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暌违六年再起航,助推青年艺术人才成长 刘海粟美术馆将为95后大奖得主办个展
来源:文汇报 | 2019年11月13日08:53
张旭的油画作品《筑梦曲之军港之夜》摘得“刘海粟美术大奖”。
蔡国强、施大畏、丁乙、俞晓夫、周长江、肖谷、姜建忠、张恩利、杨福东……今天活跃在画坛的太多艺术家,都与这样一个大展紧密相连,那便是有“艺术家摇篮”之美誉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昨天,“正青春——第十五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于刘海粟美术馆拉开帷幕并揭晓奖项。其中,唯一的“刘海粟美术大奖”花落95后在读硕士研究生张旭的油画作品《筑梦曲之军港之夜》。周胤辰、廖扬、陈伟坤、乔侨、徐玮等五位青年艺术家则分别凭借各自的佳作摘得“刘海粟美术奖”。评奖不设奖金,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助力青年艺术家攀登的阶梯——明年,刘海粟美术馆将为大奖得主举办个展,为五位获奖者举办群展。
这是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暌违六年之后的再出发。创办于1980年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前身为“上海市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呼应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至今已走过40载,为全国乃至世界画坛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人才。未来这个展览将固定两年举办一次。
评奖之外更投来一束光,照亮年轻人的艺术前路
“太意外了!”张旭向记者坦言,意外的不仅仅是获得大奖,更有即将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个展,“我的艺术储备还很不够,接下来需要潜心创作一批好作品。”尽管年仅24岁,还只是浙江师范大学意象表现绘画工作室在读硕士研究生,张旭最近一两年其实在全国重要的美展中都有出众的表现,他有四件不同门类的作品入选了今年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也曾在去年的全国青年美展中获奖。此次张旭获奖的这幅《筑梦曲之军港之夜》,是他最近几年进行的一个系列创作之一,以当代造船厂作为主题。有评委认为,这幅作品成熟稳重,彰显出大国气象,不仅运用油画技法,还以丙烯、清漆、铁丝网等多种材料的创作手法拓宽了单一的思维,让画面更富于当代的表现力与年轻人的锐气。“生长在安徽的长江边上,读书所在地浙江又靠海,我的个人经历中对造船厂较为熟悉,情感上也有一种特别的亲近。”张旭说。
“年轻人的作品就应该呈现新的气象。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对于这个时代与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力,是创作中最可贵的。他们的作品可以不成熟,但他会慢慢成熟,但如果他本来就是老套的,他就永远是老套的。”此次大展的评委之一、国画家张培成告诉记者。此次大展的评委之一、雕塑家杨冬白则坦言:“有的人画得很好,但明显带有别人的影子,或者,理所当然在画常规的东西,只是画得更加熟练而已,我认为这些都不能称为优秀的青年艺术家。”
在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阮竣看来,选择在今年重新启动休眠了六年之久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是有一定时代意义的。“最近几年艺术界其实都在反思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无论是创作本身还是展览体系,人们都发现它与西方很像。回过头来看,是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好的,都是对的,今天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梳理。”他认为,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作为一个官方美术馆举办的美展,需要肩负起引领创作风气并挖掘、扶持、推广、培养青年艺术家的责任。
“展览不是颁完奖、出本画册就结束了。获奖的六位艺术家之后将进入刘海粟美术馆的扶青计划。”阮竣告诉记者,获奖艺术家除了将得到在刘海粟美术馆办展的机会,还将得到一些额外的机会。“比如,我们前几天刚刚与德国合作,启动了一个针对女性艺术家的工作坊,特地把一个名额留给了此次获奖的女性艺术家,让她参与到这样一个为期一年的国际艺术交流中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给予这些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们一个再往上走的契机。”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周长江也指出,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亟待成为一个平台,“聚集优秀的年轻人,不仅仅是画家,也包括学者、批评家、策展人,发挥出更大的社会能量”。
四十年间,一个个愈加响亮的名字是对这个品牌最好的加持
第十五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特辟一个历史文献研究展“你知道和不知道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汇集展览自1980年创办以来的历史文献资料,多方位、多角度呈现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如何成为上海文化事业的一张名片。
此次文献展策展人刘涛告诉记者,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的前身,是应全国青年美术大展区域选拔而生的“上海市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和“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上海)”。这两个展览分别于1980年和1985年在上海市青年宫举办。正式定名为上海青年美术大展,1986年是首届,当时作品分两批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参展艺术家近两百人,年龄均在39岁以下。这可以说是上海青年美术家的一次集体亮相,在上海文化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能够看到改革开放早期年轻人思想方面的拓展意识。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在很多方面都是引领风潮的。比如,2003年开始面向外地征稿;2005年举办电视录播的颁奖晚会;曾将影像、装置艺术作品纳入展览;忻东旺、周京新、向京、张培力等一大批在全国范围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名家都曾经做过这个大展的评委。
从这个平台走出的一批批艺术家此后被越来越广泛地关注,更是对这个展览品牌最好的加持。上海油画雕塑院前院长肖谷参加了首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他当年参展的作品入选证出现在此次文献展上。肖谷回忆道,当年自己参展的是一幅纸版画,名为《儿子、父亲和父亲的父亲》。“那时正值85美术新潮开始,我们的知识面可以说一下子被打开了,对以往的艺术观念都有了新的思考。我的作品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创作的,想通过对于三代人的具象表现来展开一种对话。”当年这一届的获奖者名单中,还赫然可见俞晓夫、周长江、丁乙、郑辛遥、张安朴等一连串当今画坛耳熟能详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