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那些经典海外动画片是这样走上中国荧屏的

来源:文汇报 |   2019年10月24日08:12

改革开放后,“洋动画”随着其他海外影视节目,借助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电视事业,走进亿万少年儿童的课余生活。1979年,中央电视台首开内地电视台译制和播出海外动画片的先河。之后,一批经典海外动画片陆续走上了中国荧屏。

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童话往事》,对1979年至1992年间国内电视台热播过的主要外国动画电影和电视动画片做了详尽的梳理与回顾。我们从中摘编整理了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编者

手冢治虫手稿,来自北极熊画廊举办的《日本经典动漫原稿&吉卜力工作室原稿展》

《铁臂阿童木》

黑白影像时代的动画启蒙

1950年,成立不久的日本《少年》杂志决定刊登连载漫画。接下这一任务的,是刚刚从大阪大学医科专门部结束学业的手冢治虫。

尽管原子弹带来的创伤还远未愈合,但是对原子能的利用是整个世界最流行的科技话题。观察到这一点的手冢决定用代表 “科学进步”的 “原子”(ATOM,即中文发音的“阿童木”)一词作为新作的大标题。故事讲述了科学家天马博士的儿子飞雄因车祸丧生,悲痛欲绝的博士按照儿子生前的模样制造了一个机器人。然而,机器人又怎能真正代替自己的儿子?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天马博士失去了爱心和耐心,一气之下把他卖给了马戏团。幸亏好心的茶水博士发现了这个不同寻常的“孩子”并将其赎出。而后,凭着“十万马力、七大神力”的本领,这位善良勇敢的机器人少年以“阿童木”之名开始了自己的新生。

《铁臂阿童木》自连载伊始便大受欢迎,短短数年就积攒了超高的人气。整个20世纪50年代,手冢治虫尝试了众多新题材和新的表现手法,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诸多作品,有的成了旷世名作,也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便草草结束,始终伴随着作者和读者的,只有阿童木。

日本电视动画的原点

1962年,手冢治虫成立动画公司“虫制作公司”(以下简称虫制作)。在电视普及化的时代背景下,将《铁臂阿童木》动画化的外部环境已完全成熟了。

伴随着节奏感十足的乐曲,1963年1月1日18誜30,在无数双纯真的眼睛的注视下,那个过去仅停留在纸上的小机器人竟然动了起来,一跃飞上天空,还向他们挥手眨眼——这不正是自己曾在梦中看到的一幕吗?!仅仅半小时的节目,令整个日本的少年儿童沸腾了!《铁臂阿童木》第一集播出后就获得了27.4%的收视率,之后更是一路走高,长期维持在30%以上,并曾一度达到40.3%这个迄今为止再未被打破的日本电视动画片最高收视率纪录。

1966年12月31日,在连续播出了四年后,《铁臂阿童木》终于在第193集迎来了大结局:由于太阳产生异变,地球温度急剧上升,为解除这一危机,阿童木要驾驶一枚火箭,将能抑制核聚变反应的装置射入太阳内。但是中途火箭出现故障,阿童木最后选择用自己的力量推着弹头向太阳飞去,而这意味着永别……当看到这一幕时,电视机前的孩子们全震惊了,其中有很多人、甚至还有一些陪看的家长,都为片中阿童木牺牲自我、拯救地球的壮举潸然泪下。一时间,诸如“不要杀死阿童木”这样的观众来信塞满了虫制作的信箱。

中国刮起“阿童木旋风”

1979年,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央电视台开始对引进海外影视节目进行谨慎的尝试,动画片成为试验的优先选择。尽管简朴的黑白画面早已落伍于时代,但凭着史上无敌的收视率,阿童木力压众多远比其光彩夺目的动画明星,代表日本动画 “出使”中国。

