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了一棵树》:从教材选文看童话的价值回归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沈春媚 2019年09月19日08:43
《顾鹰童话》顾鹰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9月版/100.00元(套)
顾鹰,儿童文学作家,《我变成了一棵树》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同步阅读书系中一本,她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顾鹰童话》一书,也深受小读者喜爱。本文作者在看过《顾鹰童话》后再读《我变成了一棵树》被深深打动。
《我变成了一棵树》以一个孩子的口吻,童真地讲述了“我”——英英因为不想吃饭而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全文的语言像小溪般叮咚流淌,自然、生动,焕发着童真与烂漫。
在《我变成了一棵树》中,就有一个有意思的孩子——英英。因为不想吃饭,她把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这棵树上长的不是水果,也不是花朵,而是鸟窝;这些鸟窝,不是千篇一律的圆形,却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鸟窝里住的不是鸟,而是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哦,还有妈妈。似乎每一处都有着小小意外,却又是那么自然、妥帖。
文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妈妈,一个背着大包,住在三角形的鸟窝里的妈妈。妈妈会把各种食物分给小动物们,并对“我”说:“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英英!”她居然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原来,“我”变成树的秘密,她一直都知道。
“妈妈”这个词,在现代孩子的眼里,似乎已和辅导作业、唠叨严厉的“老母亲”划上了等号。在童话中,我们却发现,原来,妈妈也很可爱!最了解孩子的,还是妈妈。文中丰富的想象、拟人化的描写、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把一切放大,让孩子和大人多了一份诗意和浪漫。而育人的功能,恰恰润物无声。
英国作家菲尔丁说:“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奔波的社会,阅读童话,让孩子始终保持着纯净的赤子之心和可贵的想象力。
想象力和童心来自哪里?遥远的童话国度吗?《我变成了一棵树》告诉我们,它来自于每个人普通的生活。
读教材不仅要读文本本身,还要将它置于整册教材或单元整体之中。本文作为这一单元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表达的精读文本,其价值就更为深远。
世界源于想象力,想象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它促成了物质世界的不断发展,也塑造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而只有童心的土壤,才能生长出想象力。《我变成了一棵树》中充满着大胆而富有童趣的美妙想象,非常适合进行想象的启迪与思维的培养,能更好地让学生受到熏染。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经历这次有趣的“变身”,真正领略童话的魅力。阅读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进行想象,更要鼓励学生在产生想象后合理、规范地表达想象。进而落实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
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在《童话的魅力》中这样说:“对儿童的成长而言,最关键的是通过文学逐渐理解、寻求人生的意义,理解复杂世界中的自己,并学会应对这个世界。”我想,让生活富有童真和想象,或许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童话的价值,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