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唤醒”古琴,为保护沉睡着的非遗提供新思路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潘江  2019年06月25日16:32

《忆故人》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梧叶舞秋风》 《山居吟》 《洞庭秋思》 《神人畅》 《欸乃》 ……在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枯木龙吟——让古琴醒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古琴音乐会,以及恭王府博物馆和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主办的“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中,吴钊、戴晓莲、林晨、杨春薇、黄梅、巫娜等古琴名家与五张国宝级藏琴“人琴合一” ,奏出众多古琴名曲,再现一段段古老的唐宋遗音,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历史回响。

当下,古琴艺术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广泛影响,学古琴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古琴艺术在近代也和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其他门类一样,备受冷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曾经做过一次普查,当时在一个6亿人口的大国里,弹古琴的不到100人。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之后古琴艺术开始以空前的气势在中国大地之上复苏。然而,让古琴艺术能更好地传承和普及,内在要求我们拥有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坚守,以及更好地学习和弘扬。

“乐器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当我们把古琴当作漆木器保护的时候,它就睡着了,睡在不透气、不见阳光的‘棺材’里!当它睡在柜子里的时候,它就是一段枯木,要把它们唤醒,让它们歌唱,发出中华民族的龙吟!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兼研究员、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感叹,当下我们都满腔热情要复兴传统文化,中央也提出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并明确提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途径。但在过去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一定程度上把传统文化视为现代化的阻碍和屏障,教育课本里没有多少传统文化的成分,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传统文化。

作为其项目保护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继承和发扬古琴艺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该院庋藏的92张琴,由唐延至民国,前后相续近千年,数量上堪称国内唯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对馆藏部分古琴进行修缮,并举办馆藏古琴音乐会,还联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发布了《 “让古琴醒来”致全国文博及收藏单位的倡议书》 ,首次明确提出历代传世名琴不同于一般文物,古琴是有生命的乐器,演奏古琴等于唤起了它的生命,把沉睡于博物馆中的古琴唤醒才是对它最好的保护。

晚唐的连珠式“枯木龙吟” 、南宋的连珠式变体“鸣凤” 、元末明初的仲尼式“真趣” 、明代的仲尼式“小递钟” 、明代的“蕉叶式”无名琴,此次演奏会所用的五张国宝级院藏古琴,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历史过往。“例如,晚唐时期的‘枯木龙吟’ ,杉木制,连珠式,通体蛇腹断纹,局部兼杂牛毛断和龟背断。龙池为圆形,凤沼为扁圆长形,纳音处较平,为桐木所镶贴。龙池上方刻有行书‘枯木龙吟’四字,下方刻有‘玉振’篆书印章。汪孟舒旧藏。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林晨介绍说。

事实上,为了激活藏琴的生命,并让其在此次演奏会上大放异彩,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专业人士、琴家对院藏92张古琴进行了复杂的筛选、修缮。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邵晓洁介绍,筛选分为初选和精选两个阶段。先从92张琴里挑选出保存状态较好者,再从里面选出稍加修缮就可以进行演奏的,这是初选阶段。从92张琴里挑出了7张稍加修缮便可用于演奏。最终项目组选出了5件可以用来演奏的藏琴。在完成整个修缮工作之后,由林晨对所修古琴进行醒琴,定期弹奏它们。大概近半年之后于2018年10月举行了第一次古琴雅集,在2019年2月举行了第二次古琴雅集,效果都非常好。

那么,古琴“醒来”究竟意义何在?古琴弹与不弹到底会有什么区别?用什么样的方法保存古琴才最科学?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冯卓慧介绍,以“彩凤鸣岐”“秋鸿”“疏影”三张琴为主要研究对象,冯卓慧做了一个频谱分析实验,得出结论是:散音的测试结果显示,通过充分弹奏以后的古琴其散音和刚拿出来第一次测试产生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它的高频不协和感有所抑制,低频的和谐度以及基频的突出都有所加强。泛音的测试结果和散音的结果比起来差距较小,因为弹泛音的时候基本上不会很用力地触发弦的振动,所以它通过琴弦的传导传到琴体上我们看到的差异不是很大,但是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差异的存在。按音,是通过琴弦与琴体的接触来把岳山和龙吟之外的额外的振动传递到琴体上。但是,在传递的同时,它对琴体的共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测试结果虽然可以看出来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依然不如散音明显。除了频谱分析外,以“共振峰”分析方式验测出的结果与频谱分析得出的结果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说,努力将古琴“唤醒” ,为包括古琴在内的“沉睡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了科学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