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019年第5期|胡竹峰:长短句子
来源:《芙蓉》2019年第5期 | 胡竹峰 2019年10月24日07:51
桃花源记
常德气息朗然,瓦肆勾栏楼舍树木河道街巷城郭,入眼舒朗豁然,像一世家公子或贵妇人,繁华里有淡定。不愧朗州古名。
身在常德,心蹑蹑想去桃花源。写桃花源一痴,造桃花源一痴,游桃花源也是一痴。世上本没有桃花源,痴人自找自扰自得。
车出城,行经处,一路坦然。人说大道多歧,我谓大道坦然。间或有斜坡,车过如流水,缓缓涌上再轻轻伏下去。七月里,阳光晴正,白日青天增了夏阳之焰,汗浆浩浩荡荡,吞没人身。
到得桃花源,方寸间变了景致,入眼皆山。每座山都是绿的,深深浅浅,浓浓淡淡,有章法无章法。烈日如焰,照见五蕴皆空,一切亮亮堂堂,一时通脱。
常德常怀大德,地貌亦有德,谦虚之德。那些山俯身趴在地上,没有山头,像顽童自高处丢下的土疙瘩,见风而长,生根拔高。满山都是树,看不见石头,鼻底隐隐嗅出水汽。须臾见得水,碧汪汪一团凝在那里,似乎一动不动。瞥见枯叶漂浮其中,慢慢悠悠,方才悟出原来静水深流。
汀洲如长横一点,近看,中有不少桃树。花期早过,枝头绢帛绣成桃红点点,红得东边一簇,西边几朵。远望得意,平添三分桃花意思。有诗意也有做小孩时的心意情意,一步步走,步步是自然之境心头之境。桃花源到底心境。到底,拾得很大的一个喜悦,拾得一心繁花,芳草鲜美。
入景愈来愈深,是旧时村庄模样。顺河走,水往下,人朝上。前几天下过雨,河流如酒酿,并不清澈。桃花源酒酿甚美,有三月旖旎风月,入嘴滋味是浅的。饮罢三五盏,意犹未尽。追忆之际兀自泛起桃花春意。
源垄有狗,一条狗叫了,跟着另一狗叫了。远远的犬吠声遥遥传来,经山林,回荡岭头。东边有犬吠,西边有犬吠,南边有犬吠,北边有犬吠。人如坠雾里,不知东西南北。路边有南瓜,秧条伸在竹架上,秆叶葳蕤一绿,中有黄花数朵,有花含而待发,有花半开半收,有花盛如喇叭。风吹着,花叶不响,仿佛旧时天气。记得故家瓦屋外有瓜蔓,一个小孩子,自顾看着南瓜花,美人蕉静静的。
登得高处,目下沅江阔然,武陵人自能捕鱼为业。山风吹来,鼓荡衣裳,汗水须臾消失。临空独立,入了陶渊明的诗境: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愣愣良久,同行人走出眼底,方才出神。
出神入境,是人间境饮食境,擂茶在焉。八仙桌上,杯碟林立,但见腊肉笋子、红豆火锅、糖油粑粑、水饺、艾叶蛋、小粽子、小馒头、玉米、西瓜、麻辣肉、小鱼、盐菜、洋姜、豆豉、芋头丝、酸茭果、酸豆角、拌木耳、拌黄瓜、锅巴、绿豆……眼花缭乱。
桃源如一梦,闲坐吃擂茶。擂茶似茶非茶,似粥非粥。可惜未识得擂。据说是以茶叶、老姜、芝麻、米,加盐放钵里,以硬木棒擂成细末,开水冲过即成。
擂茶入口咸香甘甜,风情里有土味。
吃过擂茶,去了秦人古洞。如文章所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有山水,极浅的一洼洼,鞋底染湿。遇同行者,戏问何年何月何人,故作大惊,拱手作揖,相与一笑,扶路下山。一坡古木芭蕉无数,更有亭台数座方竹一畦,浓荫蔽日遮眼,惶惶天色向晚。出得林中,一头的光,几朵白云,日影正好。四围山色中,一人残照里。
看竹不问主人,看山也不问主人,然桃花源主人该是姓陶。陶渊明远去一千多年矣,我辈且来游一日桃花源,做一回桃花源主人。
是夜,宿源内。清晨醒来,人有空茫感,绿荫打窗,恍惚不知今夕何夕,亦如前人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起床吃了一碗牛肉米粉,饱腹别过。那是二〇一九年七月的一天。
永州八记
湘江源记
车身摇晃,人也摇晃。车极大,山更大,于是映得车小了。下得车来,站在山水间,显得人越发小了,天地芥子。到得湘江源,雨忽忽密集集迎头兜面泼下来,伞面砰砰如鼓点,又锵然作金石声。
溪水暴涨,两岸杂草顺水势而倾。那路就在水边,水往下流,人却一步步朝上走。四野多松竹,雨中草木洗得翠亮,依旧欣欣向荣,仿佛春日。竹林下,笋衣零落,新旧不一。
