艺术家,赋予理论作品以艺术之美。古代文艺理论是我国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作品都在阐发精辟的文艺见解时,以随感而发的形式、优雅清新的文辞使人如沐春风,这样的创作手法是当代文艺理论应继承的宝贵传统。王朝闻的文艺理论创作便汲取了古代文艺理论精华。他的文章标题往往趣味横生,文中大量使用类比、比喻等论证手法,形象活泼。在《黄鳝不是泥鳅》一文中,他以四川民间俗语为题,批评一些曲艺艺术中存在生搬其他艺术形式的行为,如同试图将泥鳅拉得和黄鳝一般长。随笔式的写作手法、独到的感受力、凝练生动的语言,为当代文艺理论提供了有益借鉴。

亲切动人的文艺理论离不开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无论是唐代孔颖达对“诗言志”进行重新阐释,明确提出将情、志相统一的观点,还是鲁迅在20世纪初倡导发挥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均是在吸收前人文艺理论基础上,将个人思考与时代浪潮相结合,继而推动我国文艺理论发展进程。“艺术和学术的生命力表现在永远不感到满足,感到满足也许意味着生命力在明显地减退”,正是这种在研究中与时代同行、不止步于现状的态度,使王朝闻创作的如《论凤姐》《审美谈》等诸多理论作品如今仍彰显出生命力。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如火如荼,但纵观历史可知,理论研究更应追求新叶常青之势,唯有如此才能永葆活力,常读常新。

新时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成为文艺界、理论界的重大使命。如何使文艺理论作品满足人民需要?如何使文艺理论研究从“高原”迈向“高峰”?如何使中国的文艺理论“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让文艺理论变得亲切动人是回答好这些问题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