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四个坚持”与新时代文艺实践

来源:文艺报 | 党圣元  2019年08月14日08:41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中“四个坚持”、强化“四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领会把握的基础上将其贯彻落实到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之中,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开拓新时代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路径,为人民不断奉献精品之作,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这正是我们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时刻牢记的初心与使命。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文艺工作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讲话。在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又就当前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所提出的“四个坚持”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实践活动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明确了方法。更为鼓舞人心的是,新近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发了贺信,在贺信中,总书记再次倡导、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遵循“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导向,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增强“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通过优秀文艺作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推动新时代以来我国文艺事业呈现出的良好发展态势,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当前文艺工作要做到的“四个坚持”,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四个坚持”,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进一步发展繁荣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必将对新时代的文艺发展和繁荣产生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我们要从有机统一的角度,全面、深刻理解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所提到的“四个坚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依然未变,并且坚守这种初心、担当这种使命的决心更加坚定,因此,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才能克服浮躁文风,克服因为急功近利等而造成的粗制滥造倾向,从而最终真正做到以艺术精品奉献人民,因为我们所奉献给人民的艺术精品,必须是能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精神产品,只有这样的精品,才能真正“写进群众心坎里”。三、也只有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工作者才能真正做到用明德引领风尚,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幸福和全面发展,就是我们高远的理想,就是我们的信仰、情怀和担当,这种理想、信仰、情怀和担当,会使我们以高尚的情操超越个人的局限性——也只有如此,文艺工作者才能真正肩负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真正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也才能真正做好“精神事业”“灵魂的写作”。

对于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而言,我们认为,“四个坚持”涵盖了文艺创作、文艺理论批评、文艺人才培养、文艺管理和组织工作发展等各个方面,而“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则又成为另外三个“坚持”贯彻落实如何的具体体现与衡量。这也就是说,对于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而言,“四个坚持”最终落实于出精品,多出文艺作品的精品,多出理论批评的精品。如果没有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两个方面的精品源源不断的涌现,那么,整个文艺工作中的“四个坚持”,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明确了当前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所面临的基本任务。对于新时代中国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而言,“四个坚持”就是初心,就是使命,我们应该始终秉持这个初心,勇于担当这个使命,在有机联系中对“四个坚持”加以深度理解,并且通过增强“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将之贯彻落实到创作和理论批评之中,勤勉践行之。我们必须牢记,对于广大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工作者来说,“四个坚持”最终要落实到“以精品奉献人民”上来。

强调文艺“精品”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在商品经济大潮面前,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领域出现了单纯追求市场效益而不重艺术质量和社会效应的浮躁之风,以致脚力不勤、眼光短浅、脑力羸弱、笔力软散。“四力”之不用,必然导致不能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而热衷于各种花样翻新的炒作,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上榜单、捞票房、跑项目、争奖项、夺眼球、吸流量,过度追求商业效益。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中一再强调净化文坛风气,一再提醒我们要对这种浮躁之风保持高度警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当前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克服浮躁风气,强化精品意识,与“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密切相关,呈现为正效益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话,强调“立德是最高的境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作为“立言”的事业,首先必须“立德”,并且首先必须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强化“四力”,深入到生活实际中去,深度观察社会,充分感受体认时代精神,在创作上下苦功、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创造出艺术精品和理论佳作。正因如此,对于创作家和理论批评家来说,明大德、立大德尤其重要,因为文学艺术的人文性、精神性极强,如果自己在精神取向、价值观上出了问题,是很难创造出以文化人、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文艺精品的。

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告诉我们,文学精品,包括理论批评精品,无不出之于“灵魂的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这里点出了文学艺术工作的本质和责任担当,即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从根本上来讲,是一项“精神事业”,需要进入“灵魂”的层面和境界。无论是创作作品还是理论批评,真正的精品无不出之于“灵魂的创作”,无不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灵魂的创作”,是一种大精神、大境界、大担当,可以用宋人张载的“横渠四句”来概括;而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期许来讲、以我们今天的时代要求来看,就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如此说来,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的“灵魂的创作”,既是一种使命担当,也是一种精神扬厉,更是一种思想境界。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文艺领域受消费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出现了一股偏离社会主义文艺“以人民为中心”之初心和使命的思潮性倾向,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娱乐至上,社会责任淡薄,使得文气衰颓、风骨柔弱,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情况受到了正视,得到了迅速的扭转,文艺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治理和好转,文艺工作焕发出了新时代的活力与辉光。但是,我们不得不说,文风的革新远远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仅就理论批评而言,那种疏离社会现实和文艺实践的空头理论批评文章实际上还大量存在,那种纯粹受学科评估和科研绩点统计而以大而无当的规模效应博取学术GDP优胜的现象亦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学术生存法则,而一味地跟在西方文论后面模仿制造“理论”的现象依然是一种时尚,在种种外部压力因素作用下,理论批评中的短平快、浅表化、碎片化现象还有待进一步克服,尤其是思想苍白、理论空转、名词轰炸、术语翻新等顽疾性问题,应该得到有效疗治。这些问题,无不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学术创新和学科建设带来许多消极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四力”要求,再次提醒我们,要对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中的浮躁之风保持高度警惕,我们应该切切实实地沉下心来潜心创作和研究,下苦功、使真功,敬于业、勤于业、精于业,从而创作出有思想、有根基、有深度、有建树的作品来。只有如此,我们的创作和理论批评才有可能进入“灵魂上的创作”的层面和境界,才能为人民奉献文艺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坚持”,倡导“四力”,并且在阐述中对文学艺术精品的特性以及创造的方法等作了分析,这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真正的文艺精品要具有现实性,能够反映现实、观照现实,呼应时代精神与现实主题。为此,文学艺术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接地气,并且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对不断出现的时代新气象与新现实、新问题保持持续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审美热情。(2)真正的文学艺术精品要具有本土性。为此,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描绘新时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进过程中出现的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深度审美化地表现好、阐释好,对于新时代的文艺理论批评来说,就要特别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研究。(3)真正的文艺精品在艺术风格和美学精神方面、在思想理论方面,要具有文化自主性、独创性。对于理论批评而言,尤其要克服跟着西方说的倾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在独立思考中推进中国文论自主创新,这是新时代文学理论批评话语体系构建的一个核心问题。这里便涉及了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如何通过正本清源而实现守正创新这一问题。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与文艺理论批评精品的生产具有内在的直接关联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价值思想的坚守,尤其要特别重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研究、阐释,这一思想是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当代典范。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只有定位在“精神事业”“灵魂的创作”上,文艺精品的创造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文艺工作者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就体现在对这种“灵魂”的铸造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一种书写神圣化的最高臻境,而“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则应成为我们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理想境界。“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文艺工作者只有把个人的艺术追求、美学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的精神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文艺家,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具有伟大精神而能传之久远的艺术精品。总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中“四个坚持”、强化“四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领会把握的基础上将其贯彻落实到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之中,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开拓新时代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路径,为人民不断奉献精品之作,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这正是我们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时刻牢记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