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首都图书馆联合举办“阅读文学经典(第二季)”系列讲座—— 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的相互造就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19年07月03日10:13
在亲临巴黎圣母院瞻仰胜迹之前,翻译家余中先早已熟读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同名著作,小说中雨果对巴黎和圣母院的描述给余中先造成了挥之不去、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即便这般,当他第一次亲眼见到巴黎圣母院的伟大建筑奇观时,还是被这首宛如巨石谱写的交响乐深深地摄住了心灵。
6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文学》前主编、傅雷翻译奖评委、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余中先来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首都图书馆联合举办的“阅读文学经典(第二季)”系列讲座首场,为百余听众带来了他和《巴黎圣母院》的故事。
建筑——巴黎圣母院——一个时代一切力量通力合作的非凡产物
每座堪称非凡的城市的市中心都拥有代表城市独特风格、气质的灵魂建筑,余中先说,在中国的首都北京,这个灵魂建筑无疑是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博物院,而在巴黎市中心代表巴黎精神的伟大建筑,就是巴黎圣母院。“巴黎的这个市中心比我想象的更加壮观、气派、雄伟,令我非常惊讶。绕着巴黎圣母院前后左右转了一圈,它壮阔又繁复的美丽让人心神摇曳。”
巴黎圣母院正面(图片来自网络)
侧面的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经历大火,主体的石基部分保存完好,但屋顶不幸罹难,被烧去了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余中先为读者展示了雨果在小说中对巴黎圣母院外部的描写:
……圣母院的正面,建筑史上少有的灿烂篇章。正面那三道尖顶拱门,那镂刻着二十八座列王雕像神龛的锯齿状束带层,那正中巨大的花瓣格子窗户,两侧有两扇犹如助祭和副助祭站在祭师两旁的侧窗,那用秀丽小圆柱支撑着厚重平台的又高又削的梅花拱廊,还有两座巍巍、黝黝的钟楼,石板的前檐,上下共六大层,都是那雄伟壮丽整体中的和谐部分,所有这一切,连同强有力依附于这肃穆庄严整体的那无数浮雕、雕塑、镂錾细部,都相继而又同时地,成群而又有条不紊地展现在眼前。可以说,它是一曲用石头谱写成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巨大杰作,其整体既复杂又统一,俨如它的姐妹《伊利亚特》和《罗芒斯罗》;是一个时代的一切力量通力合作的非凡产物,每块石头上都可以看到在天才艺术家熏陶下,那些训练有素的工匠迸发出来的百般奇思妙想;总而言之,是人类的一种创造,雄浑,富饶,仿佛是神的创造,似乎窃取了神造的双重特征:多样性和永恒性。
余中先谈到,雨果所处的19世纪法国,行政力量为了城市的规划建设肆意对传统文化古迹破坏。1831年雨果出版《巴黎圣母院》,紧接着在第二年,即1832年,他便发表了著名的《向破坏古迹的人宣战》。“谁是破坏古迹的人?当局。当局要发展,巴黎原来破破烂烂的不好,他们要建设一个新的巴黎,提出很多方案。”余中先说,当时的巴黎行政长官为了巴黎以后的发展,提出了整体的现代化规划方案,要拆除一系列文化古建,建立新的城市地下给排水系统,“但雨果和行政长官的想法有冲突,他觉得更多东西应该保留下来,而不应该拆掉。”
在19世纪的法国,认为“工业的发展不应该由于尊重过去那些纪念罪恶和迷信的古迹而受到限制”(《致<批评家>的第五封信》)的言论甚嚣尘上,雨果一贯认为,如果一味保持沉默,那法兰西的文化将不复存在,他说,“必须发出普遍的呼声呼吁新的法兰西来拯救古老的法兰西。对废墟的形形色色的亵渎和损坏,无不威胁着现在为数极少的、令人赞赏的中世纪古迹,它们浸透着我们民族古老的光荣,维系着对国王们的怀念和民族的传统。”在雨果看来,建筑绝非单纯的木石本身,在实际用途之外拥有美的属性,一座建筑的用途属于它的主人,而建筑的美则属于所有的人(见《世界文学》2003年第4期)。而对美的长期关注,让雨果完成了不朽的经典名作《巴黎圣母院》。
小说——《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早年就发表了浪漫主义文学宣言——《<克伦威尔>序言》,那时距他创作《巴黎圣母院》还有27年。余中先认为,《序言》中所提出的理论观点虽然主要指涉戏剧文体,但可以推而广之,应用到一切文学体裁之中,“这个理论是什么?就是对照。什么叫对照?就是将两个相反的形象、定义放在一起对比看。”
翻译家余中先
对照的创作理论形成了雨果笔下独特的浪漫主义人物形象,小说中的艾丝美拉达、卡西莫多、克洛德、弗比斯等主要人物,几乎个个都性格鲜明,让人难忘。余中先说,对照原则容易造成极端的人物性格,比如艾丝美拉达,既天真美丽又有点“傻乎乎”,卡西莫多外貌丑陋到极点,但内心却善良淳朴,克洛德虚伪、狡猾、凶狠、色欲、道貌岸然,却又是一个严肃、庄重、聪慧、博学的人。“为什么写的如此极端?好像在一般情况下,社会上找不到这样对立的人。但雨果认为文学是反映自然的镜子,不是一面刻板的平面镜,而应该是集中(光的)镜子,用对照原则能够把微光化为光明,把光明化为火光。”在雨果看来,生活中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
《巴黎圣母院》被认为是十九世纪历史小说的经典作品,但是法国的历史小说和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历史小说区别较大。“中国的历史小说讲真里有假、假里有真,但主要人物必须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法国历史小说基本相反,主要人物全部虚构。”在《巴黎圣母院》中,艾丝美拉达、卡西莫多等主要角色全部是雨果虚构而成,反而王后、国王、主教黎世留等宫廷人士的生活,更接近于历史真实。但在具体的细节上,法国历史小说又锱铢必较,余中先举例道,小说中路易十一住在巴士底广场里某个石头做成的矮屋子里,这个矮屋子长几尺、宽几尺、高几尺,都与当时的房屋尺寸完全吻合。
《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 著 陈敬容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小说中有一句话,‘一个杀死另一个’,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义。”余中先说,雨果认为印刷术导致书籍大量传播,书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会造成建筑在文化意义上的灭亡,而在今天,广播、电视、电影的出现又大大削弱了书籍的力量,互联网的发展甚至杀死了阅读本身。“但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没有杀死建筑巴黎圣母院,相反,《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产生了促进关系,一个养育了另一个,一个繁荣了另一个。”时间、政治、宗教与时尚都会对传统的文化资源造成破坏,这一点在历史建筑与文学作品的传承上最为显著,“毁坏是很容易的,保存是很不容易的,而这恰恰提示我们应该做出慎重的选择。”余中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