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文学力量 共建精神家园 ——“《民族文学》蒙古、藏、维吾尔文版创刊10周年座谈会”综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杨玉梅 2019年11月05日11:19
10月16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主办、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协办的“《民族文学》蒙古、藏、维吾尔文版创刊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丹增,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以及叶梅、石一宁、李万瑛、彭学明、艾克拜尔·米吉提、吉米平阶、阿拉提·阿斯木、包银山、叶尔克西·库尔班别克、哈闻、赵晏彪等30多位专家出席。座谈会由《民族文学》副主编陈亚军主持。
吉狄马加在讲话中谈到,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重视民族理论的实践。今天我们所说的少数民族文学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真正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少数民族文学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成长,不断繁荣发展,形成了一支多民族、多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民族文学》多语种刊物,本身反映出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灿烂。
丹增说,《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创刊10年来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值得宣传和纪念。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不仅是少数民族作家也是汉族作家的文学富矿和金矿。少数民族作家是中国文学特色的创新者,许多作家在中国影响卓著,在世界上也引人注目。
白庚胜表示,正是无数人不计回报的工作和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支撑《民族文学》三个少数民族文版为维护民族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完整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民族文学》要办好、办精,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证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民族文学》创办了蒙古文、藏文和维吾尔文版。10年来,三本杂志分别出版了62期刊物,发表了700多篇翻译作品,其中包括国内700多位作家的优秀作品和数十位国外著名作家的佳作。蒙古文版还发表了180多篇母语作品,200多位翻译家参与翻译;藏文版发表了160多篇母语作品,140多位翻译家参与翻译;维吾尔文版发表了140多篇母语作品,160多位翻译家参与翻译。
与会人员共同回顾《民族文学》蒙古、藏、维吾尔文版创刊10年来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喜人成绩,充分肯定刊物在丰富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共祝《民族文学》各文版越办越好,为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座谈会专家发言摘录如下:
叶梅(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民族文学》原主编):我们刚刚喜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又顺利召开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今天又迎来《民族文学》蒙、藏、维文版创刊10周年的喜庆日子。这样的喜庆是这个伟大的时代给我们造就的。作为《民族文学》曾经的办刊人,尤其是见到了这么多的老朋友和坐在身边的各位领导,十年风雨同舟,感慨万分,内心充满激动和感动。
2008年底,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李冰同志问过我,有没有兴趣和能力再办几本少数民族文字版的《民族文学》。我喜出望外,连声说太好了!这件事情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布赫、热地、铁木尔·达瓦买提三位国家领导人为这三本刊物题写刊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题词:办好民族文学 促进民族文学进步。
刊物的创办过程,得到了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领导和翻译家,以及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的作家翻译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10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杂志社因为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创刊而培养了一批新的编辑人才,也由这个平台培养了大量的翻译人才和母语创作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践行了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多个民族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关爱的精神。我们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尽到了所能的努力。
