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文艺之花为时代和人民绽放

来源:光明日报 | 周侃  2019年11月20日08:43

【热点观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为新时代文化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负时代召唤,无愧人民期待,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用真情和才华浇灌文艺之花,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新高峰。

 

壹 一切进步文艺 都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文艺与时代的关系?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从辩证唯物史观的立场审视,文艺不是神秘灵感的产物,而是人的精神性的生产劳动。文艺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既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纵观古今中外,文艺创作只有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共鸣,才能具有旺盛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一论断准确把握文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深刻阐明文艺在展现时代精神、推动时代进步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文艺要去感应时代、引领时代、反映时代、奉献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切进步的文艺都是时代进步精神的生动写照,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崇高理想的深情礼赞。回顾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无论是在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还是在大潮奔涌的改革年代,文艺总是同国家、民族和时代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文艺工作者们用艺术之手捕捉社会变迁脉搏、记录时代发展变化、展现国家蓬勃生机、描述生活万千气象,奉献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新中国的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不同文艺门类和领域千帆竞发、争奇斗艳,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更加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的精神引领作用,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文艺工作者要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去反映和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和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正是新时代文艺和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

贰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总前提和“总开关”。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文艺和文艺工作都提出过一系列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但一以贯之的,是突出人民在社会主义文艺中的根本地位。

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由此,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旗帜。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进一步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强调要把“人民”二字始终镌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旗帜上。正是在这面文艺旗帜的正确引领下,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对人民深情聚焦、热情礼赞、真诚奉献,用自己的艺术创造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特质和精神风骨。人民是阅卷人。只有坚持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进行艺术创作,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凸显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

近些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脱离大众、脱离实际、低俗化、娱乐化的浮躁风气和不良倾向。着眼于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解决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为此,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创作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作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叁 在扎根人民中创作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文艺精品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努力在扎根人民中创作更多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文艺精品。

一要牢牢把握“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个根本。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那么,我们用什么去铸造文艺的灵魂?那就是中国精神。在当代中国,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要为国家、为民族培根铸魂,必须坚守和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则,文艺就失去了血脉之源、魂魄之根,充其量只是徒有其表的躯壳。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与时俱进实现核心价值观在文艺生产中的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让人们通过文字、颜色、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像等艺术表现和情境去体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用文艺的独特魅力和优势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二要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导向。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贯通起来看,就会发现他始终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创作导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路遥就曾饱含深情地说:“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它歌唱。”许多优秀的作家艺术家都深有同感,文艺创作的源泉在人民的实践中,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在人民的口碑里。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在人民的质朴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让文艺的芳华为人民永久绽放。

三要牢牢把握“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个中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体现在作品的水准上。优秀的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为文艺创作、文化繁荣提供不竭动力和源泉。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主动从祖国、时代的迅猛前进中捕捉灵感、发掘主题、获得力量,在拓展艺术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真功夫、精功夫,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推进文艺创新,努力创作一批与蓬勃发展的国家和时代相匹配的文艺精品。

四要牢牢把握“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这个关键。文艺要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关键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艺工作者崇德修身、从艺做人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深刻回答了文艺工作者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艺术之路这一重大命题。《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进一步强调:“加强文艺创作引导,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自觉以此为遵循,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的追求,在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艺术理想。

(作者:周侃,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