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探寻青阳的文化根脉 ——记2019中国·青阳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
来源:中国艺术报 | 蒲波 尹德容 2019年10月23日11:53
大展开幕现场的池州傩戏表演 汪峰 摄
千亩花海里的龙灯表演让传统的龙灯队伍在锦簇的花团映衬之下充满了灵动的气息;青阳腔《百花赠剑》 、贵池民歌《秧号子》 、青阳酉华唱经锣鼓《舞马·双芙蓉·甘州歌》 、九华民歌《九华茶歌》等传统的曲艺项目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芙蓉湖畔的主舞台上依次出演,悠扬婉转的唱腔在湖光山色之间余音袅袅。10月13日,由中国摄协、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中国摄影》杂志社、青阳县人民政府、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中国·青阳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在青阳县开幕。活动通过图片展览加实物展示以及现场表演等形式,为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青阳品种繁多的“非遗”文化项目。
青阳县南依黄山北枕长江,是一座风光秀丽、人文丰厚的历史名城,汇集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以及包括生漆夹纻技艺、青阳农民画、九华布鞋在内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余项。其中,青阳生漆夹纻技艺造像逼真,成品千年不腐;青阳农民画设色大胆,线条细腻,内容吉祥丰满;九华水磨玉骨扇、九华布鞋手工精湛实用性强;青阳腔韵味十足,悠远流长……这些从技艺到演艺、类型多样的文化遗产,见证了青阳县“非遗”的累累硕果。
展览中展出最多的要数青阳县级“非遗”题材作品,如李智宏的《蛤蟆酥》 、储成胜的《祭灶神》 、王筱艾的《傩面具雕刻技艺》 、晏励春的《踩泥胚》等,还有张治务拍摄的《秧田花灯》 《旱船灯》等国家级“非遗”东至花灯系列作品和《福主巡游》等安徽省级“非遗”题材作品,记录了“非遗”的生产过程以及“非遗”传承人的百态人生,展现了摄影“为时代写真,为历史作传”的神圣使命。与摄影大展同时启动的还有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主题创作活动,旨在吸引广大摄影人深入青阳民间,让更多的摄影人走近青阳,走进“非遗” ,用手中的镜头去寻找中华民族文化最质朴的根脉。
活动现场,观众还能看到周边地区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其中,生漆夹纻技艺、九华布鞋、九华水磨玉骨绢扇等技艺传承人在现场演示工艺流程,让观众可以仔细观赏一件件工艺品的诞生过程。在这里,“非遗”不仅仅是可以亲眼看到,更是可以亲身体验和亲口品尝的,如当地传统特色饮食陵阳锅子、九华素饼等,这样立体化、全方位呈现的“非遗”文化,让参与其中的人们真切感受到经过时间历练而留存下来的文化瑰宝之美。
中国摄协主席李舸表示,青阳县民间“非遗”硕果丰富、种类繁多,这是青阳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智慧的凝结和文化交流的结晶,并在新时代得到了发扬和光大。这一张张精彩的文化名片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宝库中熠熠生辉,这是青阳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