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黑猫叫醒我》:消融隔阂的幻像“层间”

来源:文艺报 | 崔昕平  2019年11月27日08:03

天天出版社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味的策划,先后出版了常新港与常笑予父女俩的两部遥相呼应的儿童小说:父亲常新港创作了《尼克代表我》,一条名叫“尼克”的狗,帮助男孩“吴小小”唤醒他的父母,寻找遗失的童心和尊重。女儿常笑予创作了《黑猫叫醒我》,一只名叫“黑七七”的猫,帮助女孩“于豆腐”唤醒自己的内心,消融亲子间的认知隔阂。父女俩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共同朝向至亲间心灵层面的理解与尊重。女儿以作品引导孩子理解父母之情,父亲以作品引导父母理解孩子的独立个性。两部作品间隐隐可感的,既有“复唱”,也有“互文”。在这以文学构成的交叉地带,我们嗅到了孩子曾经或隐藏于内心或付诸于行动的火药味,更体会到了父女间努力达成理解、尊重、互信、互谅、互爱的至为动人的共同“成长”。

《黑猫叫醒我》的主人公“于豆腐”,人如其名,是一个“胆子小,性格软”的小女孩,与“邻居家的孩子”相比一无是处。妈妈在不征得于豆腐同意的情况下,将于豆腐养了一年多的小仓鼠“梭梭”送了人。情感上缺乏尊重的冷暴力触发了小女孩的反抗心,一个念头在她脑子里“滋滋作响”:“如果有一天,我也像梭梭一样,从妈妈身边无缘无故地消失,她会是什么感觉?”中国古人对“人本主义”有着简洁清晰的阐释,正是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亲子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家长以培养“理想态”的孩子为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孩子指手画脚。常笑予在《后记》中提到,促动她投入创作的重要动因,是希望达成亲子间的“共情”。

这番“推己及人”的题旨意愿,依靠幻想的手段,设计了孩子与家长的身份互换。常笑予假想了“叠荡空间”的术语,这个空间内有多层并行的、层叠的空间,称为“层间”。穿越“层间”而来的神秘黑猫“黑七七”,成为于豆腐的启蒙者,帮她逃逸出所在的“瓜果蔬菜最棒层间”,进入到“乱基因层间”。这个幻想设定类似于科幻中经常运用的多维时空之间的“穿越”。穿越的手段则非常新颖,不是借助某种科学设备或者通灵外物,而是挺像麦克尤恩的《立体几何》,靠将自己的身体做奇异的折叠,突破所在空间的维度,出入于不同的“层间”。

常笑予的《黑猫叫醒我》是一部没有“定式”的幻想小说,既有幻想小说中并行空间之间的“穿越”,又不拘泥于现实空间与魔法空间的两重穿越,而是以想象构建了多个各异的并行空间,人物在多层空间之间穿梭,且会伴随层间的变化,产生童话意味的“变形”。同时,作品又运用建立在科学预判与未来前瞻基础上的科学幻想。乱基因层间里,作家假想了人类扯断了血缘的扭结,进入基因乱序时代,孩子不再靠生殖繁衍而是诞生在福利院的“胶囊房”。作品虽然不像科幻小说那样承载更多的未来忧患,但也带有科幻小说一贯的现实批判与科学反思。

在乱基因层间里,孩子不是被动地成为某对父母的孩子,而是完全的当家做主,按着自己的意愿,到父母领养公司“领养”父母。作品初看诙谐幽默,实则暗藏深意。角色互换,乾坤颠倒,孩子要承担对父母的批评教育,培养管理,父母则缺乏自律,状况百出。于豆腐看似比其他同学幸运,第一次选择了“个性定制”模式,按照自己的要求挑选了一对完美父母。可于豆腐逐渐发现他们竟然不是人类,而是按需制造、按程序行事、情感冷漠的机器人。于豆腐愤然“退货”,重新按照“基因匹配”挑选了父母,但是他们和自己实在是太像了,懒散、胆小、笨拙,后来还双双离家出走。作品以荒诞的角色互换,达成如作家所说的滑稽镜像,映射出亲子间习以为常的交互模式下理解与尊重的缺失。

《黑猫叫醒我》中,孩子寻找“完美父母”的设定值得玩味。完美是一种理想,现实中是否会存在完美之人?这种完美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界定的?如果设定了完美,父母或是孩子自己是否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完美之人从“标准”的角度胜出,但反要失去人之为人的某些未必称之为好但无比美妙的东西,作品中,常笑予既擅于暴露矛盾又努力化解矛盾。尾声处,一对对父母与孩子在努力中走向温暖的和解,诚如常笑予所说,“探讨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父母和孩子共情的可能性和可达成的让步。”

透过文字,可以感受到常笑予良好的阅读与开阔的视野,又加之年轻人跃动的创造力,作品呈现出具有青春气息的语体风格,语言跳脱、俏皮幽默。常笑予观察生活有着敏锐而独特的视角,擅用新异的比喻,如“夕阳像打在玻璃上的鸡蛋黄一样缓缓落下”,足够让小读者领悟文学的创造性魅力。常笑予的叙述手法也明显不拘于传统,起承转合跳转迅捷,情节饱满、信息量丰富,加之开放性的结局设计,为作品增加了可堪玩味的文趣。虽然作品对“黑猫”角色设定的意义稍显随意,个别对话超越了角色年龄,但显然,《黑猫叫醒我》标识出一个年轻作家很高的文学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