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片为什么儿童不爱看
来源:光明网 | 朱星辰 2019年07月03日09:08
近几年来,国产儿童电影市场持续低迷。2018年,儿童片年产量近百部,但真正在院线排片放映或在其他新媒体平台播放、具有评分数据指数的不足10部,这其中还包括诸如“小戏骨系列”网络电影等其他非典型的儿童电影作品。数量不足、质量堪忧,再加上社会影响力较小,很难满足儿童成长过程中对电影产品的价值引导需求与观赏娱乐需求。针对这种现象,相关主管部门多次推荐优秀儿童片上线,排片率以及票房数据却不理想,在引发积极的社会反响、带动优秀儿童片佳作频出等方面收效不大。比如,电影频道制作中心出品的高水准儿童电影《那年八岁》,艺术表现细腻流畅,情感表达温暖真挚,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主流价值取向,却在上映期间市场表现惨淡,即便安排儿童节二度上映,仍未能获得大众尤其是儿童观众群体的足够重视。儿童电影在当下面临的尴尬现状可见一斑。
儿童片为什么儿童不爱看?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基于市场数据调研及受众采访基础上的论证分析,总结出三个原因。首先,从电影市场及产业大环境来看,发达的媒介及开放的文化传播政策已经将我国电影创作放置于国际电影市场竞争之中。国产儿童电影创作,不论是从叙事内容上还是视听制作水准上,都受到比以往更为激烈的多维度挑战。在互联网环境下,观众都上了网,国产儿童电影同样也面临着网上海量内容,尤其是儿童电视综艺、动画片、网络短片等的冲击。
其次,从传播规律来看,优质的内容资源是电影获得好口碑、高收益的保障。然而,由于创作群体的年龄与受众群体的年龄存在代际鸿沟,使得儿童电影在创作视角、创作体验度等方面与儿童受众之间存在天然屏障。即使是优质的儿童电影,也可能因为离儿童生活太远、无法使他们产生心理共鸣等问题,而难以被目标受众所接受。由于受到商业思维的影响,电影市场一度呈现出浮躁喧嚣的不良趋势,大制作、快餐式生产渐成规模,挤占了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打磨而又不易获得较高经济回报的中小成本儿童电影的生存空间。部分创作者开始向已经具有一定观众基础的电影IP,乃至电视综艺、动画片IP借鉴内容元素,导致儿童电影创新乏力,叙事空洞且缺乏思想及艺术深度。此外,为了缩短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很多儿童电影选取儿童演员出演。但儿童演员毕竟不是专业演员,一旦产生流量,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生理健康成长。有些儿童电影为了宣传营销,甚至出现炒作、消费未成年儿童演员的情况,对整个社会儿童价值培养体系造成冲击。
最后,从传播特征来看,儿童观众无法独自前往电影院观看儿童电影,需要成年人的陪同。这就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儿童电影创作在吸引低龄受众主体的同时,必须适当地考虑到成年人的欣赏及审美喜好;另一方面,现代人学习工作繁忙,成人与儿童之间的陪伴时间本就有限。再加上观看电影的便捷度无法同电视、互联网等日常视听媒介相提并论,所以他们能共同拥有的观影时间少之又少。
究竟如何应对儿童电影儿童观众不爱看的难题?在结合电影市场、电影创作、电影传播、儿童受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笔者产生了一些体会。首先是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应进一步加大,运用奖励机制鼓励优秀儿童片的创作,壮大儿童片创作队伍。其次是在保证内容价值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加入一些与当下儿童关注热点话题密切结合的元素,引发他们的心理共鸣。最后,要对儿童电影观众进行有目的、有价值的观影引导,组织儿童电影深入中小学生课堂,组织儿童与父母共同观影的活动,搭建亲子电影院等观影平台,使观看儿童电影成为每一个家庭日常休闲娱乐的习惯性内容。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儿童群体对优质电影内容的需求始终存在。到电影院观影的儿童观众,不单单需要从虚拟动画大电影中获得乐趣,也渴望在来源于现实生活、由同龄人表演的、能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的儿童电影中获得思想与价值的启迪。相信在政策、创作、产业及宣发的多方重视之下,优秀儿童电影频现、伴随儿童精神成长始终的局面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