1980年春末夏初之际,《铁臂阿童木》的第一批播放母带寄到了央视。负责少儿文艺的编导李真惠出任该片的译制导演。经过遴选,《铁臂阿童木》的配音人员,最终由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77级(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的学生们担纲。真正留给配音的时间并不宽裕,最后实际上是边译边配边播出的。1980年11月10日至18日,也就是《铁臂阿童木》播出前夕,手冢治虫以日本动画协会会员的身份来华访问。在北京参访期间,手冢专门观看了数集已经配好音的中文版《铁臂阿童木》,赞赏中文配音的水准“就好像是中国自己的片子一样”,并对中国配音团队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1980年12月7日,一个普通的周日。当晚19誜30,《铁臂阿童木》第1集如期“现身”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译制动画系列片在中国的播出大幕就此拉开。从此,每个周日的晚上,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等待阿童木的到来几乎成了当时中国少年儿童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家庭作业”。随着“阿童木旋风”迅速刮遍全国,雪片般的观众来信也源源不断地寄到央视。其中,不少信件是各地的小朋友写给阿童木配音者李真惠的:有的小朋友在信中说因为家里没有电视机,所以每个周日都要专门跑到邻居家去看;有的小朋友不知道为阿童木配音的是一位阿姨,而在信中管李真惠叫“阿童木哥哥”……

阿童木的动画形象并没有止步于黑白画面。在央视播出1963年版之前的1980年10月1日,长52集、以彩色技术重新打造的阿童木的第二个动画版就已开始在日本播放。黑白、彩色两个阿童木能于同一时期、在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竞相登台,也算是一道不可多见的别样风景。2003年4月7日,由索尼影视娱乐公司牵头、日本多家动画公司联合推出了阿童木的第三个动画版本——《ASTRO BOY·铁臂阿童木》。2004年12月28日,央视少儿频道仍以“铁臂阿童木”的译名播出了该片,这时离阿童木初次造访中国已经过去24年了。

“我在这个故事里要谈的主题是人类对机器人的歧视,并对处于优势者的行径心存质疑……对我而言,这类主题即使不是我刻意要提起的,也会在无意识间跑出来。”手冢治虫生前发表的这番话,在一定程度上点出了诞生已超过60年的《铁臂阿童木》这部作品和阿童木这个形象的精髓。

今天,纵使那些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对未来世界的种种想象不再时髦超前,但是这种渗透进每一张画面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对人性的探究,却很难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而承载了这些思想的阿童木,即使是在“十万马力小意思,七大神力不稀奇”的今天,也依然人见人爱,在无形中获得了永生。

《巴巴爸爸》剧照

《巴巴爸爸》

九口之家带给中国家庭8个月欢笑

1968年5月的一天,法国巴黎第14区的Zeyer咖啡馆里人声鼎沸,有一对夫妇却把注意力放在桌布上。丈夫德鲁斯·泰勒是一位刚刚来到法国执教的爱尔兰裔美国人,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精通数学和物理;他的法国妻子安娜特·缇森当时正在巴黎学习建筑学。由于法语说得还不流利,泰勒在咖啡馆里没法加入周围热烈的讨论,只能靠和妻子在桌布上画画来解闷。结果,就在休闲打趣的涂鸦中,人见人爱的经典动漫形象“巴巴爸爸”便在这间咖啡馆的桌布上诞生了。考虑到“ba”“pa”通常是小孩子出生后最先会发的音,泰勒夫妇就决定用“巴巴爸爸”给这部漫画命名。

对世界的爱是永恒的主题

1970年,“巴巴爸爸”的第一本画册顺利出版,此后的几年里,图书的反响和销量一路水涨船高。于是,让巴巴爸爸登上电视进行表演的想法便应运而生了。“巴巴爸爸”的动画版最初共推出两部:1973-1975年制作的第一部45集(每集5分钟),又称“经典系列”;1977-1978年制作的第二部名为《巴巴爸爸历险记》,共48集(每集5分钟)。据不完全统计,上述两个系列的《巴巴爸爸》动画片已先后在4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过。就像泰勒所说的那样,“巴巴爸爸”能够为人们所喜爱,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爱还是(这部作品)永恒的主题”。