山回路转,移步向前,一瀑布自山顶轰然而下,水流鼓荡如白练。愣愣立在那里,心头欢喜,终是到了一次湘江源。于是下山,鞋袜尽湿,农人生有炭火,烘而干之。饮姜茶两杯,饭毕而去。
文庙记
文庙在宁远,“宁远”二字有文气,文庙里却无文气。文气依附于人,那是文人,文人有武气如何?古书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力能举关,精于骑射。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文人无武气则已,有则掷地有声。
宁远文庙无文气,却有旧气。旧气不旧,在晚清民国之间。旧气中有凛然,到底正大。我三十岁后,最爱正大。
九嶷山记
九嶷山如天降泥丸而成,磊落轩昂。《晋书》说索靖体磊落而壮丽,姿光润以粲粲。九嶷山之形壮丽,雨后山石光润、草木粲粲。人烟与林雾一体,让人疑惑那雾亦人力所为,恍惚如坐云间。
九嶷山是舜帝陵之所在,其中何绍基《谕祭文》,端庄肃穆。
《孟子》说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圣人哭,世情在焉,这是孟子的世情。
柳子庙记
柳子者,柳宗元也。柳宗元《永州八记》独步唐宋,后人感念其文,立庙为记。柳子庙在潇水之西的愚溪北岸。古街窄窄的像衣带,黑瓦青墙如旧时水墨,庙在街腰,仿佛一颗纽扣。
进得庙门,眼里并无好风致,好风致在心里,一肚子柳子文章。《柳河东集》我读过,妙处在河东狮吼。狮子吼我听过,有一股庄严,柳宗元文章庄严,山水小品亦有正声。佛经称狮子吼则百兽伏,也指“如来正声”。
拾级而上,入得后院,见苏轼荔子碑,大楷错落起伏如山脉连绵,以手书空,随行人催了三次,恍惚中匆匆走出庙门。
出庙门三五丈,一溪横陈,是为愚溪。溪流不语,岸边一丛芙蓉开得正好。
饮食记
永州七日饮食,以零陵柳子街百家宴第一。百家宴,又称柳子宴,每年重阳节在柳子街设席摆宴。乡民自备饮食,八方吃客相会于此。菜有血鸭、螺、柳子大三鲜、龙青扣肉、小石潭清水鱼之类。我所好并非一款款美食,心喜在酒肉杂陈之世俗气,猜拳行令之富足气。世俗气与富足气是人生好底色,俗眼看不得也。
坐街宴饮,耳目都是烟火人声。人声鼎沸,酒气与茶香喧天。食客里有胡竹峰,也仿佛有苏轼与张岱、李渔。席终人散,到底是晚秋,月残风冷,街巷里断断续续传出一缕箫音。听客里有胡竹峰,也仿佛有苏轼与张岱、李渔。
街头一挑篮子的妇人,扁担两头倒挂有活禽,目不视人,径直独去。
虫鸣与竹影记
出柳子庙,沿街逆水而行,见钴鉧潭与潭西小丘,也看了小丘西边的小石潭。景色并不见佳,唐朝或者也这样。雨后路湿,染了一脚污泥,到底欢喜。欢喜在见到柳家景色,山、石、水、沙皆无主,且送至柳宗元府上。
景色欠佳,暮色甚好,晦暝像唐人诗文集。暮色中竹枝摇动,虫鸣自竹林起,忽左忽右。秋虫唧唧往往凄凄切切,永州的秋虫却有朴素气,中有深情。同行者提前离去了,一人独行徐步,只为听听那虫鸣看看那竹影。
街头众人宴饮正欢,饭菜香飘来,忽然失魂落魄。一刹那,空荡荡,柳宗元附体。
蕉影记
旧时候永州有八景,绿天蕉影是其一。怀素出家为僧,在寺旁种有万株芭蕉,以蕉叶为纸习字。芭蕉绿荫遮天,怀素将居室称为绿天庵。
绿天庵遗址不存,蕉影依旧,料想前人与今人所见的芭蕉并无二致。
坐在石阶上数芭蕉,一蕉又一蕉,数得百十棵,心里一岔,乱了,于是作罢。看芭蕉是痴,数芭蕉更痴。人有痴气好,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芭蕉下处处有真气,《素问》上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芭蕉深得恬惔虚无之境味。人隐在蕉影里,蕉影仿佛人影,人影忽作蕉影。恬惔虚无之气自腋下而生,如饮茶三碗。
潇湘记
六朝气象不一般,南朝柳恽“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一句近唐诗,有老杜的慷慨气。慷慨气辽阔,辽阔是大境界。潇湘也辽阔,水流浩荡,眼前一宽。
