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红色经典:新中国画传

来源: 北京日报    | 李健亚  2019年09月11日08:51

油画《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印章

油画《强夺泸定桥》

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经典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史上书写了“新中国美术经典”这不可缺少的篇章。以现实主义为主基调的这批画作,所呈现的历史图景以及折射出的彼时精神面貌,无疑让后人对曾经年月多了几分可感可亲。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以馆藏新中国经典美术作品为核心,其中不乏见诸教科书的《开国大典》《百万雄师下江南》《转战陕北》等杰作,让人们有机会近距离重温那一幅幅曾经扣人心弦的经典美术作品。正所谓一幅画就是一段历史,它们构成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动人的一幕。

气势恢宏又不失革命浪漫

言及“新中国美术经典”,就不得不提《开国大典》。创作于1953年的这件巨幅油画,描绘了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场景,定格了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时刻。同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此作,后又被大批出版且印制为年画发售,并进入中小学课本,乃至荣膺“新中国美术第一画”之美誉。

回溯油画《开国大典》的诞生,自然离不开所处时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先后组织画家开展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这一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的主题创作成为主要形式。1952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创作《开国大典》的任务交给了时年37岁的董希文,他以写实的造型手法塑造了人民领袖和开国元勋的精神风采;同时又用写意的笔法描绘了广场的人群,辅以蓝天白云,传达出舒朗、明快的意境,呈现出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

时至今日,“新中国美术经典”已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财富,其中的杰作名单还可以列举出很多。诸如徐悲鸿的《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靳尚谊的《瞿秋白》、孙滋溪的《天安门前》、沈嘉蔚的《红星照耀中国》、罗工柳的《前赴后继》,以及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等。今天它们主要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国家艺术殿堂,少部分能在市场流转的,一上拍场也是极受追捧。

不难看出,取材革命历史,气势恢宏又兼具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正是它们的共有特征。

是美术经典更是集体记忆

“新中国美术经典”受到学术与市场的双重认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于它们浓缩了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的激情与理想,进而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无论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百万雄师下江南》,还是石鲁的《转战陕北》、叶浅予的《北平解放》、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吴作人的《过雪山》等均有此特征,作品中皆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

詹建俊在《狼牙山五壮士》中抓取五壮士跳崖的瞬间,运用象征性的创作方式突出壮士们坚强、威武的伟大气概。在塑造英雄群像的美术作品中,除了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外,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中国画《八女投江》也颇具代表性。此幅作品由艺术家王盛烈创作于1957年,取材于抗日战争中八位东北抗日联军女战士的英雄事迹,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画面中,岸上两名女战士正举起枪与敌人做最后的斗争,另有几名则扶着负伤的战友正欲下河,而一名年长的女战士则带着两名小战士先行步入了河水,虽为悲壮却有着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

可以说,这一幅幅作品以真实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表现方式,用丹青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一幕幕化为永恒,也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精神镜像和文化遗产。不得不说,共和国的历史“现场”在“新中国美术经典”中已然成为一种永恒,它们已是建构人民记忆里社会主义新中国图像印证的典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再次走近它们,重温它们,无疑具有了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走出油画民族化的新路子

百余年来,中国美术界面临的最大命题是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之路。具体到“新中国美术经典”板块,最突出的是艺术家们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探索。在这一个阶段的创作中,不少艺术家交出了个性化答卷。

在《开国大典》中,董希文以“一笔负千年重任”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探索了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融合发展的一种路径。这与他的教育背景息息相关。1933年,董希文考入苏州美专,在长达七年的求学之路,辗转国立杭州艺专、上海美专等五所美术专业学校,几乎接受了当时国内所有优秀的美术专业学校的教育。他在研学西方油画技法的同时,又非常重视民族艺术遗产,自觉地走向西部,历时近三年在莫高窟研究和临摹了大量敦煌壁画,探索将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规律与特点转化为自我表现语言。为此,在《开国大典》中观者可以看到艺术家将敦煌壁画的用色特点和中国工笔重彩融入油画色感,同时整幅画面充盈着新年画的装饰性,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董希文“油画中国风”“油画民族风”的杰出典范。

詹建俊则是中国油画界中较早对油画的现代意味进行探索的艺术家。他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一主题创作中,一反当时美术界关于表现革命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主流模式,对画面进行概括性、象征性的创作。这种彼时颇为新潮的创作手法在当时受到了一些前辈的质疑,不过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他在画面中聚焦于五壮士跳崖的瞬间,象征性地把人物和太行山连为一体,形成了纪念碑式的效果。这种手法无疑也是一种创新。

除了油画,作为中国艺术主流的国画也不乏创新探索。石鲁在《转战陕北》中,放弃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情节性叙事方式,而是以一个背侧面眺望远山的造型,将毛泽东的形象与陕北高原融为一体,给人留下无尽想象。其“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解决了如何以中国画语言表现黄土高原的课题。

知道多一点

展期:至11月9日 展厅:国博中央一号大厅、西大厅

所谓“红色经典”,大致是指创作于1949年至1979年之间,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反映中国革命历史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作品,因此,也被称作“新中国美术经典”。此次展品多为20世纪初至30年代出生的中国老一辈著名艺术家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创作的艺术经典,配合展出具有重要历史代表性的文物、文献,包括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悬挂的灯笼、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各部门的印章等此前极少展出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