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宋国锋:戏比天大 终身无悔

来源:人民日报  | 吴 卫  2019年11月14日09:23

图为宋国锋话剧《父亲》剧照。

宋国锋是话剧界唯一一位梅花奖“三度梅”的获奖者,他也曾四次荣获“文华大奖”。

今年是宋国锋从艺第五十三个年头了。演戏、导戏,年近古稀,他仍在为自己“终身无悔的话剧情结”奔忙着。演员被他“随意”一点拨,整个舞台便活了起来。“你的情感真,动作才会真,不能拖泥带水。”排练时,他亲自上台为演员示范,一抬手、一探身,风采不减当年。

很少有人知道,小时候的宋国锋,曾经对舞台“望台兴叹”。爷爷经常带他到戏园子听戏,可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让他听不懂也坐不住。加上小伙伴们都嘲笑他唱歌跑调,因此,当看到只说不唱、像电影一样的话剧时,他不禁眼前一亮:原来,戏还能这么演!

心中隐藏的表演热情,总算找到用武之地。宋国锋组织小伙伴们排演《烈火金刚》《红岩》等小说中的故事,小作品《一百分不算满分》还进入了学校礼堂,再后来竟被赤峰市委宣传部长和乌兰牧骑队长看中。1966年3月,宋国锋成为赤峰市乌兰牧骑的一员。

乌兰牧骑是活跃在内蒙古的文艺轻骑兵,被誉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红旗。跟随这面红旗,宋国锋深入工厂矿山、大漠草原、军营哨卡……下乡演出,女同志们坐着板车,男同志们就全凭着一双脚板,就这样走过一个又一个牧区。

早期没有演出灯具,大家就用棉球蘸了柴油,再用铁丝串起来,挂在高处照明。舞台上方燃着火焰、冒着黑烟,演员就在烟里面演,观众也在烟里看。即使条件艰苦,仍然乐在其中。最触动宋国锋的,就是群众对文艺的渴求。“有一次我带回来一个半导体收音机,给大家放戏曲,全村老百姓都围过来听,他们甚至让我们敞开了吃瓜,就希望我们能在那儿多待一会儿。那场景,我现在都记忆犹新。”

这件事,更加坚定了宋国锋用艺术服务人民的决心。在乌兰牧骑的12年,他每年都要演出三四百场。在最基层,他体会到人民群众那种真挚、朴素的情感,感受到他们对艺术、对生活、对艺术工作者的热爱。这种热爱,是人民对艺术的反哺。

宋国锋经常对人说,那是他最重要的人生阶段。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他认识社会、积累生活、增长学识、苦练技艺的关键阶段。

1978年,宋国锋进入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当时,正值李默然、王秋颖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大放光彩,要和自己的偶像同台表演,他背负着巨大压力。宋国锋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研究人物、钻研演技上,给人的印象就是“着了魔”。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饰演《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此前,宋国锋从未接触过军人生活,新戏建组,他马上参加军训,迅速适应角色。军人气质贯穿了他整个的日常行动,就连做家务,他都要求自己“标准化、制式化”,用他夫人的话说,“宋国锋就是梁三喜附体”。这部戏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北京演出结束后,一位开国将军赞叹:“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地方团体演的部队戏!”

宋国锋就是用这样一种态度,力争演好每一部戏。面对一个个不同角色,他不断打磨着演技、积累着生活、修炼着内心。话剧《父亲》排演时,因为他的体重,李默然先生曾拒绝让他出演“老杨头”一角,觉得他不像一个饱经风霜的父亲。为了塑造角色,他拼命瘦身、努力找感觉,最终不仅令李默然先生感到惊喜,更是凭借这部戏第三次摘得“梅花奖”的桂冠。

身上有多少光环,背后就有多少付出。为了演好《生死牛玉儒》中癌症晚期的形象,他曾一天两根黄瓜、半个鸡蛋,就这么吃了两个半月;他曾为了《鸣岐书记》,在舞台上犯过心脏病,与死神擦肩而过……

都说“戏比天大”,就是如此。

几十年来,宋国锋以真心真情的表演感动了无数观众,收获了梅花奖、文华奖、金狮奖、白玉兰奖等荣誉。在接任辽宁人艺院长之后,他领头创排《凌河影人》《黑石岭的日子》《杆子山上的男人女人》等一系列话剧,还带领大家拍摄影视剧。2012年卸任院长一职,他仍为剧院的发展与传承尽心竭力,创排了多部佳作——《祖传秘方》高举民族大义的火炬,《开炉》铸造出中华儿女的铁骨,《干字碑》树立起踏实肯干的丰碑,《工匠世家》彰显同心共气的精神……

这位须发斑白、总是穿着深色衣裤、戴着棒球帽的老先生,对着年轻演员,将自己的一切倾囊相授。“‘中气’对演员来讲太重要了。没有气息,你的情感就起不来,表达出来的人物就会失真。”《干字碑》的排练间歇,宋国锋饮着花茶与大家闲聊,还不忘传授经验。

如今,除了为辽宁人艺创排话剧,宋国锋所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支持家乡乌兰牧骑的发展。在过去一年多里,他创排了10余部反映奋斗精神和时代力量的主旋律话剧——《热土》《草原丰碑》《乌兰牧骑恋歌》……他说,人应该怀着一颗感恩报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