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东京国立博物馆特展 正仓院里的唐代珍宝

来源:北京晚报 | 谢田  2019年11月05日15:55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背面) 唐代 正仓院北仓29 前期展示 谢田摄

海矶镜 唐代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通期展示

近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特别展“正仓院的世界——皇室守护传承的美”(展期为10月14日到11月24日)。

这次特展分上下两期,前期展示为10月14日至11月4日,两期展出了大量日本皇室自八世纪中期以来传承下来的宝物,其中很多来自于唐代中国。比如,唐代最杰出的艺术品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就是这次的展品之一,五弦琵琶在中国很早就已失传,因此,这件文物是正仓院的代表文物,也是古代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另外,展览还展出了中国极为少见的唐镜以及唐代沉香,不啻一场视觉盛宴。

正仓院有数百件唐代“孤品”

正仓院位于日本奈良市东大寺大佛殿西北,是八世纪中叶建造的一座仓库。从外观看,正仓院是一座朴素无华但尺寸巨大的木仓,这个仓库坐西朝东,正面宽33.1米,进深9.3米,总高14米,仓库下方是架空的,仓库底部离地高2.7米,下面是40根直径60厘米的柱子撑着。如此巨大的仓库,被分隔为北、中、南三个仓库,中间互不相通。南北的仓库都用三角形的巨木垒成墙壁,中央的仓库是用木板做的墙壁。每个仓库里面都是两层,平时摆着很多柜子。由于正仓院尺寸巨大且年代高古,1997年成为日本国宝建筑,1998年随东大寺一起被联合国指定为世界遗产。

真正让正仓院名扬四海的,是其中收藏的古代珍宝。正仓院三仓共收藏文物九千余件,其中有数百件从中国唐朝漂洋过海来到日本的艺术珍品,由于年代久远,其中大部分都是世上仅存的孤品。而且当时日本全力向中国唐朝学习,即便是日本本土的制品,也带有浓郁的唐风,可以不夸张地说,正仓院就是一座唐代的艺术宝库。古典文学研究家傅芸子先生曾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赴日讲学,他在考察了正仓院后,写下了《正仓院考古记》一书,书中说:“吾尝谓苟能置身正仓院一观所藏各物,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距今一千两百年以上的文物基本上来自于地下出土,其中无机物,如石器、金属器等,占绝大多数。有机物由于材质稳定性差,在地下很难保存,在地面上又会遭到来自人类的扰动和破坏,所以年代越久保存越少。正仓院是地面留存,极少被扰动,而且未经兵火,像时间胶囊一样保留下大量珍贵的有机文物,堪称奇迹。

这些珍贵的宝物,为什么会收藏在正仓院里呢?这要从公元八世纪中期日本的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说起。在圣武天皇的时代,唐朝正值全盛,日本全力输入盛唐文化,其间有过两次特大规模的遣唐使,一次是733年到734年,另一次是752年到754年,鉴真东渡(753)正是在那个时候。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的皇宫里不知道有多少来自盛唐的宝物。756年5月2日,圣武天皇驾崩,在其“七七”忌日的6月21日,圣武天皇的妻子光明皇后(因圣武天皇去世时是太上天皇,光明皇后时称光明皇太后)将先帝的遗物捐献给了奈良东大寺。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太后都是佛教徒,捐献宝物对于佛教徒而言是有价值的,按照佛教的说法叫“喜舍”——欢喜地舍弃,也就是把自己拥有的东西捐献给佛、供养给佛,降低对物质的执着,从而减少自己的烦恼,这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