船行在萍洲,潇水和湘水在此融汇。江流滔滔,雨后略有些浑浊。潇湘双绝,景色是赵孟頫、董其昌的山水。山水风月,本无常主,二〇一八年秋日,安徽胡竹峰做了回潇湘主人。
中午在萍洲书院吃饭,近来饱受湿气,饮酒三杯驱寒。
传奇
虫豸与臭蛆入市,所向披靡,人皆嫌之避之。虫蛆以为勇无可挡,扬扬得意,举螯昂首过街,悠然自乐。
一人怕重,做工不成,经商不成,改学武亦不成,于是习文。其文卖不得三文钱,没有读者,抱怨天下人皆蠢汉,目不识货。此后终日做大人状,以韩柳欧阳自视,著文万卷,惜死后不存。
某人常语:蔬菜有益健康,多吃为宜。径自食肉而肥。
一汉好佛,着古服,戴珠串,终日谈禅论道,一脸慈悲。同好者闻之,登门拜访,尚未开口,此汉曰:小子也配言佛?驱客而去。
某见世人之书,长叹不过如此,蹙眉惋惜,忧心忡忡。示自己著述,皆曰顶顶重要,容光焕发,自况文脉在此、文气在此。
某人论诗文,只此一技:蛋炒饭无面条滋味。天下人以为奇,拜之服之者无数。
某去苏帮菜馆,点川人辣味不得,愤愤不平。
某姝拒人自喜,娱人自喜,终日自喜。
一汉著文千万,鲁鱼亥豕。其心怀天下,愤人心不古,修辞无诚,以致肝气郁结。
某穷汉衣不遮体,见一锦服者不慎跌落泥水,拍手大乐:也有今日。
某人得奖,友告之,要低调。某遂守口如瓶,不谈获奖事。第二年,友人亦得奖,广告天下,锣鼓喧天半年。
会堂里,来客签名题字。某落款:XXX局局长XXX。“XXX局局长”字极大,某之姓名甚小。人以为幽默,下次某落款依旧。
某入军籍,三年未回乡。退伍后,见牛系在草棚,语其舅:那黑毛长耳高蹄头有角的东西为甚?舅大怒,回身一耳光,骂道:混账东西,当兵三年,牛也不认得了。
村民某进城,返乡不说土语,动辄咱们城里如何如何。乡人遂称其为“咱们”,久而久之,本名失佚。
狂生某,得一逆子,实不可忍,遂令其自立门户。其子曰:你终有老病时,他年莫怪我。狂生道:我老了,倒水付五分钱。居十年,狂生老病在床,欲喝水,苦无人倒,其子恰在身旁。缓缓说道:一碗水五分钱耶?狂生泪下,默然转身对墙而卧。
某不孝,对其父母或打或骂。三十年后,某老了,得病。其子关其入柴房,每日饭菜递入,一月后亡故,柴房污垢满地,某尸身恶臭不可闻。其子雇人投入池塘洗净乃葬。
某妇性懦,夫欺凌数年。一日,夫醉,归来饱以拳脚。妇人趁夫熟睡,以绳捆绑,解衣裤,剪其男根,抛弃荒野乃归。夫剧痛,祈根求医缝合,妇不语,入狱七年。
一人经年谋得副科长职务,亲戚来访,高呼老表。其人大不悦,面有愠色:该什么职务就称什么职务。亲戚诺诺。
某好作诗词,有长者云:君之诗无有平仄。某回:翁之诗只有平仄。
某作文十年,出书十本,得奖若干。长者作大人状教诲:“小子前途远大。起点比我等当年高,努力十年,当有出息。”某怡然道:“起点比翁之终点亦高也。”
某居小城,作文自娱,偶有文章刊发出版,某自云:这下可要进文学史了。
某娱色经年,老而弥坚。年八十,尚猎妇不止。人祝寿,贺长命百岁。某掷蛋糕愤然作色:“不吃你家饭,何咒我早死耶。”人问其天寿,某言:“当在一百五开外。”
某好色,一日与邻妇云雨。其夫携众闯入,悬吊某以冷水浸一夜,下身遂痿,自此乃绝女色。
某厌名人XXX,语常鄙之。一次偶与XXX共饭,某大喜,拍照留影放置案头。此后言辞多有亲昵,已是“我的朋友XXX”。
某好谈精神高度,自诩超凡脱俗。一日,为一块钱事与同事大打出手。
某云:无生命即无爱情与自由。改名句: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生命故,两者皆可抛。
某妇极好强,处处不甘人后。人亩产九百斤水稻,此妇说自家亩产一千二百斤。人藤蔓结南瓜三个,此妇说自家藤蔓结南瓜六个。此妇后因贫吊死柴房。
一人极勇猛,上山砍柴,忽忘归路,在山里兜转半夜,仍不得回。村人执火寻山,见其累瘫草丛。人狐疑:见了白日鬼。
大凉山某翁与儿媳共凳,翁出虚恭,深觉无颜,出门吊死。
泼皮滋事,以刀胁人,不慎刀落,人拾刀而上,泼皮大骇,逃不及,遂死。
某工作勤苦,年终考核,一同事给某零分,十年皆零。
某素以文自负,新作示友,友指其舛误,某怪之:“吾自娱耳,岂可当真?”