石一宁(《民族文学》主编):1981年《民族文学》汉文版在改革开放的骀荡春风中应运而生,刊物以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宗旨,发表了大量少数民族作品,培养了大量少数民族文学人才,相当一批少数民族文学名家大家,就是从《民族文学》起步,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目前,《民族文学》共拥有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和朝鲜六种文版,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期刊界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的诞生,呼应着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存在大量的母语写作者和读者的现实。刊物创刊后深得母语作家的青睐和本民族读者的欢迎。刊物走入了农村、牧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其中藏文版还发行到3750多座藏族地区寺庙,不仅拥有僧人读者,还拥有僧人作者。是一个文学交流与借鉴的重要园地,少数民族母语作家从中获得营养和启发,从而提高文学自信和创作水平。广大母语读者,通过阅读刊物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和审美的享受。它们彰显了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重要性,在语言形式方面使中国当代文学变得更加丰富,使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增添了重要的内容。
《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在国家级的文学平台上体现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珍视和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民族政策;也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更宽泛的覆盖面和受众面上,发挥其对建设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与政治作用;体现了在全球化与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对文学人口的新发现和进一步壮大,从而在更新和更深刻的意义上理解所肩负的国家、民族与社会责任;展现了各民族的灿烂文化,展现了各民族文化与文学汇聚而成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学给予我们的强大文化自信。
李万瑛(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局长):文学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学创作者、翻译者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师。10年来,《民族文学》三种文版刊发了大量原创和翻译作品,彰显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凝聚了众多少数民族作家和翻译家的智慧和心血,凝聚了“《民族文学》人”对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担当和奉献,进一步推动了民族文学事业的繁荣兴盛。
如果说文学是沟通心灵的桥梁,那么翻译就是沟通文学的桥梁。10年来,我们积极配合《民族文学》三种文版的各项工作,合作得非常顺畅。民族文学翻译,为加强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团结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新时代的文学工作者有责任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精神面貌表现好展示好,用优秀作品画时代之像、传民族之神,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
彭学明(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工作者、少数民族公民和作家,我感觉到在中国是幸福的。《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创办,充分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文学和民族作家的关怀;有利于展示本民族气象,传递本民族价值和精神;有利于促进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通过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凝聚人心,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气象,传递中华民族的价值和精神,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文学的巨大补充和丰富,也是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阵地,有利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艾克拜尔·米吉提(《中国作家》原主编):我在《民族文学》主持工作的时候坚持发40%版面的翻译作品,这个很难做到,因为没有稿源,主要是翻译稿件很难。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事情。诗歌翻译好的人未必能够翻译小说,小说翻译好的人未必能够翻译好诗歌,需要在不同语言的翻译队伍中精准地找到合适的翻译者。那时很难想象《民族文学》能有蒙、藏、维、哈、朝五种少数民族文字版,现在成为了现实,而且蒙、藏、维文版已经创刊10周年了。这说明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彝文版和壮文版也能创办的话,是真正的创举。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一旦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它就获得了新的生命,会成为历史的篇章。
吉米平阶(西藏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作协副主席):作为一名曾经在《民族文学》工作过20年的编辑,很荣幸参加今天的活动。《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创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丰富性,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国家日益强大的文化活力和广阔胸怀,是一件彪炳千秋的大事。
《民族文学》藏文版影响了广大藏族写作者,为他们能够创作出具有中华气派、民族风格和个人风骨的优秀作品打下了基础。多民族是我们国家的一大特色。多民族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个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的重要优势。我们各民族作家应该以主人翁姿态担负起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责任和任务,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缔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阿拉提·阿斯木(新疆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新疆作协主席):《民族文学》填补了少数民族文学没有国家级文学刊物的空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多民族作家和诗人,还培养了一批青年翻译家。年度奖还设立了翻译奖,这是对文学翻译工作的大力支持,是对艰难的文学翻译工作的肯定和奖励。新时代的民族文学应该是团结进步的民族文学,也应该是感恩祖国和人民的民族文学。书写当代火热的生活百态,是我们作家成熟成功的基本要素。