在捐献宝物的时候,光明皇太后写了一个《国家珍宝帐》,也叫《东大寺献物帐》,这个帐在本次特展上展出了(展期为10月14日至11月4日)。《国家珍宝帐》长达14.74米,是由18张唐代的白麻纸拼接而成的,上面记载了捐献宝物的原因和宝物具体的名称及数量,为了防止篡改,上面整整齐齐地盖满了“天皇御玺”的大印,一共有489个印,看起来十分壮观。《国家珍宝帐》上记载的宝物有袈裟、宝镜、刀剑、屏风、家具、文书等等,种类繁多,一共有六百多件。有些宝物,如王羲之书法等,在当时就已经是珍贵的古董了。在记载完了宝物之后,光明皇太后写道:“右件皆是先帝玩弄之珍,内司供拟之物,追感畴昔,触目崩摧。谨以奉献卢舍那佛,伏愿用此善目,奉资冥助,早游十圣,普济三途,然后鸣銮花藏之宫,驻跸涅槃之岸。”意思是这些宝物都是遗物,让人看着就忍不住难过,希望通过给佛的捐献,让先帝早日前往卢舍那佛的花藏世界,达到涅槃的彼岸。

光明皇太后很喜欢“喜舍”,自756年到758年,她一共给东大寺正仓院捐献了五次宝物,留下了五件帐单,《国家珍宝帐》是其中最重要的。这些皇家宝物都存放在正仓院的北仓,所以北仓从一开始就是皇室直属的“敕封仓”,没有天皇敕令不得开启。后来正仓院的中仓和南仓也变成了皇室的敕封仓,一般人不得开启,这种保存制度对正仓院在上千年中的维护起了很大作用。二战以后,正仓院宝物由皇室直属变成了国有财产,但是天皇敕封的制度一直维持了下来,每年秋天要由宫中派来敕使开封,检点宝物,还会挑出五六十件文物来举办展览,过两个月后再封仓。

奈良时代伎乐面具醉胡王,左为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右为正仓院南仓1,前期展示。 谢田摄

唐镜背后刻有五岳

日本皇室的献宝也并非仅限于东大寺,当时的孝谦天皇在光明皇太后的影响下,也积极响应,下令将圣武天皇的遗物分别进献给东大寺等十八座寺院。这次特展展出了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法隆寺献物帐》,它书写于756年7月8日,比《国家珍宝帐》晚十几天。《法隆寺献物帐》长70.6厘米,是日本国宝,上面记录了五件供奉宝物,盖了十八颗“天皇玉玺”的大印。这次《国家珍宝帐》和《法隆寺献物帐》一起展出,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正仓院宝物每次展出的数量都不会很多,这次特展分上下两期,需要大量展品,所以法隆寺收藏的八世纪皇室献纳相关文物,也一起展出,让人们可以更加完整地看到当时的文化风景。

《国家珍宝帐》上的宝物,很多都留到了今天,但是由于记录上不会提到宝物的产地,所以有哪些是唐朝的作品,往往是一件难以说清的事。最容易判断的是镜子。圣武天皇去世后留下有20面铜镜,推测全是从唐朝带回日本的。这些宝镜用含锡很高(24.6%)的白铜制造,略含砷、银等元素,是唐代白铜的标准配比,所用的技术及材料更非当时日本所能及,所以应该是唐镜无疑。本次展出的正仓院平螺钿背圆镜就是唐代之物,它直径27.3厘米,镜背是精致的螺钿。螺指的是夜光贝,钿是装饰,螺钿就是用夜光贝打磨成片,施加线刻花纹,再拼出唐花样式。唐花的芯部用了缅甸琥珀装饰,下面涂红绿色。花纹周边用黑色树脂粘上各种颜色的绿松石,整个镜背有极强的繁花锦簇的感觉。这种华丽的螺钿镜,中国境内考古从未发现过,而正仓院有好几面,这件还是品相较差的一面,因为在镰仓时期它曾经被盗过,被盗贼砸成几片后重新拼接而成。

这次特展上最好的唐镜,其实还不是正仓院的螺钿镜,而是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海矶镜。这个大镜宽46.7厘米,尺寸之大令人惊叹。这个镜子是747年2月光明皇后献给法隆寺的,镜子背面图案看起来像是海中有四座高山,所以叫海矶镜。现在通过研究发现,镜子上的水波纹样并不是大海,而是中国的四条河流“四渎”,而四座仙山和中间的镜钮,则是中国的五岳。

