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 以新文化塑造时代新气象
来源:文艺报 | 张帆 2019年09月02日08:24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政协会议期间,看望了出席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并参加了联组会议。他在讲话中要求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作的灵感,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这是新时代文艺创作和文艺发展的重要思想纲领,也是百年中国在挣脱蒙昧与反抗压迫的过程中所诞生的宝贵思想经验与历史财富,闪耀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光辉和真理光芒,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规律与历史经验的深刻把握。同时也代表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深切期望,提出了在新的机遇和现实问题之下,文艺工作必须承担新的历史使命,深入新的社会矛盾,反映新的社会风貌,展现新的社会需求,擘画新的社会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段话从根本上指出了文化的本质内涵与重要位置,指出了文化在时代发展当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文化与文艺工作绝不仅仅只是远离现实生活的阳春白雪,文化是深入群众、反映民心、调动群众、育人化人的最重要的思想堡垒,20世纪初,腐朽的封建王朝在列强的铁蹄下摇摇欲坠,众多的启蒙先驱在民族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将文化作为开启民智、反抗压迫、救亡图存的第一要务。文化的变革与更新揭开了中国进入现代化道路的帷幕,开启了中国富强民主的伟大征程。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辟阐明了培根铸魂在新时代文艺创作和思想工作上的极端重要性,深刻体现了党在文艺工作上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启示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征程与新使命。
(一)培根铸魂,就是要立民族之根,铸国家之魂。文化是培育一个国家和民族灵魂的核心力量,是一个国家能够长盛不衰的精神源泉,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思想基石。中国的传统儒家伦理所建构起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国家之间的行为规范秩序,讲究克己复礼、敬畏天地、修身齐家,这些与西方的法权制度完全不同,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伦理,是从内化育人,从而使人主动地认同成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们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绝对不能盲目地追随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而应该发扬中国最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才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灵魂所在。
(二)培根铸魂,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精髓。马克思、恩格斯不仅高度重视文学艺术批判现实、改造现实之类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强调文艺作品具有解放人性、心灵抚慰、道德培育的功能等等。恩格斯在《德国民间故事书》一文中,论及德国民间故事的价值时指出:“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农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傍晚疲惫地回到家里时消遣解闷,振奋精神,得到慰藉,使他忘却劳累,把他那块贫瘠的田地变成芳香馥郁的花园;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阁楼变幻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把他那身体粗壮的情人变成体态优美的公主。但是民间故事书还有一个使命,这就是同《圣经》一样使农民有明确的道德感,使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和自己的自由,激发他的勇气并唤起他对祖国的热爱。”可见,培根铸魂充分重视文化在社会结构当中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三)培根铸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经验总结。无论是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期间,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热潮中,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深刻揭示社会本质,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描写革命斗争,谱写理想前景,塑造时代新人,从人民群众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和如火如荼的发展实践中汲取丰沛的力量源泉,进而铸造出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与民族气概。
二、培根铸魂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第一要义,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承担起培根铸魂的历史使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以新文化塑造时代新气象。
(一)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坚持现实主义的方法论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纵观历史,只有立足于现实,反映现实的文艺作品,才能够打动人心,才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悠久的艺术魅力,真正伟大的作品绝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必然是反映整个民族与国家的现实问题与时代精神,体现知识分子对于现实问题的探索与追问。鲁迅的《阿Q正传》以锋利的解剖刀剖析中国的国民性的同时,也对中国面临的民族与国家危机进行了沉痛思考。鲁迅的阿Q、老舍的骆驼祥子、赵树理的小二黑,这些经久不衰的艺术形象正是艺术家们以现实主义精神观照中国现实的产物,回应不同时代的问题。因此,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现实,回到中国语境,植根中国大地,阐释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为,不做西方价值观的“传声筒”,在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土壤上深耕细作,在独立思考中推进新时代中国文艺的自主创新。
(二)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要贴近人民的生活,体现人民的所思所想,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文艺创作当中来,必须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展现新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所产生的新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矛盾,要把描绘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目标落实到人民的具体生活状态中,要细腻地把握人在历史变迁当中的身心变化,并且深入探索变化背后深刻的社会因素,以此反映新时期社会的总体精神面貌与思想潮流,从而为社会制度的制定与推进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与参考。要警惕文艺属于少数群体的精英主义,也要反对把文艺抽离大众与现实的纯艺术主义,要把文艺工作的视野从关注个人转向关注大众与社会,把文艺创作作为为人民发声的工具。毛泽东在1942年就提出了文艺工作要服务工农兵大众的指导思想,许多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在农民群众当中汲取思想养分,进行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创作出许多反映革命斗争与时代新人的史诗画卷。21世纪的知识分子,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现实情境与国际形势,城乡问题、劳工问题、代际冲突、多元经济、文化差异、全球化、身份认同问题等等,都千丝万缕地关联与影响着每一个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感受,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和细致严谨的分析能力,不仅要深入群众,还能从琐碎的生活现象当中提炼出问题,塑造出新的时代课题搏斗下诞生出的新人形象,从而为人民立传、为人民书写丰碑。
(三)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以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为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目前文艺界、思想界受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甚至出现了告别革命的言论,一些作品热衷于描写低俗的、功利的情感与欲望,贬低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宣扬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西方价值观,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有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使命担当。要以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宏大历史意识为观照,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风尚,揭示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认清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继承与发扬优秀的革命传统,走正路、守本源、重创新。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化在创作与研究中。
(四)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中国的文人自古以来就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怀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和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求知问学是为了立天地之心、请生民之命,是为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在探索民族历史命运、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过程中,中国的左翼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虽筚路蓝缕却不改其志,始终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创作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作品,塑造出许多无私无畏的英雄形象,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与舍己忘我的家国情怀。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戒慎恐惧,警惕享乐主义和沽名钓誉的心理,要始终保持赤子之心,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以理想主义鞭策自我,跳出个人主义的狭隘思想,去体会、书写深刻的时代变革,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承担波澜壮阔的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