我本人作为双语作家,在《民族文学》汉文版和维吾尔文版都发表过作品。我的小说《在我早餐的馕里有你的名字》1983年发表在《民族文学》第6期上,是我发表在《民族文学》杂志上的第一篇作品,也是我在内地刊物发表的第一个作品。对我来说,这两个“第一”,奠定了我在小说创作道路上的痴情执着,对我一生的创作走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包银山(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民族文学》蒙、藏、维文版的创办,既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母语文学繁荣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在文艺领域的具体体现。从内蒙古的情况看,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蒙古文创作一直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几代母语作家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生动的笔触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英雄,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有一份国家级的蒙古文文学刊物对母语作家的成长,对整个蒙古族文学的繁荣发展都能够发挥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民族文学》蒙古文版创刊10年来的确发挥了这样的重要作用,赢得了内蒙古母语作家和广大母语读者的高度认可和赞扬。我们把《民族文学》蒙古文版当成自己的刊物自己的阵地,继续担当应有的责任,给予应该有的配合和支持。
赵晏彪(《民族文学》原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民族文学》不仅仅是我们一些人的一个职业,还是一个民族团结的纽带。10年虽然短暂,但却是不平凡的历程。所有投身到这项工作中的同仁们,必然会因为这项光荣而伟大的工作得到社会、历史和读者们的肯定,回忆这段岁月,我充满感慨。
向“大刊”学习,为读者奉献,向社会交卷,是《民族文学》民文版发展创新的根本。2015年《民族文学》民文版开设了“名家风采”栏目,展示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书画作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16年我们把《民族文学》维吾尔文版培训班办到贵州,蒙古文版办到重庆,朝鲜文版办到宁夏,促进各民族作家的差异化视角融合,增强民族大团结的凝聚力。有的新疆作者流下了热泪,一位年长的翻译家激动地说,我从来没有来过贵州,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美丽的地方。期待《民族文学》有更好的成长,替党和国家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越办越好。
郭雪波(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38年前,《民族文学》汉文版呱呱落地訇然问世。这是中国文坛的一件喜事。她是各民族文学人的宝贵家园、金色摇篮。10年前《民族文学》推出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三种文字版,这更是石破天惊,气魄无比,为中国绚烂多彩的多民族文学阵地奉献了一份功德无量的丰硕厚礼。再加上后创办的哈萨克文朝鲜文版,为母语创作的众多作家们提供了宝贵的新阵地新摇篮,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学花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体现了国家民族政策的包容性和开拓性,为继续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基础和契机。
38年前,汉文版《民族文学》诞生时,本人是一名刚走进文坛几年的文学青年。如今已是70岁的文学壮年,始终不改初衷,笔耕不辍。本人虽然用汉文写作,但我的作品不时地翻译成本民族文字发表在母语版的《民族文学》上,把它拿在手上重新阅读时,突然感觉似乎找回了以前的初上文坛的自己,又回到了青少年时期的那个青涩时光,因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就是用蒙古文创作的一首诗,那是上世纪1965年的事儿了。提倡母语创作,不仅仅是繁荣了多民族文学发展,更是捍卫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身,让中华民族的文学花园变得更加绚烂多彩,因此,我们必须坚守和大力加强《民族文学》,更加投入我们的爱心和增强扶持力度。
叶尔克西·库尔班别克(新疆作协副主席):这些天都沉浸在新中国诞生70周年的喜庆之中,今天又是这么好的《民族文学》蒙藏维文版创刊10周年。感谢我们的祖国妈妈对我们的关心和关爱,感谢党的好政策,使我们各个民族都有了文化平等和发展的权利,以至于我们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探讨这样一个美好的话题。妈妈好,儿女就好,这是非常朴素的道理。无论是兄长还是兄弟,我们都会共同努力,为少数民族文学贡献力量。我们期待哈萨克文、朝鲜文版创刊的10周年,期待这个美好日子的到来。到时再共叙对祖国妈妈的感恩之情。
郑风淑(延边作协党组书记):《民族文学》凝聚了杂志社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和辛勤付出,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和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感谢中国作协党组、各部门以及《民族文学》杂志社为我们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提供了诸多平台和资助,使得包括朝鲜族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学更加蓬勃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和引领广大朝鲜族作家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同时,把党和政府对作家关心的政策和温暖送到作家心中,热诚关心和服务好作家所想、所求和所愿。