“活化石”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正仓院传世最珍贵的一件文物,叫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这次特展也展出了(展期为10月14日至11月4日)。据说近代明治时期,日本政府在正仓院清点文物的时候,官员们看到这面五弦琵琶,一个个欢喜得手舞足蹈。这件宝物是正仓院的代表性文物,是孤品,而且传世的唯一一件五弦琵琶乐谱也在日本,日本学者经过多年的材料分析和文献考察,确定了这件宝物来自中国盛唐。至于网上传言这面琵琶是杨贵妃用过的,那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五弦琵琶是一种失传的古代乐器,它和我们常说的琵琶不太一样。在唐代,琵琶和五弦琵琶甚至是两种不同乐器,唐代琵琶是四弦曲颈,就是琵琶头上是弯折的,而五弦琵琶是直颈的,外观和四弦琵琶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所以唐人管四弦琵琶叫琵琶,管五弦琵琶叫五弦。五弦琵琶起源于古代印度,印度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公元2世纪至3世纪的石刻浮雕,上面已经有了五弦琵琶的身影。五弦琵琶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年代不会晚于公元5世纪。目前中国能找到的最早的五弦琵琶图像来自于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司马金龙墓,年代约为公元484年。司马金龙墓里出土了石棺床和石柱础,石棺床侧面的浮雕上就有伎乐天人弹奏琵琶和五弦的景象,石柱础上也有一个弹奏五弦的伎乐童子。这说明五弦在北魏时代就已经流行起来了。到了6世纪,五弦琵琶的图像非常丰富,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的第14和69窟、敦煌的290窟、山西的徐显秀墓壁画,乃至于北齐范粹墓出土的扁壶上,都能看到五弦琵琶的身影。到了唐代,五弦琵琶更加流行,除敦煌外,在陕西出土陵墓壁画里也可以看到五弦和其他乐器合奏的场面。唐代的宫廷音乐有一种叫“十部伎”,其中有六部(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高昌伎)演奏异域音乐,都配有五弦。《旧唐书·礼乐志》记载:“琵琶、五弦及歌舞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来尤盛。”可惜的是,经过唐末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乱世,五弦琵琶到宋代就失传了,在一千多年之间,五弦只是史书上或者古代文集中只言片语的记载,再也没人听过五弦琵琶的演奏,直到正仓院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面世,这个乐器才被重新复原。

    现在网络上有人弹奏五弦琵琶,用它模仿从吉他到冬不拉等一切拨弦乐器的声音,看起来神乎其技,实际上古代的五弦琵琶做不到。网上空手弹奏的五弦琵琶,是在当代四弦琵琶的基础上加了一根金属弦而已,效果确实不错,不过古代的五弦琵琶并不是空手弹的,弦也是蚕丝做的而非金属。古人弹琵琶和五弦琵琶,用的是“拨子”。这次特展上展出了唐代的“红牙拨镂拨”,是象牙做的,染成红色,然后雕刻出种种花纹,这种装饰工艺技法叫“拨镂”。这个象牙拨子长达20厘米,太大了,弹奏琵琶的时候快不起来,今天轮指弹琵琶的效果,古人用拨子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日本学者尽力复原了8世纪的音乐,发现当时的乐曲整体而言都很舒缓,曲子没有今天的音乐这么快。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华丽,说得上是举世无双,而且它在古代音乐复原上也意义重大。不过我倒是觉得,这件宝物的装饰性可能远远大于实用性,原因就在于它实在太华丽了,满身镶嵌着奇珍异宝,就算不是华而不实,至少弹奏起来没人敢纵情肆意。圣武天皇的遗物里有不少乐器,都是特别华丽,五弦琵琶是其中的佼佼者,圣武天皇究竟是精通十八般乐器呢,还是喜欢用华丽宝物来做装饰呢?我觉得很可能是后者。另外,五弦琵琶的捍拨,也就是琵琶腹部用于拨弦的地方,看不到什么磨损痕迹。这个捍拨是一大片玳瑁做的,上面用南海夜光贝镶嵌出椰子树和胡人骑骆驼弹琵琶的景象,其中有一块夜光贝特别大,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唐代螺钿。五弦琵琶的背面更美,那是整块的大紫檀,上面全是夜光贝和玳瑁做出的唐花纹样,炫目至极。