某自况苏东坡、曹雪芹在世,语甚傲然。某对曰:“当代苏东坡、曹雪芹我见过几十个,你休来吓人。”
某声名渐隆,各色图书常借其名举荐。某询之出版方,彼从容道:“与君同名人也。”某嗫嚅无以对。
书桌奇乱,人不解。某曰:“整齐了无文心。”
某爱藏书亦好读书,经史子集三万册。然下笔不能成文。
一人著文好谈思想境界,某见其文叹息:“奈何文字装不下。”
某好谈平常心,某说平常不了,只能放下。
某年五十,素甘自在。常说:“求名者,常常损利。求利者,往往伤名。求名利者,不能高位,高位必危。”
某损人不利己,某损人利己。人说前者是小人里的庸人,后者是小人里的真人。
某作文极勤,一年三五百篇,然读书甚少,一年不过三五本。人问其故,答曰:“费那闲工夫读书,岂不少写了三五篇文章?”
某未不惑,吃斋读经念佛,著文极超脱,文辞虚空。友人甚忧,怕其屏绝俗念不识烟火,言语往劝,无果。一丽人路过,某不转睛,目光尾随不离,有馋涎意,友心遂安。
瓦
我对瓦的描述要从天气开始。
雨是擦黑时开始下的,一根根水线从瓦楞间流下,汇成流苏一样的幕帘,人阻隔在漫漫山野。视野变浅,近物历历在目,远景在烟雾中迷蒙模糊。雨点落在青瓦片上,沙沙沙,沙沙沙,像风吹榆叶。雨意弥漫,雨水的冰凉从肌肤慢慢渗透至体内,不自觉打了个寒噤。
雨渐渐大了,落在瓦片上,击瓦之声和屋檐飞流的雨线连成一体。有风从瓦面上吹过,拖着长长的呜呜的声音。地上积水泛着天光,远方人家的屋顶,经过雨水的浸润,瓦片透着灰突突的亮光。一只淋湿的小黑猫无声无息地从瓦沟里穿过来,轻灵地从瓦当上跳下,钻进了灶台火口里。
父亲捡起一块瓦片,清理锄头上的泥土,瓦片与铁器刮出吱吱的声音切开雨线,传得很远。小时候,喜欢听雨,喜欢有雨的时候坐在厢房听着雨打瓦片的声音,那声音让人有些伤感又觉得很有诗意。尤其梅雨季,密密麻麻的雨声是天地合奏的音乐,蕴藏着缓慢的节奏,让人心情愉悦。雨停时,瓦沟里的残水从夜里滴到天明,那滴答滴答的声音更不知勾起了多少童年的情怀。
这是很多年前的往事了。往事像瓦片打在水面上,漂漂浮浮。瓦片打在水面上,荡起一圈圈涟漪,荡起的涟漪里偶尔钻出几尾小鱼,银色的身子划过水面,像少时的梦境。水面椭圆形,很小,映不出白云苍狗,但斜斜看去,可见农户青瓦顶的倒影,一幅江南人家的旖旎。瓦是有乡情的,瓦的乡情会揉进一个人的生命与灵魂,它总在细雨如麻的黄昏或者大雨倾盆的午后,纠缠住一些人。
雨中在乡下行走,总有一缕温暖的惆怅,温暖是乡村给的,惆怅是雨水给的。一个人打着伞站在雨中,雨丝飘落在农舍粼粼千瓣的瓦片上,总有些情怀被触动,总有一些心事被唤醒。烟雨湿答答的弥漫,无比温暖的惆怅就在心中涌动。这样的感觉来自瓦,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与抚摸。
瓦上的乡情,是对过去岁月的迷恋。
每次回家,当大片大片的青瓦屋顶映入眼帘时,心里便多了一份熨帖与安妥。
常常是黄昏,汽车摇晃在山路上,窗外一顶顶瓦屋,炊烟四起。脸贴着窗,贪婪地看着,一轮又红又大的太阳投向山尖,淡淡的霞光慷慨地从薄云中流出,夕阳所照之处像涂抹了一层金黄色的乳液。山脊上那些松树的轮廓晶莹剔透,仿佛宝石和珊瑚的雕塑。山体沐浴在一片金黄当中,山边田畈上的人家,鱼鳞片一样的屋瓦被落日绚烂而美丽的残焰染成酡红色,呈现出一种动人心魄的面目。
我喜欢有青瓦点缀的山水。山水之中,风生水起,终究虚空。虚空的山水,需要青瓦落到实处。青瓦让山水变得动人,青瓦是山水的眉批。
瓦下的日子,喝茶吃饭,拌嘴怄气,悲欢离合,生生死死,一切笼罩在瓦的青气里,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瓦,隔开风雨,挡着夜露,也遮住霜雪,但瓦下的人还可以感受到风雨、夜露、霜雪的气息,这是瓦的不一般。
夏天,住在瓦屋里,一方方小小的青瓦和绿色的爬山虎构成了一个古朴的氛围,有山野深处的清凉。夜里,一盏荧灯下靠在床头翻书,让人一下子回到了久远的从前,一些奇怪的念头蜂拥而至,甚至会觉得,屋顶上会跳下一个披风猎猎的侠客,会飘然飞出一个翩翩秀美的狐仙。
