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边疆文学的一抹亮丽色彩 

来源:黑龙江日报 | 杨宁舒   2019年11月17日12:08

近年来,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欣欣向荣,涌现出蒙古族作家黑鹤、徐海丹,朝鲜族作家全勇先、李云迪,赫哲族作家孙玉民,壮族作家陆少平,满族作家闫泰友、吴继善,回族作家杨知寒、杨美宇,鄂伦春族作家侯波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作家,相继在小说、儿童文学、剧本、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网络文学等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收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比安基国际文学奖等多项大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主体民族创作共同构筑了黑龙江省文学创作的壮美画卷,在近期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黑龙江省代表团5位作家参会并做了发言,让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少数民族作家群体壮大成绩斐然

黑龙江省作协创研室主任詹丽辉介绍说,目前黑龙江省共有中国作协少数民族会员17名,省级少数民族会员229名,此外还有众多市及市以下级作协会员,都是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的少数民族业余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为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满族和朝鲜族的文学创作队伍人数众多。满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在黑龙江省文学发展史上取得了不凡成绩,如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关沫南、中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陈玉谦、王治普等,是黑龙江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代表;黑龙江省朝鲜族作家创作委员会是一支十分活跃的创作力量,很多人以母语进行创作。

黑龙江省对少数民族文学工作非常重视,2004年组建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专业委员会,并设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奖,至今已举办五届,为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文学人才、促进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黑龙江省作协积极扩大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为少数民族作家加入省作协提供更多的机会。努力培养少数民族代表作家,采取“送出去”战略,选送优秀少数民族作家到鲁迅文学院等高等文学殿堂深造。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共推荐20多名少数民族作家到鲁迅文学院学习。

为加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扶持力度,自中国作协设立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以来,黑龙江省共推荐24部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其中5部作品获得扶持;此外还推荐了3部作品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作品出版扶持专项,有2部作品获得扶持。与此同时,黑龙江省作协还聘任法律顾问,使少数民族作家权益保障问题得到落实。

字里行间流淌一个民族的心灵

在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中,有位70后作家,他就是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享有盛誉的蒙古族作家黑鹤,其动物小说独树一帜,多次荣获全国奖项,海外译本逐年增多。

此次赴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黑鹤作为领队,第一次将会议所有的议程都参加了,他在发言中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特别提到了一直用汉语写作的他,今年在自己的作品中选择了十本书,通过远方出版社和众多翻译家的努力,以蒙古语出版,将创作回归母语。

黑鹤在大兴安岭创建了个人写作营地,扎根生活第一线。他说:“我的作品类型应该是以动物为角色的自然文学,其中包括自然散文、小说等。但目前中国的文学分类里尚没有这个分类,又因为我的作品中以动物为题材的小说较多,所以自动把我归为儿童文学作家,这样一来,我倒是拥有了广泛的读者。”

最近,黑鹤出版了摄影绘本《蒙古牧羊犬》,他介绍说:“这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应该可以作为我目前作品的一种补充,甚至可以成为对我的小说的参考性注释。对于我的儿童读者来说,这个摄影绘本更直观地向他们展示了曾经不断地在我的作品中出现的蒙古牧羊犬的形象,它让我的作品更加完善了。”他的小说《我和小狼芬里尔》也将于年底跟读者见面。

谈到自己的创作与民族身份之间的关系,黑鹤说:“我的民族身份真正于我有意义的,是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完善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一直流淌在我的作品里。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也相应地拥有众多北方特有的民族和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果能将这些曾经的生活记录并再创作,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对于今后的创作,黑鹤坦言,目前他的自然文学作品已经足够多,可以考虑一直酝酿的比较成人化的纯文学作品了。

“我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成长,深深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比如被哈尔滨市作协推荐到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创作培训班学习,使我的文学创作由自发转为自觉,我越来越觉得民族需要书写,民族文化需要传承;再比如出版诗集,也是得益于少数民族作品出版扶持计划。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的蓬勃发展,跟国家和省里为我们提供的优厚条件是分不开的。”回族作家杨美宇说。

杨美宇的诗歌和散文见于各大报刊,长篇散文《阿勒楚喀城的新月》获第九届新月文学奖。谈到此次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她说:“我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少数民族作家不但要书写本民族,更要书写中华民族,河流汇入海洋。要书写我们的时代,而不是沉在个人的小世界里。”

