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破冰行动》导演傅东育:现实题材的正能量传达

来源:中国网络文学大会 |   2019年08月21日08:32

一. 文学的力量

影视作品有两个基础,左边是戏剧文学,右边是美术,它决定了作品未来的高度和深度。所有的艺术类别分为七种,美术绘画、戏剧、文学、建筑、音乐声乐、舞蹈、电影,电影是个综合艺术,文学的力量对影视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如果没有文学,影视是不存在的。文学对于影视的贡献,是基础、力量和根基。所有的文学创作者的灵魂一定是高贵的、高傲的贵族。第二,关于文学的层级,文学一定有层级的,小品文永远是小品文,力作永远是力作,经典永远是经典,这个是不可否认的。在今天这个时代出经典越来越难,跟中世纪时代的环境不一样,人们所面临的信息量太大,在这个状态下,相反信息量大之后我们的思考就会减少。写作是我对人生的态度,我对人生思辨的一种表达。

二. 《破冰行动》的故事——如何运用现实主义题材传达正能量

《破冰行动》是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从文学本身来讲应该是个原创。它有大量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来源于2013年12月29号的“雷霆行动”扫毒。当我看到那个剧本的时候,一下被这个剧本所吸引。12·29“雷霆行动”发生在中国广东的一个村子,这个村子里的毒品达到2吨冰毒,这是人类历史上所没有的。

2014年的下半年我看到《破冰行动》的第一稿剧本,那时候还没写完,大概20集,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动欲望要去拍。我并不认为所有的情节很重要,反而是原剧作当中对于人物性格的表现,还有人物关系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破冰行动》中所有的人物架构关系,形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不是概念化、脸谱化诉说了人物的关系和人物的形象,这个时候故事在缉毒这件事情上就产生了它的文学力量。文学,文学,一切文学皆人学。

《破冰行动》最初吸引我的就是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当我开始接受它、探究它,往下走的时候,我依然在这方面做功课,也就是当我在修改它的剧本,调整过程当中,依然是改的人物,我要找到林耀东是一个教父而不是毒枭的理由。当你把人物慢慢地鲜活,这个故事也就鲜活了。

人物的力量将是你所有写作、所有故事的一个基点。你越往这里想的时候,其实越是现实主义的一种创作模式。我们说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贴近生活,提炼出你想表达的那个人物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升华出主题,发掘出鲜活的人物。但光凭闭门造车和想象是很难做到的。

如果没有贴近生活,《破冰行动》就是缉毒,公安把一个毒窝给端了,就是这么简单。当你深入生活,在你形成这个剧本时,在内容上就已经完成了一个最起码的升华。在我拍摄过程当中,《破冰行动》就这两个问题,第一,关于牺牲的精神,人的自我完善和人的自我升华是什么,是牺牲。这一点是我们要表达的,它是主旋律。第二是关于信仰的坚守和迷失,而不仅仅是缉毒。我为什么要缉毒,这一定是我的信仰,我为什么要制毒,如果仅仅是利益,我觉得简单粗暴,某种程度上是有他的信仰的。信仰的迷失和坚守,这是正邪之间的,关于牺牲的精神,这也同样是,当你这个看清楚了,依然从人的角度去说件事情,而不是从事件来说事件,于是我们就有了一种可能性,造成了今天破冰的可能,我分享的是对于现实主义创作的思路。

三. 用类型化的方式来考验影视作品

对于文学,我们可以谈一些技巧,就跟影视作品是一样的。不要太在意自我表达的方法,用类型化的方式来考验作品,在主题和人物已经非常鲜活的前提下,怎么能够让别人来接受,我觉得类型化,也就是工业化。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经谈过,他说我从来没有认为我的作品将会流芳百世,我是一个导演,在电影工业当中很重要一环的导演。今天我们所有作品呈现类型化,类型化这个概念是当受众在阅读侦探小说、玄幻小说、历史小说等的时候,作家根据受众的阅读习惯满足受众,在前三章必须满足什么,靠什么往下读,这是有类型化的,这是有一种工业化体系标准的。在这个前提下再说风格、个人的表达方法。这种情况跟以前不太一样,以前莎士比亚就是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就是不一样,我就是这么说话。但是今天不一样了,所以类型化需要多阅读,寻找共通点,寻找类型化的方式。