一块破瓦片,村外捡的,在口袋里。瓦片是灰色的。灰色旧,旧而无光,黑亮,白亮,黄亮,红亮,绿亮,就是没有灰亮。
青瓦灰色,灰是平民的颜色。灰色的瓦片是朴素的,朴素得像庄稼人。瓦又很粗粝,如粗粝的农家生活。瓦的颜色,就是千百年农耕岁月的灰暗,不见灿烂。
在灰色的瓦片下做梦,梦见灰色的树干下一群灰衣黑脸的先民在制瓦,他们身后有一大片瓦屋。瓦屋很老,几百年了,瓦看起来旧而破。一些沙土落在瓦上,一些叶片烂在瓦上,一些种子吹在瓦上。瓦上有草,瓦上有花,瓦上自有世界。
比草更多的是苔,背阴处青苔或浓或淡或浅,像发霉的铜器,幽深沁人。暮春,紫甸甸的梧桐花大朵大朵地落在瓦片上,啪嗒一下,啪嗒一下。大晴天,坐在屋子里,能听见花朵与瓦片接触时的声响,那种声响,幽幽的,有股凉意。那样的时光,我经常坐在天井下。在南方,白墙青瓦围拢而成的天井无数,下雨时雨水就会从屋檐流向天井,叫四水归堂。夜里,从那方窄窄的天空仰望,感觉月亮落下天际,耳畔蛙鸣忽长忽短……
从甲骨文的字形中,知道先民的屋脊上有高耸的装饰和奇形怪状的构件,但尚未有实物瓦的发掘出现。也可能有,但找不到一块全瓦,它们被岁月的车轮碾碎在地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多少玉碎,更有多少瓦全?
很多年前,村小学翻建,挖出了大量的碎瓦片。都是大瓦,厚墩墩的瓦显示着当年寺庙年华的尊严与高贵。不过一百多年的光阴,这些瓦已经成了一片瓦砾。
楼台没有了,遗址还在,遗址没有了,不过一堆碎瓦。
瓦最早在西周初年出现,到了春秋时期,板瓦、筒瓦、瓦当,名目繁多,并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那时候,人造房子屋面也开始覆瓦。屋面覆瓦的房子到底不多见,以致《春秋》里将宋公、齐侯、卫侯会盟的地方写成“瓦屋”,大概那样的建筑,具有地标性意义吧。直到战国,一般富户盖房子才用得起瓦。
秦汉时形成了制陶业,并在工艺上做了许多改进,如改用瓦榫头使瓦间相接更为吻合,取代瓦钉和瓦鼻。西汉制瓦工艺又取得明显的进步,使带有圆形瓦当的筒瓦,由三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从此汉瓦独霸天下。在汉朝,瓦开始全面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很多年之后,我才明白来自当年乡下那个窑匠的底气。
印象最深的是窑匠装工具的黑包。到了人家,吃饭的时候黑包放在脚下,或者搁在高处,不轻易让人碰到它。
窑匠走在乡下的路上,一双双布鞋停了下来,一双双草鞋停了下来,一双双胶鞋停了下来,偶尔也有皮鞋停了下来,停下来和窑匠说话。在乡村,没有不认识窑匠的人,谁家屋顶的瓦片都留有窑匠的气息,留有窑匠的指纹。他制瓦的转轮,就是这个乡村的历史与细节。青色的民谣,灰色的民谣,褐色的民谣,细雨沥沥的民谣,风吹屋顶的民谣,交织成了遮风挡雨的温暖与素朴。
窑匠偶尔朝人丢了一根纸烟,带烟蒂的,那人双手接下,认真地夹在耳朵上,然后从怀中掏出火柴,给窑匠点着了烟,一团青雾从嘴边飘过,仿佛青瓦的颜色。
做一次瓦不容易,要管村里人用几年,窑匠常常要在村庄住上几个月甚至从年头待到年尾。
做瓦的地方在大屋场的稻床上,不远处的小山坡则是窑场所在。新窑棚建成,冷冷清清长满野草的山坡一下子就有了生气,成为村人们一年的圣地。接下来就是挑瓦泥,瓦泥是细泥,不能有沙子。瓦泥挑回来,在稻床上摊开,放水搅泥,赶牛去踩,一头牛一天踩一凼瓦泥,再健壮的大牯牛也累到喘粗气,四腿发抖。瓦泥踩熟后,用泥弓将其切成一块块百来斤重的泥块,供窑匠使用。
做瓦开始了。先在地下立根木桩,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盘。做瓦的模具有三种:瓦筒、瓦衣、瓦刀。瓦筒,是一个用铁丝穿销未封闭的圆台形木桶,筒上有个长把子。一个瓦筒一次可以做成四块瓦坯。瓦衣就是套在瓦筒子外面附着瓦泥的隔布。瓦刀则是一个长七寸、宽五寸的弧形铁片。
