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浙大艺博馆今开馆,一派“汉唐奇迹”致敬艺术史

来源:澎湃新闻 | 陆斯嘉   2019年09月09日16:45

9月8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历经十余年筹备正式开馆。浙大艺博馆的定位是文明史、艺术史教学博物馆,是与收藏文字文献的图书馆相平行的实物史料库,也是大学的文科实验室,其最大的特点是服务实物教学。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的《西亭记》残碑,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开馆展由四个展览组成,分别为“汉唐奇迹: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与世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新获藏品展”、“国之光——从《神州国光集》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汉唐奇迹之北朝记忆——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壁画数字化展览”。其中,第一个展览“汉唐奇迹”是博物馆筹备多年的重要特展,汇集国内12个博物馆的130多件文物,博物馆希望以此向中国艺术史学者方闻先生和最先开始这种思考的学者们致敬。

筹建10年之久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以下简称“浙大艺博馆”),9月8日正式开馆,并将于9月9日起对社会公众开放。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这座矗立于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四层混凝土砌块建筑以灰红为主色调,给人以庄重之感。朴实的清水灰砖又给人亲切之感,使观众不经意间就进入馆内,在现代、极简的空间中流连,徜徉历史的星汉。

展馆外观,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提供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浙大艺博馆的定位是文明史、艺术史教学博物馆,是与收藏文字文献的图书馆相平行的实物史料库,也是大学的文科实验室,其最大的特点是服务实物教学。其首要使命是支持、提升浙江大学的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水平。通过艺术品原作的收藏、教学、研究与展示,开展“实物教学”,让学生亲手接触到文物、艺术品原作,强化浙江大学“文”与“物”并重的教学模式。

艺博馆位于紫金港校区西南端,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由国际博物馆领域著名设计机构——纽约Gluckman&Tang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施工设计。全馆分为两个功能区,即博物馆区与学术区,博物馆区分布于第一层,包括展厅、藏品库房、修复展示室、学术报告厅和教育活动区等,是博物馆开展收藏、展览与公共教育的场所。学术区分布于第二、三层,由方闻图书馆、专业教室构成,主要面向浙江大学校内师生和专业研究人员。其中方闻图书馆面积2500平方米,规划收藏人类不同文明、不同时代艺术与考古有关的图书、考古报告、纸本图片、电子图片、档案及拓本等,已收藏多文明的艺术与考古研究图书约10万册。艺博馆展厅、藏品库房、珍本书库为恒温恒湿环境,符合国内国际文物保护标准。

艺博馆的收藏,以“中国中心、全球脉络”为原则,藏品将覆盖人类的不同文明、不同时代。收藏主要通过捐献与购买两个渠道取得。

缘起:让中国艺术史回家

艺术史在发达国家早已是一门十分成熟的学科,国际著名的中国艺术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方闻先生在西方首先建立了中国艺术史学科,致力于在西方世界构建中国艺术史的话语体系。

作为在西方的中国艺术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反观祖国艺术史学科的发展现况,方闻先生晚年有一个心愿——让中国艺术史回家。他想做三件事:建一个博物馆、建一个学科、办一个研讨会。彼时,浙江大学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正是题中之义。2008年春天,方闻先生来到浙江大学,出席了“艺术史与考古学科建设讨论会”,为博物馆建设选址、规划,2009年,这一倡议在学校获得通过,2011年5月22日博物馆奠基,并于次年11月5日开工建设。为铭记方闻先生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和浙大艺博馆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博物馆中的图书馆命名为“方闻图书馆”。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建筑特点是方方正正,遵循极简主义的风格。由于是紫金港西区第一个建筑物,也为设计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全馆四个展厅都位于一层,从户外进入没有台阶,展厅大量采用自然光,各类配套设施完整。因为处于校区西南角,毗邻蒋墩路,便于社会公众入馆参观。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白谦慎教授说,虽然浙大艺博馆不是国内最早的,但自身优势还是非常突出的,比如校领导的重视、校友的支持、标志性的建筑、对标世界一流的规划、巨大的发展空间和高质量的学术研究等等。当然,相较于国外成熟的大学博物馆,浙大艺博馆还需要不断改进。“我们不能因为后面还有一千步就不迈开第一步。”他说,艺博馆将不可复制地积累浙大应有的特色与气质。