粉色的巴巴爸爸慈祥亲切,富于智慧和爱心,又能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关于他的身世,在动画版第一系列的第一集《巴巴爸爸的诞生》中是这样介绍的:辛迪和弗兰克兄妹家的后花园里,一个球状物在地底下不断地生长膨胀,终于露出了地面,它就是巴巴爸爸。由于相貌奇特,巴巴爸爸起初被当作怪物关在动物园里,他难过极了。突然他看到笼子外面爬过来一只蜗牛,于是便不由自主地念叨:“可里可里可里——巴巴变”,于是他的身体就变成了蜗牛的模样!泰勒夫妇把巴巴妈妈的肤色设计成黑色,是因为黑色与巴巴爸爸的粉红色很搭配。

巴巴爸爸家的七个孩子——红色的巴巴布拉伯热爱运动;橙色的巴巴丽伯喜欢阅读;金黄色的巴巴祖充满朝气,爱结交朋友;绿色的巴巴拉拉酷爱音乐;黑色的巴巴鲍浑身毛发乱蓬蓬的,擅长绘画,有着艺术家的气质;蓝色的巴巴布莱特对科学兴趣盎然;紫色的巴巴贝尔十分爱美,时常用鲜花装扮自己。这一九口之家永远充满着快乐,无论他们去哪里都会热闹一路。

引领译制动画片开播高潮

1989年伊始,《巴巴爸爸》亮相央视《七巧板》节目,正式登上中国荧屏。随着《巴巴爸爸》的开播,央视一套的译制动画片播出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雷打不动的周日18誜30继续热播《米老鼠和唐老鸭》;每周四18誜30在《七巧板》播出两集《巴巴爸爸》;每周五18誜30在《天地之间》播出一集《小不点》。除此之外,每周四20誜30左右还会播出两集《我的小怪物》。这样算下来,1989年春,观众每周仅从央视便能看到四部风格各异的译制动画片,着实让小朋友们大饱了眼福。

当年,中国的小观众似乎对能够“变形”的东西都有种本能的亲近之感。回望1989年,每逢周四傍晚,巴巴爸爸的那句“可里可里可里——巴巴变”的咒语以及片中欢畅明快的欧洲小调便从千家万户传出。而每一集开头那段“高时速”绕口令式开场白“这就是巴巴爸爸、巴巴妈妈……”,自然也引得好奇心旺盛的孩子们竞相模仿。当时,在校园里念得最快的孩子,往往会引来一阵羡慕的目光。今日提及本片时,很多“大孩子”对这段开场白仍然能倒背如流。毫不夸张地说,《巴巴爸爸》的开场白可以称得上是一代人最具代表性的岁月标签。

从1989年1月5日直至8月31日,《巴巴爸爸》在中央台播出8个月后,终于落下了帷幕。在《变形金刚》《非凡的公主希瑞》《恐龙特急克塞号》三大片风头正盛之际,“模范家庭”中流淌着浓浓的爱,不仅让小观众感到温暖,也给中国的家长们树立了榜样。《巴巴爸爸》全片几乎未出现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用泰勒的话来说,“不带任何暴力倾向也是我绝对坚持的,我只想给孩子们单纯的美好”。

《国王和小鸟》剧照

《国王和小鸟》

历经32年,成就法兰西旷世之作

1953年春末,法国各地的电影院相继上映了一部名为《牧羊女和扫烟囱青年》的动画电影。影片改编自安徒生的同名童话作品,彩色、宽银幕、长片、缜密的描绘、宏大的场面……诸多开创性元素无一不让人们浮想联翩——法国,这个电影的诞生之地,此时确实应该拿出一部能和迪士尼分庭抗礼的作品了。

然而事实上,这却是制片人萨胡不顾导演保罗·古里莫和编剧雅克·普莱维尔的反对,将未完成的作品自行剪辑拼接而成的。在利用法律手段制止未果后,愤怒的古里莫和普莱维尔公开发表声明,否认了这部影片的合法性。

以当时的标准来看,《牧羊女和扫烟囱青年》绝对是法国动画发展史上一个不小的突破——法国本土动画工作者第一次制作出画面如此精良、篇幅如此长的动画电影,它与同期的迪士尼长片相比毫不逊色。不过很显然,萨胡未能领会古里莫与普莱维尔的真实想法,全片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更趋向于同时期那些喧嚣的好莱坞式宫廷冒险剧。由于制作投入过大,《牧羊女和扫烟囱青年》在商业上惨淡收场。

