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湘子《像蝉一样歌唱》:爱在侗歌里流淌
来源:湖南日报 | 吴昌仲 2019年08月11日09:26
邓湘子的长篇儿童小说《像蝉一样歌唱》新书首发式,是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小学举行的。我细细研读这部以侗族生活作为表达内容的小说,为其大爱仁心而深深感动。可以说,一条怀通高速路,一个儿童寻鹅的故事,就是一首爱的侗族大歌。
近年来,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纷纷见诸报端。但以小说的形式切入,以柔性笔触融入,并不多见。《像蝉一样歌唱》塑造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群像。侗与非侗、男女老幼的人物形象,前前后后有近七十个。
率先出场的易定柱,就是典型的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背着书包,提着网兜,里面装着足球——这是爸爸妈妈回家过春节时送给他的。
在作家的笔下,留守儿童是善良的,明礼的,才艺的,自立的,阳光的,可爱的,感恩的。他们上学、听课、扫地、放鹅、劈柴、摘菜、扯猪草,懂得尊敬老师,孝敬老人,呵护弟妹,互帮互助,热爱劳动,并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颓废戾气、自私自利、偏激固执的熊孩子和问题学生。
书中有一幕,特别温馨、特别有画面感:奶奶用手帕包鸡蛋清、银戒子,给发烧的槐牯擦额头,槐牯在舒服的清爽中沉沉睡去;然后奶奶去淘米洗菜,姐姐一边唱起《麻雀歌》、一边劈柴烧火,哥哥一边唱着《捉迷藏》,一边摇着蒲扇给弟弟赶蚊子,姐弟俩还一问一答:蝉、鸟、鹅都去哪儿了?它们在捉迷藏呢……
作者饱含着对孩子们的喜爱和深情,尤其牵挂深山里的留守儿童。他知道,他们缺少实实在在的爱。这也是首发式上,为什么作者和出版方执意要向师生们捐赠那么多书,而且不仅仅是《像蝉一样歌唱》这一本。
在书中,作者安排了一位省城来的“留守儿童”苏伊仑闪亮登场,让整部作品瞬间变得更加灵动起来。苏伊仑与易春蝉一起去找堂弟、找鹅,与同学们互动交流,观看高架桥铺梁。有个小细节,非常暖心和暖场:寻亲寻鹅的路上,一户农家的小男孩和小女孩送给苏伊仑一个小桃子,她回敬他们一包饼干;此刻,易春蝉想起家里喜欢跟鹅一起玩耍的小堂弟槐牯。这种烟火味、人情味,令人动容。
书中还有两件事,引起我的注意。在假期里学练侗歌的杨初雪,被陪读的妈妈板着脸拉走了,要她去城里上补习班,学习特长和才艺。父母希望她长大后能过上体面高雅的生活。初雪妈妈说:学唱侗歌能让你考上大学吗?我能感受到,初雪被妈妈拉走时,马路边的树、树上的鸣蝉、树下大片稻田里飘着花香的稻穗,都看到她委屈的泪水,和母亲拉长的脸。另一件事,则是黎一明的父亲在城里装修房子,认识了退役足球运动员全老师,全老师听说孩子们爱踢足球,便来到侗乡当了一名志愿者老师,在荒废的稻田里教他们踢足球。
学生进城,老师下乡,城乡交融,互相融合。
作者对孩子们的爱,是明亮的,深沉的,无私的。他在书中留下一系列意犹未尽的悬念和无需点破的空间,关乎教育,关乎国家,关乎未来,值得我们进一步研读和深思。
(《像蝉一样歌唱》 邓湘子 著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