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也没那么容易被关上
来源:工人日报 | 苏墨 2019年08月19日09:05
号称科幻巨制的《上海堡垒》票房口碑双失利,打击了观众刚被《流浪地球》燃起的信心——
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也没那么容易被关上
8月9日,号称筹备6年、投资3.6亿元的科幻战争电影《上海堡垒》上映。该片由热门作品改编,著名导演掌舵,顶级流量明星出演,然而上映5天后,豆瓣评分下降到3.2,票房只有1.24亿,排片下降到5.3%,可谓票房口碑双失利。网上网下“有口皆骂”,以至于导演、编剧、主演纷纷出来道歉,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又一新奇观。
自年初《流浪地球》热映,2019年就被人们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观众们也在热切地期盼中国科幻电影从此迎风远航,然而半年过去,曾被寄予厚望的《上海堡垒》彻底垮掉了。有网友称,“《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的一扇门,《上海堡垒》又给关上了”。这也成了舆论场对这部电影的主流论调。更有多家媒体平台发起,“《上海堡垒》到底差在什么地方”“《上海堡垒》算不算科幻电影”等问答。
中国科幻电影究竟将驶向何方?观众、业内人士、相关专家都有点迷茫了。“难道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就那么容易被关上了?”骂了一周《上海堡垒》后,大家开始冷静思考。
明星流量不等于电影质量
“剧情缺乏逻辑,主演演技尴尬,造型特效粗糙,配音口型对不上”,这是观众们一致的观影感受。至于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则被归于过分依赖“热门IP+流量明星”的模式上。
“颜值在国内影视圈或许曾经具有票房号召力,投资方可能心想,有颜值有流量,有流量就有票房;如今《上海堡垒》的市场失利引人开始思考流量逻辑上的谬误。流量明星的辉煌不再,其实质原因可能不在于明星,而在于影视圈对互联网经济的迷思。大概自2014年起,国内IP热潮风起云涌,投资方纷纷抢购价码高得惊人的各式IP,可惜的是,纵使有再好的IP,其价值在电影结束戏院放映之后就瞬间消陨了。”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台湾艺术大学电影学系讲师张婷婷说。
她认为,明星的流量不等于质量。纵观好莱坞那些领取巨额片酬的电影明星们,他们之所以能够挟带票房号召力乃是出于其光环;而明星光环则来自过往累积的一部部好作品,甚至是具指标性奖项的肯定,例如颜值高的小李子(Leonardo DiCaprio)从影多年,最终也要通过奥斯卡奖对《荒野猎人》的肯定才终于让他得以摆脱“花瓶”的既定印象;得奖的优质作品、下一部电影的票房号召力、更优渥的片酬、更优质的影片邀约,方能形成一个明星养成的健康循环。
以执导情感戏著称的滕华涛导演曾吐露,看到了一张鹿晗的照片就直接定了他,并且一定程度上为他量身打造了剧本。2016年,鹿晗主演的《盗墓笔记》虽然口碑奇差,但票房依然超过10亿。滕华涛没想到,“粉丝与流量变现”的模式这么快就失灵了。“想要圈钱哪那么容易,不是观众对流量明星逆反,是冷静了,理智了。”电影爱好者润华对记者说,他不同意有人说,存在故意打低分、黑明星的说法。
科幻电影光谈恋爱可不行
“都世界末日了,还有人上街遛狗?”“拯救世界的战士,怎么留那么厚的刘海,还不带乱的?”“分明就是个爱情片,非要说自己是科幻片,有意思吗?”网友们纷纷质疑这部电影的科幻成分。
“《上海堡垒》,基于观众既定印象,白净的流量明星多是出演较轻甜的电影类型,加上导演滕华涛过去的都会爱情作品,《上海堡垒》主创人员的调性自然跟科幻类型的电影内容相去甚远,无形累加了票房变数。”张婷婷认为,由于《上海堡垒》乘着科幻元年的浪头,加上片方大力将之营销为《流浪地球》的接力之作,观众的期待程度自然大幅度提升;当看完电影的观众在网络上带来如潮的恶评时,评价力量如同滚雪球般使票房曲线急遽陡降。因为在充斥着无限评论网站的网络世界里,票房曲线下降的颓势将呈现指数型的下降,并且下降的力度通常难以挽回。
从此前公布的数据上来看,《上海堡垒》在特效上的花费并不比《流浪地球》少:搭建了1.55万平方米的实景,用了1600个特效镜头(《流浪地球》共有2003个),占据全片总镜头数的90%,并找了5个国家的特效制作团队……然而,实际效果观众却不买账。“抄袭了很多国外科幻大片的经典场景和构思,看着没意思。”看过影片后,观众孙京说。他觉得,既然是讲中国、讲上海,就要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逻辑,光有视觉效果,不如打游戏了。欠缺硬核的科幻内容,在架空背景之下缺乏独立的逻辑和统一的价值观,使得《上海堡垒》看起更像是一部有科幻元素的爱情片。然而,即使当做爱情片,观众们也觉得它毫无意趣,俗套、假大空,“只觉得尴尬,没觉得感人。”孙京直言。
道阻且长,前途光明
早在今年5月,科幻作家刘慈欣谈及中国科幻电影时就曾预言:“我们不可能,也很难指望以后每一部科幻电影都像《流浪地球》这样。”在他看来,中国的国产科幻电影目前还不具备西方的电影工业体系。虽然这些差距是可以通过努力缩短的,但前提是“创作者应该对科幻本身有一种情怀”。《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也曾表示,拍摄《流浪地球》让他意识到,中国电影工业化还处在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要建立一套像好莱坞一样成熟的产业流水线还有很长距离,也需要更多的尝试。
《流浪地球》的成功并不能代表国产科幻从此就能顺风顺水,《上海堡垒》的失败也不能断定国产科幻彻底毁掉。最近,舆论场冷静下来了,日益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事实:中国科幻电影之路,道阻且长,距离进入良性发展、全面爆发还有一段距离。不过好在,观众基础尚在,优秀原创作品也不断增多,特效制作水平更是日益提高,我们可以期许一个光明的未来。
有文章梳理了新中国的科幻电影史,其实早在 1963 年,上海科教电影厂出品的短片《小太阳》就已经是中国科幻电影的萌芽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珊瑚岛上的死光》《错位》《霹雳贝贝》《合成人》都是很优秀的科幻题材作品。然而,离工业化的标准,还差很多,直到《流浪地球》的出现,又重新让观众燃起了对中国原创科幻电影的信心。
影评人电子骑士的一句话被多次引用,他说:“烂片多了是好事,不用担心:泡沫总会破裂,沉渣总会滤净,万马齐喑无人歌唱才是最糟糕的。”从这一点上来看,《上海堡垒》的失败似乎也并不是没有其意义。
“虽然科幻元年的荣景未必会因为一部失利的《上海堡垒》就此谢幕;但产业界的眼光依旧必须回归到影片质量的经营上,不论是电影、明星或类型片,皆是要藉由长时间的投资与经验积累,方能催熟整个影视产业。”张婷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