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子,加油
来源:光明日报 | 赵亦彭 2019年07月19日08:07
在这个“多元”“包容”的时代,哈利·波特、美国队长、蜘蛛侠、钢铁侠……早已成为今天年轻人追捧的新的英雄,在他们身上确实可以看到正义、善良与勇敢,然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这些是别人的故事。我们也有值得自信的文化,比如嘎子这样承载着民族与历史记忆的小英雄,他不该湮没在发黄的记忆与喧嚣的现实中
我第一次接触《小兵张嘎》,是通过看电影。上小学那会儿跟着爷爷奶奶住在部队大院,每逢节假日,大院里的礼堂都会放电影,放得最多的自然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在银幕上认识了这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小英雄。
那个时候看电影,是能够真正看进去的。老式礼堂的环境远不如现在的影院这么安逸,然而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大家都极为珍视那仅有的一点儿文化娱乐,在看电影的时候自然极为专注,人人都沉浸在电影的情节中。那时的电影,由于制作技术所限,没有华丽的特效去抓观众的眼球,故事的编排与演员的演技就成了作品吸引观众的不二法门,也正因此,很多经典片段成为观众一辈子的记忆。
我一直记得电影里的这个片段:为了掩护八路军伤员撤离,嘎子的奶奶被敌人抓住,被反捆着押到村里的场地上。狼烟四起的村子,狰狞丑恶的鬼子与伪军,沉默却难掩愤怒的村民百姓。面对鬼子队长皮笑肉不笑的“劝诫”,奶奶的眼神里满是不屑与厌恶,睙都不睙他一眼。就算被恼羞成怒的敌人用枪托狠砸,甚至最后被气急败坏的鬼子队长枪杀,她的倔强与尊严也只允许她咬紧牙关,不吭一声。此刻,这位地地道道的中国北方农村的普通劳动妇女,浑身上下透着崇高与壮烈。这一切被躲在人群中的嘎子看得真真切切,他心中该是一种怎样的悲愤与痛苦!然而那会儿,我的心中只有一种感觉:怕。
能不怕么!跟嘎子一样,我从小跟奶奶生活。“奶奶”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意味着整个世界。我在懵懂间第一次意识到,坏人会毫无顾忌地让你失去生命中最重要最宝贵的人,然而你并没有能力去保护那个人。嘎子那种孩子式的无能为力的悲愤,让同为孩子的我感同身受,也让我看到了英雄成长路上所必经的磨难。
在之后的很多年里,“革命文艺”似乎与自己渐行渐远,那个机智勇敢又嘎里嘎气的小八路也埋藏在了记忆深处。直到最近,重温小说《小兵张嘎》,我又一次心潮澎湃。透过字里行间再去看原先那位机智勇敢的小八路,我突然发现,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用自己与周围人的亲身经历塑造了他;而他也用自己的一举一动表达了作者与时代的期许。
且看作者笔下的嘎子,处处就是个嘎小子,却又处处不是个普通的嘎小子:
嘎子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理想。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把鬼子打跑”,打走了鬼子,还要坐火车、开飞机、开轮船,用飞机保卫家园,用小火轮送杨大妈下天津卫。
嘎子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又超越自己年纪的勇敢。他一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子,初生牛犊不怕虎,鬼不灵一战,为了引鬼子主力进包围圈,敢以身犯险深入虎穴,绝无惧色。
嘎子有属于自己天性的担当。带着玉英从杨大叔家出走投奔八路军,怕二老伤心,借故支开了他们,不仅临行前备足了柴火和水,还用画笔告诉二老自己的去向,里外里透着善良与嘎劲儿。
嘎子经受了种种锤炼。冒充送鸡蛋的勇闯敌人大院,然后择机选点,用狗尾巴拴鞭炮的嘎办法,引诱鬼子伪军中计。仅凭这一点,“小侦查员”实至名归。
嘎子获得了成长与升华。从缴获第一支枪开始,上缴枪,再得枪,藏枪,准备再次上缴,到最终因功授奖配上了枪。“枪”成了嘎子内心情感与愿望的象征,而最终配枪,也让嘎子实现了从一个嘎小子到少年英雄的成长。
理想、担当、奋斗、锤炼、成长、升华,这些平素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字眼,构成了我面前这位小英雄的肌理。几十年大浪淘沙,从铅字到影像,从意象到形象,正是这诸多期许,让《小兵张嘎》成为新中国老中青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小兵张嘎》没有华丽的描写,更没有描写华丽。它就是用一个生长在华北大平原、吃大平原麦子长大的农家男孩儿的成长经历,向我们诉说了那段烽火岁月中每一个革命者都可能会有的心路历程。尽管已经过去了六十年,现在读起来,仍然能够感觉到行文之间那股浓浓的烟火气,让人熟悉,让人踏实。《小兵张嘎》描写的就是生活。无论是短暂的岁月静好,还是经年的烽火连天,它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农村最普通最基层的每一天。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拯救人民命运的,只有人民自己。现在看来,这种激扬的人民情怀,这种对人民深沉的敬重与爱,正是作品具有持久生命力与感人力量的原因所在。
其实,《小兵张嘎》也有属于自己的华丽。嘎子用他自己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语言,向所有读者展示了那段苦难岁月中平凡而壮美的画卷。从这幅画卷中,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痛苦却铿锵的脉搏,能听到微弱但不屈的声音,能看到吃力但坚实的步伐,更能看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扛起那个时代的民众的群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展示历史的创造者,展示创造的成就与荣耀,还有什么会比这更华丽呢?
有一次,我在给一所高校的学生们作讲座的时候,问他们是否看过《小兵张嘎》,台下有不少人回答说看过。当我问到是小说还是电影的时候,又有不少学生们低声说:“不是电视剧么?”我突然有点儿失落,是因为学生们眼中的小英雄与自己心中的小英雄有差距,还是因为学生们对如此经典的文化符号不甚了解,我说不好。是啊,在这个“多元”“包容”的时代,哈利·波特、美国队长、蜘蛛侠、钢铁侠早已成为时下年轻人追捧的新的英雄,他们上天入地,惩凶除恶,匡扶正义,在他们身上确实可以看到正义、善良与勇敢,然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这些是别人的故事。我们讲文化自信,我们也有值得自信的文化,比如嘎子这样承载着民族与历史记忆的小英雄,他不该湮没在发黄的记忆与喧嚣的现实中。
让人欣慰的是,在这个新时代,仍有无数跟嘎子一样有理想有担当的小伙伴们,正在奋斗与锤炼中成长,谱写着属于自己时代、自己青春的芳华,我想,激励他们的,一定有那些用自己的信仰、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去谱写自己故事的英雄。
嘎子从没忘记他的初心,也从没忘记他的使命,而他的故事,也会让他在新时代的小伙伴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嘎子,加油。
(作者:赵亦彭,系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