岁月的年轮并没有磨去古里莫的执着。1967年,经法院裁决,他收回了《牧羊女和扫烟囱青年》的版权,在接下来的10年中,古里莫与普莱维尔对影片从剧本到场景的点滴细节进行重新加工与创作。1979年底,这部完全按照古里莫自己的意志和追求打造出来的动画电影终于得以完成。为了与过去做一个彻底的分割,也为了贴合重制后的变化,古里莫将这部获得新生的动画电影重命名为《国王和小鸟》。

以极具想象力和幽默夸张的手法,铺展开令人惊叹的社会画卷

与时长62分钟的《牧羊女与扫烟囱青年》相比,87分钟的《国王和小鸟》保留了前者中的大部分内容,同时,“国王”与“小鸟”戏份大增,成为影片事实上的主角。而“巨大机器人破坏城市”这一全片的高潮也得到了更多篇幅的着力描绘,为整部影片带来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压抑感。古里莫还找到了波兰作曲家沃伊切赫·基拉尔,委托他谱写全新乐章。

最终,《国王和小鸟》被打造成了一部罕有的史诗级巨作。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能以一个与自己年龄、学识相符的视角很自然地切人剧情,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解读和认知。尤其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影片仅用一只会说话的老鸟便成功地串联起了整个故事,加以极具想象力和幽默夸张的手法,铺展开令人惊叹的社会画卷;唯美的色彩、协调与流畅的叙事结构能使人产生超越现实和时代的感觉。

1979年12月,《国王和小鸟》夺得了“能够充分体现法兰西精神”的路易·德吕克大奖的年度最佳影片奖。消息公布后,轰动了整个法国影坛。在那个年代,一部动画电影击败所有真人出演的故事片而夺得一个国家的电影大奖是极为少有的一件事。1980年3月19日,《国王和小鸟》在法国首映后好评如潮,观影人次超过170万。

然而,普莱维尔没能看到这一天。这位法国著名的诗人与编剧由于在长年的艺术创作中总是烟不离手,患上了肺癌,并于1977年与世长辞。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和古里莫一起讨论修改《国王和小鸟》的剧情。影片首映时,古里莫在影院里自己的座椅边上特意保留了一个空位,那是给一同走过艰难岁月却未能看到胜利之日的战友留的。

令人难以忘怀的上译美声,书写了中国译制动画片史上的灿烂篇章

1982年,《国王和小鸟》由中国电影公司引进,当年11月在上海电影译制厂完成配音,1983年元月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地影院上映。但限于当年的影视环境和宣传力度,真正到电影院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尤其是小朋友并不多,绝大多数人对本片的印象来自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央视和地方电视台进行的多次重播。绝大多数观众在看过之后,都被片中绝妙精湛的画面、各种出奇的想象,以及或动人、或忧伤、或魄力十足的音乐折服。

同时,对中国观众而言,《国王和小鸟》不仅仅作为一部将艺术与娱乐完美结合的极致作品而留存于纯真年代的记忆中,它还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袅袅余音”。当年曾参与过本片译配的艺术家中,有几位已离我们远去,但大师们音容宛在:毕克将小鸟饰配得正直乐观,犹如黑暗中的一簇火光;尚华则把国王的色厉内荏、凶残暴戾塑造得淋漓尽致。同时,当时风华正茂的童自荣和丁建华搭档演绎的“画中恋人”虽然台词只有寥寥数语,却情真意切——童自荣认为,扫烟囱青年虽然是一个来自底层的普通人,但他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对爱情忠贞不二,甚至甘于牺牲自我,与之前他所配音的一类王子角色在情感层面是相通的,故而仍以高贵气质对其进行了塑造,尤其着重突出了这一角色高尚美好的心灵;丁建华在饰配牧羊女时,也将她善良柔美但又不娇怯的特性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而施融献声的盲人乐师同样极为出彩——他所发出的心底呼喊“生活多美啊!太阳就要放光芒了!很快就会见到鸟了!”把故事推至高潮……诸多老一辈艺术家的倾情演绎,书写了中国译制动画片史上的灿烂篇章,也成就了人们耳畔永恒的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