博物馆对大学、社会都承担着美育的功能。人们通过参观古代艺术品,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要更好地开展人文学科的研究,除了文字证据还需要实物证据。“读不懂物,就发现不了实物上所记载的文明史证据。只有学术力量强了,我们才能掌握解释权、话语权。”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说。

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中华文化更是通过一件件文物,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精神追求、精神标识。浙大艺博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中国艺术史回家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因此,浙大艺博馆的展览将主要服务于浙江大学的通识教学和专业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常设教学标本展,服务本科通识教学中的文明史、艺术史通识教学。二是学术特展,发布文明史、艺术史的研究成果。

“专业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曲高和寡,养在深闺’,公众没有机会也没有太多能力读懂。”楼可程说,艺博馆将提供一个学术知识公众化的平台,高深的学术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像展现走近社会大众,报告厅也将向公众开放,介绍研究者的观点与思想。

使命:读懂青铜陶瓷、书法绘画

不做“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博物馆,浙大艺博馆从设计之初就立志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探路,注重实物教学、以实物为证据进行研究,让广大师生们读懂青铜器、陶瓷、汉唐书法、宋元绘画,乃至古希腊雕塑、印象派绘画等人类文明史上的艺术瑰宝。

浙大艺博馆的首要使命是为学校服务,支持、提升浙江大学的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水平。通过艺术品原作的收藏、教学、研究与展示,通过与浙江大学不同学科师生的合作,致力于提高浙江大学全体师生的视觉能力、美学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同时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

楼可程介绍艺博馆的使命主要表现在全校的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和社会公众教育三大块。他说艺博馆的定位是艺术史文明史教学博物馆,艺术史文明史是教学的范围,教学是服务的功能。艺博馆的教学可以在展厅、专用教室、甚至是库房。可以这么说,对于文博乃至人文大类师生,最好的教室在展厅和库房,博物馆是教学中移动的“桃花源”。

“博物馆是培养艺术史人才的课堂和基地。”白谦慎深有体会。他在耶鲁大学上的第一门艺术史课,地点就是大都会博物馆的库房。当时他每周都要坐火车去博物馆,然后呆在库房里,看宋画和元画,一件件看,一件件讨论。

浙江大学在设计艺博馆时,还在思考一个重要的命题,即教育的功能与方向,进而回答如何通过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塑造学生的共同价值。“对于不同文明的侧面,每个学生都应该要去追求理解。我们希望通过艺博馆提供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全校学生把艺博馆当作大课堂,来这里看展品,写作业。”白谦慎介绍,人文类的通识教育目前已经在规划课程阶段了。

今年5月,浙江大学正式成立艺术与考古学院,这也将为艺博馆带来重要的学术支撑。学院的考古与文博系、艺术史系、美术系、设计艺术系,以及文化遗产研究院数字化保护团队,让白谦慎很有信心,“浙大的优势在于有一支高学术水平、高策展能力的研究团队。”

开馆展览《汉唐奇迹》就是浙大自主策划的展览。

楼可程说,博物馆是剧院,文物是道具,核心演员是专业教师。浙大艺博馆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人才,“演什么戏、谁来演,需要专业教师。”他在采访时透露,浙大艺博馆将聚焦全球教师,通过设立访学基金,以更开放的办法,吸引更多的人来“策一个展,开一门课”。

收藏:以中国为中心、以全球为脉络

目前,艺博馆的“镇馆之宝”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的《西亭记》残碑,这是由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捐赠的。“感谢这次捐赠,让我们的师生在自己学校的博物馆就能看到颜真卿的碑,真是太幸福了!”白谦慎说。