布仁巴雅尔(内蒙古作协名誉副主席):1981年我到北京陶然亭看《民族文学》的老师达木林,他是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和翻译家。当时他办公室非常小,小小的电风扇使劲地转,老师还是满头大汗。但是他非常高兴地说,我们总算有自己的文学平台和文学刊物了。他还说,我们把汉文版的《民族文学》办好了以后,还有可能办民族文字版,这是蒙古族作家翻译家的文学梦。2009年我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蒙古族作家,用汉文写作的还是少数,用蒙古文写的还是多。这个刊物不是一个人的刊物,而是整个民族的刊物。把一个刊物办好,必须要有作家,要提高翻译家的素质,扩大作家翻译家队伍,发表优秀作品。少数民族文字刊物办得不容易,但是这10年,《民族文学》交了满意的答卷。我们的作家和翻译家是优秀的,可信的。
次仁罗布(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学》主编):2009年我见证了《民族文学》蒙藏维三种文字版的创刊。在创刊发布会上,叶梅主编给我们讲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刊物的高度重视及其承担的繁荣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重任,要求我们这些来自边疆民族地区的作家全力支持刊物的发展。后来,我竭尽全力推荐西藏的许多翻译家,也转述读者的一些意见,从文字和语言的规范上提出一些设想,以更规范的藏语进行翻译。《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为少数民族作家打开了一扇窗口,是读者心中的一盏明灯,引导他们的精神世界,开启他们的心智。
海德才(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民族文学》以自己特有的多语种版展现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文学》蒙古文版为广大蒙古族读者、作者架起了美丽多彩的桥梁,也打开了我们与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心灵之窗,共同感受各民族热爱伟大祖国的心声。《民族文学》圆了内蒙古几代蒙古族文学爱好者和作家们的“文学梦”,一代又一代作家耕耘在这片神圣的文学园地上,又从这里起飞,飞向更为辽远的天地。能够在《民族文学》蒙古文版刊发作品是无上光荣的事情,也是对自己创作的检验。
叶尔达(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少汉文文学作品译成蒙古文,其中《林海雪原》等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数量最多,但是翻译不够系统,也没有形成翻译队伍。《民族文学》蒙古文版给蒙古族当代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文学翻译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把文学翻译推向高潮,蒙古族文学翻译迎来了黄金时期。杂志内容丰富,而且有诸多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相关的信息,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编年史”。几乎每一期都有让人惊喜的新内容,编辑几乎把每一期都当做第一期来完成,让人刮目相看。
《民族文学》蒙古文版是中华多民族文学的缩影。虽然中国与蒙古国是邻国,但是两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翻译并不多见。中国的读者很少看到蒙古国作家的作品,相反蒙古国的读者也很少读到中国作家的作品。《民族文学》蒙古文版是传播中华多民族文学的窗口,在未来它的作用会更大。
哈森(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蒙文室主任):我也是见证并参与了《民族文学》这三个文版这10年的成长历程。从最初的蒙古文刊物翻译审稿工作,再到今天承担蒙古文版的最后责任审读工作,作为一名热爱文学的职业翻译,我越发感到责任之重大。《民族文学》民文版发现和培养了大批的各民族作家、翻译家,发现和传播了大量的各民族文学精品佳作,甚至把各民族优秀的文学作品送到草原牧户、藏地寺院,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发挥了独特和积极的作用。
艾克拜尔·吾拉木(《民族文学》编委):我非常有幸在80年代初来到《民族文学》工作,见证了《民族文学》的成长、繁荣的过程。《民族文学》维吾尔文版是介绍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一个靓丽窗口,在维吾尔族读者中产生积极影响,为培养维吾尔族母语作家、翻译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本刊物赋予广大维吾尔族读者和作者心灵的慰藉、内心的希望,给予他们诗情画意的境界,教会他们开阔视野、虚怀若谷,让他们面对博大精深的文学,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点亮内心,创造美好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陈岗龙(北京大学教授):《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为加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国家文学观念作出了贡献。中国文学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国文学史不仅仅是汉文文学史,也应该包括各少数民族用他们的母语创作和翻译的文学,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学史才符合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现实。《民族文学》多语种版为当代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刊物促进了各民族文学的交流,各民族读者在国家文学平台层面上用自己的母语阅读兄弟民族的文学,前所未有。这种文学交流,不仅增强了各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也加强了对母语未来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母语作家和翻译家。
扎巴(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民族文学》藏文版走过了辉煌、多彩的10年。新中国成立后,藏族现当代文学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没有形成专门从事文学翻译的翻译家队伍,其他民族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没能及时推介给藏族读者。《民族文学》藏文版向藏族读者推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丰富了藏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拓展了藏族读者的文学视野,培养了一批有能力的创作与翻译队伍,鼓励了藏族青年的创作和翻译热情,有力地推动了藏族母语文学的发展。