    五弦琵琶从唐代到近代明治年间,经过了一千一百多年。据明治时期的记载来看,五弦琵琶破损十分严重,很多螺钿都没了,绑琵琶弦的转手和覆手也没了,琵琶底部的覆带更是破了一大块,所以五弦琵琶经历过多次修理。怎么看琵琶哪部分是原始的,哪部分是后修的呢?很简单,看夜光贝上面的刻痕,唐代刻痕里面都有墨线,而明治时代重修的没有加墨线。琵琶底部的覆带,虽用玳瑁修补过,但还是一眼能看出问题,所以展示时都会用一个黑色的东西遮住,让人看不到底下的破损。五弦琵琶纵使大修过,它依然是世界上最精美的唐代文物,也是古代音乐史上的活化石,还是正仓院的代表性文物。

    天皇才能使用的唐代沉香

    正仓院的另一个代表性文物是一根木头,也是从唐朝输入日本的,它就是世上第一名香,日本统治者的象征之物:黄熟香。

    佛教非常重视香,在佛前焚香,历来就是最上等的供养。在寺院重要的法会上,都会使用贵重的香木,法会结束后会把剩下的香木保留在仓库里。正仓院中仓收藏了很多东大寺给大佛的供奉之物,后来在平安时代中期成了皇室的敕封仓。在中仓里有一块特别大的黄熟香,长1.56米,空心,重11.6公斤,是沉香属的植物,树脂和精油充分沉淀,外面呈黑褐色,内部呈黄褐色。精油在空气中挥发,人们就可以闻到香味,如果投入火中焚烧,挥发更多,香气就会更强。

    通过植物分析,黄熟香的产地应该是今天越南老挝一带,唐朝时候当地或许是安南都护府的辖地,也不排除从更南边的林邑国进口的可能,但总之应该是从中国出口到日本的。黄熟香被日本人雅称为“蘭奢待”,因为这三个字的笔画里面包含了“东大寺”三个字。

    黄熟香名声鹊起是在香道盛行的室町时代。据说第一个切香闻味的,是统一日本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后来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也切过黄熟香,并且在香上留下了记号。在当时,黄熟香地位崇高至极,人们认为只有最高统治者才有资格去品它的香。后来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天下大乱,时间长达一百多年。日本最强大的军阀织田信长奠定了日本重新统一的基础,1574年,织田信长要求东大寺交出黄熟香,以证明他统治天下的资格。东大寺面对强权,拒绝交出黄熟香,说必须要有天皇的敕封才能打开正仓院,而织田信长也遵守了规矩,派人去皇宫拿到敕封,然后开仓品香。现在黄熟香上还能看到织田信长留下的切香记号。最后一个切香的是近代的明治天皇,1877年,明治天皇下敕令切香焚烧,据记载称,当一小片香被投入火中的时候,整个行宫香气弥漫,人们纷纷称赞,说这不愧是天下的名香。

    由于黄熟香在日本历史上独特的文化地位,所以它的保护措施也是特殊的,装它的箱子是特殊定制的大尺寸唐柜。唐柜不一定是唐朝生产的,它只是说柜子的形制来自唐朝,唐柜的底部离地,而与此相对的和柜则是柜子底部贴地。正仓院的宝物很多都存放于唐柜之中,可以隔绝地面的湿气和虫害,经过科学检测,唐柜内的湿度常年稳定,基本不受外界变化影响,正仓院宝物能跨越千年传承至今,唐柜居功至伟。

    正仓院的宝物由于管理严格且年代久远,每次展出的文物都不会很多,这次的展出是今年屈指可数的重要文物展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