据艺博馆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复原推测,全碑原高有270多厘米,四面环刻楷书,碑阴上部浅刻有篆字“柳文畅西亭记”,下部刻文字口清晰,点画饱满而有锋棱。不过,碑阳腐蚀严重,字口略浅。

“西亭位于湖州府治西,乌程县治南六十步苕溪之上。清人所编《颜鲁公文集》卷五中,此碑残存三百余字见载,即为颜真卿所作《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据碑侧末行刻文推测,立碑时间为大历十二年(777)首夏(即四月),时值颜真卿出任湖州太守。碑石所刻字体和笔法风格与颜真卿此际书法风貌一致,属颜真卿书风完全成熟阶段作品。”

大学拥有自己的博物馆,最大的便利是什么?

“从收藏到展览都考虑两大功能,一个是通识教育,一个是专业教育。”参与建馆工作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缪哲说,就是根据教学的要求摆设展品,“公立博物馆要把文物最美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而教学博物馆的指挥棒是根据教育的要求,摆什么、怎么摆。”

浙大艺博馆一方面要培养浙大学生对本国文明的认识,深化其民族认同;另一方面,它也须培养其多元文明意识,开阔其国际视野。博物馆计划在二十年内,建立一个包含人类不同文明代表性作品的教学收藏。

走进“中国与世界”展厅,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乾隆平定西域战图铜版画》。这是乾隆在平定西域叛乱后,命郎世宁与宫廷画家合作,绘制一系列记录战役重要事件的巨大绢画后又改制为版画样稿,送到法国巴黎制成两百套铜版画中的一件。

这套铜版画是国家统一、文化交流的例证,非常珍贵。但是整套品相完好的《乾隆平定西域战图铜版画》,或因为战争失落,或因为保存失当,一直没有出现。2017年缪哲的美国朋友给他写信说,有一套品相一流的作品——十六张铜版画挂满了整整一面墙。

缪哲得到消息后,立即动身,来回请人一道鉴定多次后决定购藏这件文物。“藏品不是我们想要,市场就有的,耐心等待是必要的品质。”他说,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一套没被折过没被盐酸洗掉细节的品相一流的宝贝,“这套藏品非常符合艺博馆的理念,即藏品要具有足够的教学潜力、重要的艺术价值。”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浙大艺博馆,记者看到从日本采购的一部佛教写经《御愿经》下卷。这部经文写就于日本奈良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唐代。全长10.5米,结体工整、笔力遒劲,其上卷被日本正仓院收藏,是重要的文物。“我们可以从这部日本写经看到,它与唐代写经极其相似,从艺术上讲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从研究上讲可以分析佛教的东渡。”楼可程说,一件文物背后意义解读非常广泛,一件藏品可以从多个角度开展研究,这就是教学博物馆在收藏实物时的意义。

“我们的收藏原则是以中国为中心、以全球为脉络。”楼可程介绍浙大艺博馆的藏品思路,是基于教学需求。在收藏策略上,中国文物和艺术品一般依靠捐赠和借用,主要购藏外国文明艺术品,近期的购藏重点是东亚和南亚文明。比如,开馆展览《汉唐奇迹》就是从国内12个博物馆,借了130多件文物,核心思想是汉代到唐代中国造型艺术的变化。

除了借藏品之外,浙大也希望更多社会人士能够为艺博馆支持藏品。代表古希腊民主制度陶片放逐法的陶片就是由一位瑞士古董商捐赠。“捐赠者告诉我这四片陶片从价格上来说可能并不起眼,但是对于理解古希腊制度与历史,对于不同学科开展实物研究却具有重要价值。”缪哲说。