做瓦前,窑匠将瓦泥堆成一个二尺来高,近三尺长、五寸来宽的泥墙。窑匠用小泥弓将泥墙锯开一层皮,双手将泥皮捧起围向瓦筒子。用瓦刀沾水在泥皮上刮抹,使之结实,再拿个与瓦坯高的度尺在瓦泥上划一圈,瓦便脱坯而成了。瓦坯不能直接见太阳,先要用草垫子披上,凉半干,然后薄阳小晒,再大太阳晒,晒干后将其分为四块,干瓦乃成。
瓦进窑了。
钢钎叉着大捆的柴火,塞进火红的窑洞。烈烈熊火噼里啪啦,半干的松枝被大火吞噬,发出哔哔剥剥的声音。窑匠已经很累了,躺在窑洞下的草丛里,闭着眼睛,偶尔爬起来看看火势。一夜没睡,眼睛里布满血丝,胡须仿佛一夜之间变长的,凌乱且肮脏。火候够了,在窑口围一个小水池,让清水慢慢渗入窑内,瓦慢慢从火红色变成了青灰。
瓦终于出窑了。打开窑口,淡淡的热气扑面而来,入眼是干净的瓦灰色。一块块瓦仰在地上,也有一块块瓦俯卧着弓起身体,像劳作时的农人。
瓦出窑后,窑匠倒在向阳的斜坡上,歪着身子,舒服地抽烟喝茶,或者无所事事地到处闲逛,在小巷口、电线杆下、苔痕暗绿的墙根。小巷的墙壁上,破败的标语泛着淡红,红得像水杯的茶垢。窑匠的兴致很好,大家都很忙,没空说话,窑匠只好抄着手在小路上东游西荡。窑匠的脸上干净了,精神得很,露出青渣渣的胡子茬。
不过这些都是旧事了,手艺也是旧事。制瓦者手艺还在,已无用地,空有一身手艺的手艺人,还算手艺人吗?窑洞多年前就废弃了,一场雨后坍塌了,长满野草。
窑匠郁郁寡欢,在乡村的太阳底下。
瓦紧密有序地排在屋顶,最后的收梢是云头纹的瓦当,探出半个身子,立在风中。
祖母在世的时候,将青瓦称为烟瓦,说是在柴窑里用烟呛出来的,所以才永远保留着青烟的颜色。可以推想,中国古代以木柴为主要燃料,青灰色便成了汉代的颜色、唐宋的颜色、元明清的颜色,成了中国水墨的颜色。这种颜色锁定了后人的审美趣味,预制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似乎只有在青瓦的房子下,白墙之白才白得好看,黄墙之黄才熨帖,木桌子竹椅子陶壶瓷盅才得以与瓦安妥意合,一册诗词、一轴书画、一部经传才有风致。
瓦的古色古香,现在渐渐退隐了,隐到时间的深处,缩到岁月的背后,青灰色的眼睛迷茫而低沉,迷茫而低沉得仿佛过去的岁月。瓦的衰落,从一个侧面告诉我:那些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又能息息相关多少年呢?
一块瓦,带着匠心,也带着对岁月安详的期盼。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金瓦银瓦,不如自家的泥瓦。这样的民谚里有一份百姓人家的满足与不争,乡村是生活在瓦片下的。这几年回乡,瓦迹稀落,旧日岁月散落如一地碎砾,再也拾不回来了。
风语
印象里,中原一到冬天就刮风。冬日夜长,睡不着觉,若无兴趣读书,许多时候只好躺在床头听风。
江南是温柔富贵乡,雨水足。中原乃悲歌慷慨地,风沙多。近日又起北风,每天写字台上铺满细尘。阳台上远望,骑行人裹条围巾,捂得严严实实,顶风迎沙。
风大得很。到了晚间,大风于楼台之间冲撞做狼嚎状。躺在床头,昏睡欲眠之际,风声陡烈,睡意又无。仰卧着,只听见狂风呼啸,玻璃哗哗作响。
索性起床,一个人跑到楼下的小酒馆里闲坐,叫杯啤酒,听不见呼呼大风,却忍不住将眼来看了。顾盼之际,想起韦应物的诗句“把酒看花想诸弟”。这首诗以前读过的,事隔多年,已记不清余下三句,酒入饥肠,来感觉了:
酒馆无人竹椅静,窗外有风漫夜行。
把酒看花想诸弟,中原寒冬清凌凌。
阿弥陀佛,今人作旧诗,要么没有平仄对仗,要么只有平仄对仗。
起身回家。夜深了,小巷空无一人,路口杂货铺的门灯远远照来,地上投下一层淡影。远远地只听见一阵无节奏的声音,从街那边穿过来,像是谁家顽童忽地在耳畔吹响了尖厉的铁哨。倏然,前方卷起一片尘土,风又来了。
关上门,风悻悻吹过树梢,隐隐传来金属之音,然后在楼道之间汹涌而过,呼嗵呼嗵像大铁锤夯在墙上。
南方人并不习惯这样的风。袁中郎小品,言及燕地之风时说:“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心下总不免暗笑,想袁夫子到底一书生耳。如今,甫入中原,已知中郎先生并非危言耸听。
草马
