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叔叔”郑永春博士: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来源:接力出版社 | 郑永春 2019年06月27日09:25
生物学家达尔文自幼喜欢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对神奇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发明家爱迪生十一二岁便开始卖报,常常把钱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卖完了报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物理学家牛顿从小就喜欢工艺制作,把零用钱积攒下来买锤子、铁钉等工具,一放学便躲在房间里敲敲打打……
在漫长的科学史上,许多科学家的成长过程都可以证明,伟大的科学发现或发明正是源于科学家们从小对自然现象、科学活动和科普读物的痴迷。对科学的热爱并不是科学家们的专利,其实儿童对周围事物都是充满了好奇心的,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探索、观察、发现、尝试,所以科学启蒙应该从小开始。
科学要从小启蒙
我发现,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问题也越多。他们就像海绵一样,充分吸纳新知,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可以尽情地描绘,让我充满了动力。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就越少,越不会提问题,这又让我感到忧虑。
教育应该启迪智慧。好的教育,会让人生充满可能性。但是,灌输式的教育,功利化的教育,不但不会带来智慧,反而可能把人教傻,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特别不利于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而这种创新创造能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方法的掌握,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学会观察、动手实验、分析测量、数据统计、得出结论、归纳总结等,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实证思维和理性思维,是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科学方法。而缺少了科学的教育,只能算是经过了培训,还没有达到授人以渔的教育目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科专业分得越来越细,每位专家都只能了解到自己关注的某一个领域,对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极为有限。但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并不需要太细致的专业知识,而是要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种基本素养、作为通识教育来掌握。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普图书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密切合作,相互妥协,来实现这样的目标。
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尤斯伯恩看里面”系列图书,涵盖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等各个领域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且与学龄前和小学低幼年级的科学教育相衔接,有助于孩子了解不同学科的核心思想和研究内容,全方面了解科学。
这套图书根据孩子们的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规律,对科学内容进行递进式编排,细分为“尤斯伯恩看里面”(适合5—10岁)、“尤斯伯恩看里面低幼版”(适合3—6岁)、“尤斯伯恩偷偷看里面”(适合1—4岁)三个子系列。这种科学阅读分级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尤为必要,有助于他们获得阅读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在阅读中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尤斯伯恩看里面”的书名,体现了这套图书希望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孩子探索未知的初衷。他们根据孩子们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的本性,通过翻页、折页、镂空、洞洞等复杂的图书制作工艺和设计,打破静止不动的阅读模式,让孩子们一层层掀开,一层层探索,逐渐逼近真相、获得新知;他们以专业团队进行创作、专业编辑加工打磨、专家学者审核把关,确保了科普读物的高质量,是孩子们进行科学启蒙的优秀读物。
非常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科学教育团队参与到原创儿童科普读物的创作中,更好地满足中国孩子们的需要。这,于国于民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