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平民立场:当代文学研究“第三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李玮  2019年11月01日14:15

当代文学研究呈现出“思想凸显”的发展趋势。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文学思想的标准?如何把握文学审美和文学政治之间的关系?有关当代文学发展的新问题引发诸多关注和争议。针对这些问题,刘志权提出“平民立场”这一概念,并在《第三维度——平民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小说》(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版)中,努力构建基于生存伦理和生命意识的平民理论。

平民立场的提出,用以反思文学研究中两个重要的传统范式:启蒙文学和革命文学。启蒙—革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二维结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始终在这二维向度间做非此即彼的转换。不同于以往许多研究以革命立场反思启蒙的限度,或是以启蒙立场超越革命化思维,平民立场作为“第三维度”被提出,以对生命、世俗、多元、对话的强调,试图对既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进行反思和超越。

作为一种致力于提供新范式的研究,作者对当代小说进行了结构化、整体性的思考,这种思考兼顾平民文学历时和共时的建构。著作开篇首先从历时角度为平民小说建立“过去”,这个过去包括正面的“文人其表、平民其里”的古代小说和“平民其表、精英其里”的现代小说。作者关注到写作者、叙事者和平民人物间的关系,关注“平民的声音”是否被剥夺、掩盖或篡改。由此,批判五四时期“自上而下”的“启蒙”结构,反思“启蒙”背后的“精英化”倾向,以及由此带来的压迫问题。比如在现代小说中,启蒙精英知识分子的定位,使小说主要以全知视角或外在视角叙事,小说作者的声音很难和作品中的人物发生真正的对话,小说处于巴赫金所言的“独白”之中。全书由此呈现当代平民小说的出场语境和历史价值——对严肃或功利的现代理性的摆脱,进而拥有尊重生命意识的平民立场。

平民对于森严秩序的抵抗,就是以“小说”超越务实的生存伦理,释放被压抑的生命意志。平民小说的主人公以自身的缺陷超越压迫、回归本真;平民小说的风格是以诙谐、幽默为特征,不是建构秩序,而是消解秩序;最高层次的平民小说“是将自由、平等、狂欢、开放的平民思维,嵌入小说的深层结构中去”,呈现出“复调性”,发出平民的声音。

书中的结构性还表现为兼顾理论性建构和经验性建构。作者辨析诸种与平民立场相关的理论,包括日常生活哲学,如胡塞尔、海德格尔、列斐伏尔等对于“日常生活”“日常诗意”的论述,卢梭、尼采等对于生命意识的强调,以巴赫金为代表的“对话”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精英化历史和审美的批判(包括卢卡契、布尔迪厄等),后现代哲学对权力的深入反思(如福柯),后殖民主义如斯皮瓦克的抵抗理论等。通过铺陈这些理论资源,明确平民立场的先验性命题、理论依据和内部逻辑。

全书大量文本分析被提炼成一个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如突出生命意志叙事,“生、死与疾病”叙事,“节庆仪式、广场戏剧与漫游”叙事,突出平民与城乡关系的“难以进入城市叙事”“日常性爱叙事”“城市游荡者叙事”等。刻画这些文学现象,既展现了平民小说日常、狂欢、生命意志高扬等核心特征,同时也使文本得到深入的解读和明确的评价。

以平民立场表现社会生活,权力在生活伦理的相对性和动态性中被制衡。所以,平民立场的世界是以多元对话为特征的世界。这种立场首先从语言(特别是文学语言)开始。允许不同人物产生,允许多声部的存在,允许矛盾以及矛盾冲突,是平民小说的特征性标识,也是论者期待的结构模式。在这样的书写中,正反同体、真假参半,生活充满矛盾但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