向阳山坡上,一簇簇芭茅,叶大如蒲,成色碧绿幽暗,边带锯齿,五月抽短茎,是为芒子。先是裹在草心里,夏一点点深它一节节长。芒子可以造纸,小商小贩来乡下收购,母亲上山割些回来,补贴家用。
祖母住的那间房子,窗后满山芒子。盛夏时候,屋子充溢着淡淡的草香。
岳西山多,偶尔进山带一方凉席,在芒花深处坐卧。烈日经树叶过滤,只剩斑驳的色块洒在草丛上,风吹动芒子晃悠悠的,撩拨得人一身倦意,不多时沉沉睡去。醒来时,常常已是下午,只见满山白中带紫的芒子,衬着不无轻飘的紫穗,像拂尘在山风中飞舞,神散意懒如闲云野鹤。有牧童在牛背上缓缓移动,高高的牛,瘦瘦的人,在阳光下拖着长长的影子。
小时候,芒子是我们的玩物。选粗壮劲实的,分成两爿,左拐一下右折几次,编成了一匹草马,还精巧地留一撮缨做马尾巴。吃饭时放在桌上,走路时悬在腰际,睡觉时挂在床边。
马啸西风,剑走天涯,大抵是每个男人童年时都有过的梦。可惜那匹草马丢在童年,沿着时间小道,不能回头,人越走越远。
曾请一画家给我画马。淡墨铺成一大片芦花远景,马用线条勾勒出奔腾的样子,题“骑着童年的草马回家”。
今年夏天,回乡小住,抽空去后山看了看。绿茵茵的山坡上,遍野芒子。有群孩子在地沟织草马,其中一个最小的,仰着脸,咬着指头,口水流在胸前护衣上,淋湿了一大片。这个场景似曾相识。
他们送我一匹草马,高大肥硕,带着草香。我把它带到城里,挂在墙上,尽管早已风干成了瘦马,嶙峋的样子,仍有志在千里的雄心。黄河古道,飒飒西风,我屋子里需要匹瘦马来相衬。
骑着童年的草马,驾,驾,驾,驾驾驾……驾驾驾。
石榴篇
剥开石榴,秋天的风从原野吹过。
之一
河南石榴,名满天下。汪曾祺说的。汪先生没口福,在北京吃河南石榴,粒小、色淡、味薄,文章里感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估计汪先生吃到的是“赝品”——冒牌货。我买的河南石榴就不错,外皮颜色红紫,打开后,榴籽艳若宝石。
名满天下的河南石榴,实则白马石榴。三国曹魏时洛阳白马寺前有大石榴,京师传说“白马石榴,一石如牛”。我在偃师吃过白马石榴,好吃。我在成都吃过会理石榴,西安吃过临潼石榴。这些石榴极大极甜,一掰两半,满瓢晶亮,至今难忘。我们安徽的怀远石榴,也是名品。
秋风起兮,石榴上市。街头巷尾到处是卖石榴的果农,挑担的,开车的。我喜欢挑担的果农,如果挑担里还有三五枝石榴树枝,越发好看,觉得有生机。
秋天的水果,口味浑厚一些,石榴、柚子、柿子都如此。春天的水果,口味单薄一些,樱桃、草莓之类轻轻浅浅。
石榴籽分白红两种。两种都好看,白石榴仿佛白娘子,红石榴好像红孩儿。吃起来,还是红石榴滋味更好,爽脆嫩甜,白石榴稍微寡淡一些。
在民间,白石榴被称为“大冰糖罐儿”。许仙娶了白娘子,掉进大冰糖罐里了。奈何法海多事,多情女偏逢薄命郎,弄得永镇雷峰塔下。
石榴之红分酒红、血红、玫瑰红。酒红如葡萄酒,红得艳;血红似血,红得烈;玫瑰红最好看,玫瑰红的石榴籽藏在萼茼里,风情万种的样子,欲说还休。
不是什么水果都红得风情万种,更不是什么水果都红得欲说还休。苹果红得风情万种,但欲拒还迎,格调低了。樱桃红得风情万种,但红得太嫩,止于风情,多了风雅。西瓜没能红出风情,倒是红出了滥情。亏得还有石榴红,又好看又好吃。
石榴常入画。见过徐渭的《石榴图》,边款是自题诗,记得“颗颗明珠走”一句。徐渭画的石榴,写意,“明珠走”三字更是写意,写心中意。画面中枝叶倒垂而下,一颗石榴成熟裂开,笔墨有道家气息,意境比他的《葡萄图》高。
小时候不喜欢石榴,粒小味寡,一嘴籽乱窜,得不出多少味道,远不如吃西瓜、苹果、梨子、哈密瓜痛快。现在年岁大些,才有了吃石榴的心境。
童年喝过一种石榴酒,清爽香甜。过年,父亲破例让我喝了三杯,现在想来,还觉得美味。
不管是红石榴还是白石榴,吃在嘴里,恍恍惚惚,一片冰心在玉壶。
之二
前天晚上从郑州归来,一夜听“况且”。有人造句说:“火车经过我家边上,况且况且况且况且……”还有人在文章中写道:“京剧刚一开始,就听见‘况且,况且’的锣鼓声。”
一夜况且多,旅人莫奈何。没休息好,今天上午就赖床。这是借口,其实即便休息好了,我也经常赖床。赖床又不是赖账,怕什么!