拉先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民族文学》藏文版走过的这10年,就像时间滴落而成的一杯水,一杯各民族文学之精髓交融在一起的水,读者喝下这杯水,愉悦了心情,提升了精神,凝聚了力量!刊物每一期都会给藏文读者呈献一席精彩的文学盛宴,他们可以去领略其他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风采,同时也可以把自己优秀的藏文原创作品展示给兄弟民族同胞。这种以文学作为桥梁和纽带,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营造和谐繁荣的局面,具有很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超出了文学本身的话题之外,但恰恰也是文学的力量和文学的魅力所在。
艾布(新疆作协副秘书长):《民族文学》为少数民族作家走向全国提供了机遇和平台。《民族文学》现有6种文版,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期刊界是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民族文学》蒙藏维文版创刊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作家、翻译家,为促进我国多民族作家交流,繁荣发展我国多民族文学,促进巩固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文学》维吾尔文版为新疆作家、读者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感受、崭新的文学观点,拓展了新疆少数民族作家和读者的视野,成为新疆文学发展繁荣的中流砥柱。
阿合买提(民族出版社编审):我自2010年开始承担维吾尔文版刊前审读任务,从此,每一期刊登的作品我基本上都审读一遍。这期间,一些作品的翻译质量让人欣慰,也有些作品的翻译令人扫兴。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想:“我们要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好的翻译,我们要欣赏、鼓励;不好的,要耐心地修改、纠正,我们毕竟是《民族文学》民文版的培育者、呵护者”。《民族文学》民文版走过了10年的辛勤耕耘与成长历程,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吾麦尔江·吾吉艾合麦提(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副院长):《民族文学》维吾尔文版是民族团结的载体、文艺爱好者的园地,刊物始终严把政治关,坚持办刊宗旨,既保持刊物的一贯性,又发挥独有的特色,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为引领维吾尔文学创作和翻译,培养新人,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涛(中国作协创联部民族处处长):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意义重大。今年在筹备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仍需我们不断地关注扶持。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发展,不仅是关系到少数民族文学、中华文学的发展,同时也是一项民族工作。譬如,现在新疆仍有接近500万青壮年不懂汉语,所以需要我们借助文学的力量,构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进一步打造中华命运共同体。这次会议,既是对过往工作的回顾、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今后工作的部署。希望刊物越办越好。作为同样从事民族文学工作的中国作协创联部少数民族文学工作处也会一如既往地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达哇才让(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藏文室主任):《民族文学》藏文版是唯一的国家级藏文文学刊物,是广大藏族读者学习、欣赏其他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平台。这10年来,藏文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文学平台,有力鼓励和催生了潜在的汉藏文学翻译家和母语作家,开掘了藏族优秀文学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新渠道。
阿不都拉·阿帕尔(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维吾尔文室副主任):从维吾尔文版创刊开始,我就承担了翻译与审读工作。非常感谢《民族文学》给我们带来这么庞大的翻译实践和自我提高的机会!这10年,是开拓进取、不断探索的10年,是取长补短、发挥优势的10年,是经验积聚、硕果累累的10年,更是团结协调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办好刊物的10年。刊物走进社区、村庄、寺院、学校、营房,到达遥远的边防,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维护边疆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严英秀(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民族文学》之于我们,不只是一份可以发表作品的刊物,不只是一个共同的文学阵地,而更像是一个港湾,让我们感受到文学赐予的本真的温暖和抚慰。更像是一片园地,我们在成长自身的同时,也见证了她的日益壮大和繁盛。我在《民族文学》汉文版发表作品已20余年。2018年,我的小说《悲伤的西班牙》被译介后在五个少数民族文字版刊发。捧着陌生而又熟悉的杂志,内心的感动是前所未有的。我并不认得这些文字,但我知道因为这样一份美好的机缘,我与更多的人们在一起。这正是《民族文学》的馈赠:我们——56个民族,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的长路上,彼此给予,互相滋养,永远痛痒相关。
金 革(延边作协副主席):我是《民族文学》杂志的受益者,曾获得过《民族文学》年度奖,从延边到重庆与各民族作家一起领奖,他们与我说着不同的语言,穿着与我不同的服装,那情景历历在目。《民族文学》杂志给我们创造了相识相知、交流交融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原本只能用母语在固有的情感框架内交流的作家和读者,可以面对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新时代,我们还需要打破固有的写作方式,以自己的视角发现民族的新状态,记录民族的新生活,书写不断变化的民族现实风貌,塑造新时代的崭新人物形象。
(杨玉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