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范小青:步步留痕 活力永存

来源:文艺报 | 范小青  2019年07月10日07:04

中国作协70年了。

写文章纪念这个特殊的年头、特殊的日子,敲下“中国作协”这几个字,一下子,几十年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涌到笔下。

时间过去了许多年,许多年中的许许多多,被历史的浪涛淘汰,被岁月的风雨冲洗,留下的就是点点滴滴了。

记不起最早知道“中国作协”这几个字是在什么时候,也不再记得头一次踏进中国作协大门是哪一年的哪一天。记忆中依稀有那么一天,我下了火车,坐上三轮车,要找北京沙滩北街2号,那就是中国作协。

三轮车拖着我,找了很长的时间,最后还是找到了。

那时候的沙滩北街2号和后来的东土城路25号,是一直放在我们的心里、心底深处的,就像是娘家,也像是母校,想起来就会倍觉暖和和温馨。

中国作协是哪一年搬到东土城路的,我同样不是太清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个夏天,我曾在那里住了近两个月,参加中国作协的一个研修班,不知为什么没有住在鲁院,却住到了作协二楼的招待所,每天上课,每天到食堂吃饭,人到中年,又重新适应了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感受着中国作协大楼里的那种平凡朴素而又充满温情的气息。

许多年过去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淡出记忆,幸好还有许多的点点滴滴。

1985年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些点点滴滴,始终将我和中国作协连接在一起,从没断过线,那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自然而然的连线。

正是在这些不知不觉的日子里,和中国作协的感情、对中国作协的关注和了解与日俱增着,渐渐的,就觉得中国作协就是一个亲人,是一个亲密的朋友,是一个永远可以信赖的师长。

几十年,初心未改。

几十年,“中国作协”这几个字一直都在心里,天天都有审美的愉悦。

理由很简单,中国作协每天都是新的。

中国作协每天都是新的,是因为时代和世界每天都是新的,也是因为中国作协的文学人的新思想、新举措,对社会对世界的不断更新的理解和感受。

在中国作协主办的报刊上,同样也记录着我个人的写作史、成长史,几十年后回头看,《文艺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小说选刊》等等,都真实、全面、及时地记录着我这个普通的写作者对于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体会和感悟,翻动一页页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纸张,在普普通通的字里行间,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时代起伏的呼吸和跳动的脉搏。在中国作协的帮助下,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走出的每一步,都通过这些报刊传送出来,映照出来,让我像对着镜子一样,明白无误地看清自己前行的路、文学的路。

许多年来,常有人对我说,看到你在《文艺报》上的文章了,看到你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了,看到《小说选刊》选你的作品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真是格外自豪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作协十楼》的文章,十楼的那个会议室里,经常有中国作协为全国各地基层作家召开的研讨会,研讨对象中,自然不乏早已享誉文坛的名家大家,也有崭露头角的新人新作,还有更多最基层的作家,更多生活和工作在市、县甚至乡镇的作家。所以,“作协十楼”对于基层作家来说,它是那么的温馨,那么的给力,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热爱,就是一种坚守,它就是为鼓励和支持基层作家而立的。

感谢中国作协,在漫长的时间里,持久地辛勤地陪伴和鼓励着我们,带领大家一起向前走,留下了值得回望的清晰的足迹。。

今年,中国作协70岁了。

对于一个个人来说,七十年,大概已经走过了人生最精华的阶段了,但是对一个从事着让人永远年轻的文学工作的机构来说,应该是刚刚步入最成熟而又最有活力的时期。70年的中国作协还很年轻,因为它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前行,它变化创新,同时,它又始终坚守着,坚守着文学人的理想和信念,坚守着物质社会里的这一方精神家园。

在变化中坚守,在坚守中变化,中国作协活力永存。

七十年历经风雨无惧无畏,七十年不忘初心再创辉煌。过去的七十年,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未来的日子,仍然一步一个脚印,步步留痕。

衷心祝愿中国作协走出自己新时代的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