起床后去买菜,路边小摊有人卖石榴,选了三个。不知道是眼光太差,还是石榴向橘子学坏了,竟也金玉其外。回家后打开来吃,苦且涩,粒小核大。苦倒也罢了,反正没少吃苦,不在乎多吃个三五次。涩实在不好消受,吃了几口,只能扔掉。
石榴的味道,我喜欢的是甜酸。甜中有酸,甜非得盖过酸,酸也不能过于低眉顺眼,隐隐反抗才好,酸得“小荷才露尖尖角”,甜才能“立上头”。
小时候吃过各种水果,现在回想起来,似乎很少吃石榴。石榴在我家乡,不如桃、梨、枣、葡萄一样多见。
我家院子外,种过一棵石榴树,每年挂果,可惜生得小了,黑且瘦,没人想要吃,任它在秋风中老去。
石榴花开的季节,坐在院子里,能独得一份好心情。暑热初至,阳光如瀑,看蟪蛄在花叶间沙沙振羽,至有情味(古人把蝉分为四类,合称“四蝉”:蟪蛄,春末出现;黑蚱蝉,夏至开始出现;蛁蟟,暑伏中后期出现;呜蜩,夏末暑伏开始出现)。
汉时石榴从西域传来中原,南北朝已经普遍栽植了,很多女子所穿的大红裙子上绣有石榴花。梁元帝萧绎《乌栖曲》中有“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的句子。到了唐朝,人们将红色裙子一律通俗地称为石榴裙。唐玄宗下旨文官武将见了杨玉环一律行礼,众臣无奈,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纷纷下跪。这一拜,千百年来,多少英雄好汉成了“花边之臣”。
《会理州志》中有段记载有意思:“榴,则名曰若榴,曰丹若,曰金罂,曰天浆,曰朱实,曰朱英,曰金英。” 若榴如野兽之名;丹若是美人之名;金罂者,灿若罂粟?天浆、朱实、朱英、金英,殷实人家几姐妹。
会理石榴中最大的超过两斤重,那是石榴王。
之三
躺在一树石榴下。石榴红了,惹得人食指大动。伸手摘一个,打开萼筒,亮晶晶一瓢。
今年雨水足,榴子更加丰腴,形似丹砂,颜若朝霞。取一粒入口,酸酸甜甜一阵火并,嘴里吵翻了天,忽忽甜打败了酸,一会儿酸战胜了甜,弄得人唇齿生津,慌忙咽下,嘴里终于获得了安宁。却是一梦。
我爱石榴,尤中意其花。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一照一明,境界出来了。杜牧诗云:“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可谓神来之笔。
石榴花的红红得不一般。更奇特的是红花瓣里的金黄,毛茸茸的花蕊,嫩而粉,像蛋黄。绿色的石榴外形如手雷,挂在树梢上,长大一点就变成了黄色,成熟时一片通红。累累垂垂,盈树盈枝,这时叶子也泛黄了,红红的石榴像红宝石在树间闪烁。
祖母说小孩子吃了石榴,长大后牙齿生不齐整,不让我们吃。
乡间婚嫁时,新房案头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小时候每每看见那亮晶晶的石榴籽总忍不住暗吞口水。又怕长乱了牙齿,那就忍吧。忍着忍着,人就大了。
之四
石榴皮厚而绵软,给人好文章之感。矢野龙溪说文章之上乘者,是“以金刚宝石为内容,以无色透明的水晶纸包之”。所指仿佛石榴。
好石榴粒大核小,肉质温美,双齿轻合间,有一股脆甜,微微的酸,蛩音犹在,入喉,心际清澈。吃石榴,独食为佳,吃出个慢条斯理,或者三两个好友云淡风轻地且啖天地间。
瓦房的庭院里,一丛竹,一棵柿,一树石榴。贫乏生活里的清供之物,不乏诗意。
青年多好色。我在弱冠之际发现了石榴之美,真是造化。石榴之美,美在金玉其外,宝石其中。说是惊艳亦可,尤其红籽石榴,捻一粒入口,唇齿的艳遇。吃出了一肚子的风情,倏而风情又变为风月,而且是好风月。
好文章不过一段好风月,好风月谈。好风月谈是我的行文诀,可惜没能做好。
我的欲望很小。秋雨时候,只望着什么人送石榴来,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