开馆展览:呈现一派“汉唐奇迹”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获知,开馆展由四个展览组成,分别为“汉唐奇迹: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与世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新获藏品展”、“国之光——从《神州国光集》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汉唐奇迹之北朝记忆——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壁画数字化展览”。其中“汉唐奇迹: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是博物馆筹备多年的重要特展。

一号展厅是“中国与世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新获藏品展”,展出的是2009年迄今新获的部分藏品,旨在诠释“中国中心、全球脉络”的收藏规划和展示筹建期间的收藏成果。其中中国艺术品全部来自捐赠,展品的时间跨度从唐代至二十世纪中叶,內容涉及书画、碑刻、瓷器、漆器、金铜造像等。外国艺术品主要来自购藏,也有部分捐赠,内容有日本写经、古笔切和明治以来汉风书法,及文人画和版画;还有东南亚、南亚佛教艺术品以及埃及、希腊艺术品。展览时间为9月8日-12月8日,并于10月28日更换部分展品。

二号展厅“国之光——从《神州国光集》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览,以近代图像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线索,以近百年来中国绘画知识的公共化为背景,集中展示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成果。该项目是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亲自批准,高度重视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展览时间为9月8日-11月8日。

三号展厅展览“汉唐奇迹之北朝记忆——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壁画数字化展览”,是“汉唐奇迹”特展的一部分,展示了北朝晚期在墓葬壁画中的写实状物发展面貌。内容为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配合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考古,进行壁画田野信息采集,实验室计算整合,所形成的原真数字档案。这是中国墓葬壁画首次在出土同时,实施全面数字化信息记录的成功案例。九原岗壁画的发现和数字化保护,也为观众了解北朝晚期的文化与艺术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展览时间为9月8日-12月31日。

四号展厅是筹备多年的重要特展“汉唐奇迹: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展览通过大量视觉材料展现了中国艺术对于写实状物的探索历程,并对其发展的动因做出一定的阐释。这个展览展示的是方闻先生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收官之作,也是他晚年最关心的展览。博物馆希望以此展览向方闻先生和最先开始这种思考的学者们致敬,也希望在他们的启发下,把这样的思考呈现给更多对中国艺术与文化怀有好奇与敬意的观众。展览时间为9月8日-12月8日。

艺博馆的教育项目,皆围绕艺术品展开,包括但不仅限于研讨会、讲座、工作坊、出版等。开馆期间,艺博馆将展开一系列兼顾学术性、思想性和通识性的公共教育活动。

 

附:方闻艺术与考古学术讲座

早期(商周)中国艺术中人物的表现

主讲人: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

主持人:来国龙 教授

时间:2019年9月9日 19:00-21:00

地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一楼报告厅

讲座简介:人物表现是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在跨文化比较的框架内,中国古代艺术中人物的地位、人物的表现方式都有明显的独特性,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特殊标志。长沙出土的楚国帛画普遍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史首次见到具体人的肖像,但人物表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不过在商周主流文化的礼器上,人物出现得极少,而且到春秋后期的才能看到人和人互动的图像。本讲试图从社会背景及人间信仰的角度去解释这些有趣的现象。

大德寺五百罗汉与现代中国艺术史研究

主讲人:石守谦 教授

主持人:薛龙春 教授

时间:2019年9月10日 周二14:00-16:00

地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一楼报告厅

讲座简介:将五百罗汉置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史研究发展之中外,尚试图回归“作品研究”,聚焦于此作百幅“钜製”之结构需求,并提出一些新理解。

中国情怀——秦汉文明与中外交通

主讲人:孙志新 博士

主持人:缪哲 教授

时间:2019年9月10日 周二19:00-21:00

地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一楼报告厅

讲座简介:本讲座利用历史文献、考古新发现和近年来国内外的学术研究,结合2017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秦汉文明》,分析和探讨秦汉时代政治统一而文化多元的国家模式的形成,追溯“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展示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据悉,开学后,浙大艺博馆将投入到教学服务中,同时,博物馆的四个展览也于开馆当日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