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文学界引起热烈反响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9年11月08日10:27
10月31日,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总结概括出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三条“显著优势”,深刻阐述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决定》涵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民生制度、人才制度、军事制度、外交制度等多个领域,在全党全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广大文学工作者密切关注全会的召开,及时学习全会《决定》,充分认识四中全会精神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所具有的政治性、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凝聚了全党智慧,经受了历史和时代的检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制度支撑。通过学习四中全会精神,文学工作者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加有信心、有方向地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出贡献。
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和重大成果,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获得不竭的理论力量和坚实的科学基础。在当下的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用这一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在文学文化领域,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不断深化对于包括文艺体制在内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落实到文学工作中,体现在文化生活中,以对制度优势的创新性发挥和充分利用,切实加强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王宏甲(报告文学作家):
在我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金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学习四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定,我进一步体会到,新中国成立的七十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克服种种困难,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快速发展奇迹的一个辉煌的整体。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基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国家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正是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切合人民愿望的大政方略。在当前全党正广泛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活动中,党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同时要“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要“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益。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决定,理解和体会其中丰富而深邃的内容,是我们从事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功课。
滕贞甫(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既为今后的文化建设夯实了制度和思想基础,同时又赋予了文艺工作不变的灵魂。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决定》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阐述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一个能清楚定位的好坐标。《决定》中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完善、为国家治理体系在文化领域的实施、为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借鉴中保持文化自信,明确了方向,也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性保障。总体来说,《决定》从各个领域为国家现代化治理画出了经纬线,它是十九大精神的贯彻与落实,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王兆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文化”置于显要位置,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价值:第一是更强调坚定文化自信。重视中华文化的根基作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对于我们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无疑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是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显出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这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文化、道德、思想、教育等领域存在的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倾向的纠偏。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标杆,才能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第三是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既是个普及问题,更是在呼唤民间智慧与文化根性的生成,如果失去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会失去坚实基础,也不可能得到根本体现。总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得以发展壮大的深厚内动力,只有让文化扎根传统,从民间出发,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深厚而有力的支撑。
刘琼(《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条件下,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各种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对社会主义的文化和思想的扩张和渗透更全面、更直接、更快捷、更隐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亳不动摇,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才会有更加美好可期的未来。
制度的坚持,源于信仰的坚定和理论的清醒。要用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强化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使党成为富有创造活力的坚强领导核心。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和杂音不能完全避免之际,关键是要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增强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切实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与此同时,坚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文化繁荣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最为切近的实践基础。物质文明在体制选择和现实生产力的矛盾对接中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影响是根本性和原生性的。
李青松(国家林草局退耕办副主任、作家):
作为一名生态文学作家,我特别留意了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内容。《决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
仔细读读就会发现,《决定》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用了一系列态度特别鲜明的词汇——“永续”“必须”“坚持”“顺应”“保护”“预防”“控制”“赔偿”“追究”“加强”“治理”等等。这说明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产生了重大飞跃。由“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改造自然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即人类“改造自我”的时代。只有在这样时代,我们的发展强调的才是高质量的发展。而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对任性的蛮横的发展说不,对掠夺性的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发展说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就是对绿色发展的诗意描述。
发展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我们实现目的的手段,为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为了明天美好的一切,我们必须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在我看来,这个“共同体”,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以自觉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用生动的故事诠释“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学大有可为。
李骏虎(民盟中央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我一直关注着相关报道,认真学习了全会《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说明,深受鼓舞。作为一名作家和民主党派成员,这些年来,我走遍祖国大江南北采访采风,也经常参加政协和党派组织的扶贫攻坚等调研活动,对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深切的体会。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中国独特的发展经验使我们的体制越来越健全、完善、科学、合理。
近年来,我因为创作抗战题材的作品,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做过深入研究,正是因为有了先进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贫积弱的中国才能够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一步步走向独立和复兴。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强大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和自我建设能力,展现了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组织力量。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成员,我们也应该紧跟步伐,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发挥党派优势和特色,秉承先贤精神,更好地参政议政、履职尽责,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曹有云(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作出了科学回答,进而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的部署安排,为从根本上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长远的制度保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境界,为包括广大作家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指明了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坚守和奋战在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作家,我将在全会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不忘文学初心,牢记责任使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殷殷重托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深切期待,乘势而为,发奋创作,努力抒写出配得上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江子(江西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在未来必将更深层次地影响中国人的生活,也会更深层次地影响中国作家的创作。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治理、城乡融合发展、工匠精神、智能化等等理念和举措,已经深深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或者说已经成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本身。这些理念和举措,正在改变中国人与人、个人与国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然也正在丰富着当代中国作家的书写主题以及他们作品的品质与气质。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中国作家会更加积极地响应时代的召唤,创造出一种既与过去有着重要关联又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
鲁太光(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四中全会提出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尤其是将其制度化,使之成为新时代文化的灵魂,是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要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需注意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当前文化生产、供应的差序格局问题,即文化生产、供应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文化生产、供应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这样的坐标中看,如何通过制度建设,生产、供应合格乃至优秀的文化产品到文化生活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偏远区域,以及相关的社会群体中去,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当务之急。因为,当前文化制度建设,除了创作精品力作,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外,也要做好普及乃至补短板的工作。换言之,这些区域、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根发芽的土壤。这些地方、群体的文化工作做好了,又能够反过来促进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骠骑(网络文学作家):
逢辉煌盛世,伟大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召开十九届四中全会,有助于我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我们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网络作家更应该响应号召,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我们应该贯彻为人民创作的宗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歌颂新时代英雄楷模,写书新时代精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高作品质量,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泛娱化、亚文化,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错误思潮。从己做起,培根铸魂,让网络文学更多书写人民,为人民服务。
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是包括网络作家在内的所有文学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文艺报》、中国作家网共同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