1984年,16岁的杨美宇被父亲送进了诗歌班。她回忆说,每天晚上六点上课,满屋子的人,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军人、干部、工人……班里最大的学生年近60岁,是个盲人,每天晚上他都探着盲杖“笃笃笃”地走进教室,班里的人望着他,生出由衷的敬意。那一年,杨美宇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首诗,稿费寄到学校时,她没舍得取,至今还保留着那张稿费2元的汇款单。

杨美宇说:“年轻时,诗是爱好,也是功利。我梦想着名与利垂在诗人的桂冠下一起降临。但现在,诗像衣食一样,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苛求别人读懂它,更不企望它带给我任何实惠的利益,它就是我的生活本身。”

新时代新视角讲述新的民族故事

赫哲族作家孙玉民说,他是一边劳动一边搜集素材进行文学创作的。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的他,迄今己在几十家报刊上发表大量小说、诗歌和散文等,创作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电影文学剧本《赫哲神舞》、中篇小说《回响的枪声》,出版散文集《碧绿的明冰》、诗歌集《赫哲人献你一束花》、中短篇小说集《乌苏里船歌》、专著《中国赫哲族》等。

孙玉民说:“赫哲族是一个渔猎的民族、歌舞的民族、欢乐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然而,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却没有本民族文字,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靠口头流传下来,是那么有限且如过眼烟云,只有文字传承才能永恒。我作为赫哲族作家,深知传承发展赫哲族文化的使命担当,我愿意用自己的笔去赞美日新月异的祖国,歌唱赫哲人长久居住的青山绿水,写出反映赫哲族历史文化生活的佳作,代代传承。”

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在评论孙玉民的散文时说:“孙玉民不仅写出了赫哲族人独特的生存方式,也写出了他们的思索和情操。我们在阅读孙玉民的作品时,可以获得赫哲族人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独特经验、体悟和阐释方式。”

鄂伦春族作家侯波一直有个愿望,希望写一部描写横切面式的鄂伦春族小说,展现鄂伦春族古老神秘的传统文化,抒写鄂伦春族勇敢勤劳、崇尚自然、豁达乐观、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为纪念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0周年,侯波出版了散文集《雪猎》,她以真诚炽热的情感和清新自然的文笔,慢慢舒展开鄂伦春族的风俗画卷:《绽放的达紫香》《高高的兴安岭》等,通过敏锐的观察、细腻的白描,展示了家乡的四季风光;《雪猎》《传艺》《鄂家葬礼》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鄂伦春古老而神秘的民风民俗;《妈妈的回忆》《鄂乡老照片》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的祝福、对党的感激和对家乡的热爱。

侯波说:“作为一名基层少数民族作家,我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描写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组成一幅幅俊美的风俗画。民族文化包罗万象,我以鄂伦春人的眼界,反映生产、生活、家庭和社会活动,用灵魂书写文字,给新时代增添一抹独特色彩。”

壮族作家陆少平1981年开始诗歌创作,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等各大报刊,诗作被收入多种选集,出版诗集《一个女大学生的情思》《有赠》《时光层叠》,散文集《经纬小品》。作品荣获广西首届壮族文学奖、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奖一等奖等。哈师大博士生导师、教授陈爱中评价她的作品时说:“如果说早期陆少平的诗映现的细节的丰富,意象的新鲜与亮丽,那么如今所体现的则是深度与开阔,用语素朴而意境深远。”

陆少平感慨地说:“作为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创作会议代表团成员之一,我聆听了茅盾文学奖作家的讲座,国家民委相关负责人讲解民族政策,参加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分组讨论,出席了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关怀和支持。国家级文学期刊《民族文学》自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作者创作的各门类优秀作品,目前拥有汉、蒙、藏、维、哈、朝等6种文版,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期刊界的一道独特风景。中国作协每年多次举办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为作家‘充电’,《文艺报》每期都拿出版面刊发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大批少数民族作家成为该民族文化传承的‘代言’,很多作家不仅把目光投向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还把这种文学创作自觉地纳入中华文化的大范围进行思考,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本次黑龙江省代表团的5位成员包括蒙、赫哲、鄂伦春、壮、回几个民族,是少数民族作家的代表。黑龙江少数民族是一座富矿,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深耕细作,才能创作出无愧时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