联想到《破冰行动》,当主题和人类型化,必须在第一、第二集在鲜艳性和动作性上做到极致,也就是观众在看出的时候他马上就会说,这是类型片,这是警匪片,我们要看谈恋爱,我就接着往下阅读。类型化最后一点,关于管制的问题,网文的管制问题,关键在于写作者个人的内心。《破冰行动》有很多血腥和暴力的场面,包括制毒,为什么到现在你还能看得到,当审查者面对你的作品时,他突然觉得创作者本身来讲是怀有善意的,我的本意不是为了博眼球宣扬恶,我本意是善良的。尺度是存在的,取决于你个人的审美问题。

四. 《破冰行动》导演傅东育Q&A

Q:您执导的国产缉毒题材作品《破冰行动》,有人说这是一场大型的演技派“神仙打架”,您当初选择演员的标准是什么?好口碑是否在你的意料之中?

A:要感谢所有的演员们,他们的表演都触及到了所有的角色。因为他们的表演的真切度使得《破冰行动》才有今天的效果,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一个褒奖。

我认为对演员的选择其实是你是否能够面对你眼前的这个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契合度能有多少。我对演员的选择不是说要试戏,更多的是在聊天的过程当中我会觉得他是不是更靠近我想象的那样一个角色,当我确定了是这个演员之后,那我觉得导演的第二个功课是将这个角色所有的修改向这个演员靠拢,使他可以更加的自如,这样这个角色就会更加鲜活。

《破冰行动》到今天为止大家这样喜欢的程度确实有些出乎我的想象,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非常扎实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个是毋庸置疑,在创作过程当中我就会有这样的感受,但是它的热烈程度到今天,受欢迎程度我觉得是让我有些惶恐的。

Q:关于《破冰行动》,知乎里点赞量最高的话是这么写的“不论好与坏,也抛开黑与白,毒品不重要,没有毒品,才是最重要的。”您怎么看待这句话?

A:我从两个层次讲吧,第一个层次是它后面这个是重要的,没有毒品是最重要的。它直接点了《破冰行动》的主题,《破冰行动》的主题就是要将毒品的危害和禁毒严峻的形势告诉大家,我们的岁月的安好和我们社会的平静并不是表面上那样的风平浪静。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是在表扬这个戏的人物的刻画上来讲不是那么的脸谱化,或者不是那么的矮板的典型的就是正与邪,它可能对于人性的探讨,从人的角度会思考的更多一些,和表达的更多一些。所以使得正面的我们所赋予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更加的接地气,更加的可以动人。从毒品这个反方向来讲会更加的令人感到恐怖,和更加的危机,我觉得这点意义上来讲是一种表扬吧。

Q:您这次在论坛上演讲的主题是“现实主义题材的正能量传达”,我们知道戏剧往往充满冲突,如何在冲突中表达正能量?

A:我觉得正能量的这件事情本身是一部作品的主题,一部作品的内涵,我觉得从文艺作品本身来讲,一切的包装形式,一切的手法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就是载体和主体的意思。我觉得所有的表现形态和所有的一切手段都是载体,从正能量本身来讲我们说只要是文艺作品它都应该是正能量的,而不应该是负能量的。在正能量主题的表达上能不能不要把正能量的主旋律和,市场性和观赏性做严格的区分,所以只要一说那个它就不是那个,只要它是那个它就不是这个,我觉得这个是若干年以来我们从创作者本身来讲是做的不好的,我们是需要改变的。

从我的观念上来讲,当我们接受一个作品的时候,当我们明确了我们要表达的主题的时候,我们如何在手法上、手段上能够更加的类型化,更加将我们的核心受众人群能够拉拢进来,使他喜欢上我的作品。我们一直说类型化的分类的细致度,和严格遵从于创作规律和创作的实践当中的所有的经验,是不是严格的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去面对一个作品,脚踏实地的认真工作,我觉得这一点就是你能不能够一个作品成功的第一前提。所以我不认为正能量、主旋律这件事情和市场性或者收视率是有着天然的相悖的概念,我想《破冰行动》已经很明确的给出一个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