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华文明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来源:文艺报 | 向云驹  2019年11月29日08:31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进程和日益丰硕的发展成果和成就的呈现,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国际和国内都有一批著名的文化理论家、思想家开始思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崛起之际及之后,文化何在与文化何为的问题。研究和探讨中国文化个性与它对世界的影响及其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在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论坛和世界哲学大会上,一大批国际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不约而同提出未来世纪的思想、哲学、文化继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回首东方,向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墨子的东方思想回归,寻找思想动力和出路,中国的文化学者、思想家也提出了同样的思考和回应。获得中国政府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隆重颁发的共和国友谊勋章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的启示》一书中说过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语,他说:“中国思想是‘人类经验另一极’,它让我们着迷。西方思想和中国思想就像阴和阳的关系,形成了创造性的互补。”季羡林先生提出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的理论。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和“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发展走势和文化选择。张世英先生提出了融东、西方主客分离对立为主客融一的新“天人合一”观为未来文化的出路。本世纪初,会林、绍武先生以高度的文化责任意识和强烈的学术理论担当,既谨慎又大胆地提出了“第三极文化”思想,接续前辈话语,顺应时代发展所需,使中国文化再一次获得了前沿性、战略性的理论支撑。

中华文明的个性来自地理闭环效应

中国文化的极致性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具有相关性。中国文化生长、形成和定型的自然地理空间构成一个具有闭环性的地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多元一体是其基本特征。多元一体既包括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也包括文化上的多元一体。高山、沙漠、蛮荒和汪洋的阻拦隔断,使中华文化和中国文明数千年来处于独立自足、封闭自洽的发展环境之中,成为人类文明独一无二的伟大样式,以其独特性、丰富性彪炳世界。

中国文化传播有年轮一样清晰的涟漪:向外的扩散与幅射,向内的吸引与魅力,多圈多极。包括:黄河文化圈——1,陕西文化圈,极点西安;2,河南文化圈,极点郑州;山东文化圈,极点曲阜。长江文化圈——1,包括湖北文化圈,极点楚文化;2,浙江文化圈,极点杭州;江苏文化圈,极点苏州;3,四川文化圈,极点成都。

民间文化在一国文化中是一种基础性、全民性的文化。民间文化是伴随着一国人民民族性格、个性、特质的形成而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民间文化来自历史的深处又具有现实的广度,具有时间历时性又具有空间共时性。中国的民间文化由于中国历史地理的相对独立、封闭而具有突出的地域特征,有典型的土生土长的性质。由于中华文明是目前世界各种文明类型中始终在活态传承,有明确文献记载和史传传统,文字和语言一贯到底,历史沿革脉络清晰的文明,所以,中国的民间文化就相应地具有独特的特质和价值。概括起来有这样一些特质:①中国民间文化是一种文明体内没有出现过大的断裂、变更、改写的民间文化,具有始终在传承的韧性和延续性,世所罕见;②中国民间文化孕育与催生了中国文字和书写文明,但它的口头文学、口头文化传统始终在民间得以传承、传播、生长,有一套与典籍文化和书写文明相媲美、相匹配的民间传统和文化谱系;③中国民间文化以不识字的民众为传承主体,同时又具有全民性,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根基、源头,要理解中国文化必须理解中国民间文化。所以,如果要讨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使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获得有效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丰富资源和魅力基因。

中国人长期以来就对自己的文化有清醒的描述和认识,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里包括两种认识:一是中国民间文化具有多姿多彩、和而不同的丰富性;二是中国民间文化依据中国的地理版块、生态样貌、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形成了地域性或区域性特征。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四大文明之一。它又是这些文明中唯一从未中断,从古至今传承未绝的文明。这种“从未中断”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我们前面所讲的地理环境决定的,是这种地理造成的闭环效应所致。其次是由于中国思想从古至今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想,即地理的一统、王朝的一统、政治的一统、文化的一统思想。中华文明的“从未中断”,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王朝历史的代代更替,编年清晰可溯;《二十四史》代代编修,文字从甲骨文时代一直活到今天,古代语言音韵依然可考,文献积累浩如烟海,口头文学代代相传,民俗民风古朴,诗歌代有新出,等等。其传承不绝的原因在环境的大体量封闭,地理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和思想传统的大一统观下形成的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以外,还包括文化多元一体,文化统一、文化认同的传续,帝国王朝体制的代代沿革,中医药文化对人口繁衍和人种生殖的保续,文化包容上的海纳百川、儒释道圆融,农耕文明的土地养人、可以靠天吃饭,人民安土重迁、认祖归宗、守望故土,坚守天下中心、华夷观念,文明中心始终不向海外域外转移,孔子及其思想道德观通过教育和“传而习之”产生的深远影响。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成就了文化的封闭、保持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明为人类文化和文明贡献了自己的个性风格和独特创造。由此,形成中国文化的圆柱式模型:自成一体、自树标杆、圆形柱体式生长、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达到极致的个性化程度和极致性的海拔高度。

“全球化”使世界发现中国

虽然自古以来中国就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发展中华文明。但是这个封闭并不是完全的不与外界往来或者根本拒绝和完全杜绝与外界交往。事实上从古至今,中华文明都不断地汲取着外来文明的滋养和营养,多次出现大规模吸纳、学习、模仿外来文明的热潮。汉代的百戏就是一个世界性表演舞台,西方的杂技、魔术、驯兽、幻术大量涌入中国,佛教传入和汉代以后不断有人去西天取经并使佛教在中国普及和深入人心直至本土化中国化。唐代富甲一方,胸襟博大,万邦来朝,文化盛极一时,气象开放景象繁华。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繁荣,丝绸和陶瓷成为中国文化最亮丽的名片。宋、元、明时代中国文化日益走出去,其间高潮迭起。这些实际上是大航海时代全球化之前的前史,是工业革命之前农耕文明时代的全球化史,并且代表和达到了那个时代全球化的顶峰,也因此才孕育了工业革命的大航海的全球化史。当然,这个时候,中国大清王朝逐渐闭关锁国,完全沉醉在自恋之中,把自己置于井底之蛙的境地,终于饱尝历史的恶果。中国文化由强到弱、由盛而衰,而欧洲或西方文化则由弱到强、由衰而盛,全球化都是其中的一个转折点。其中,对于中国文化,全球化之前,是西方发现东方文明,更多地表现为称羡东方文化优秀优点优势的时代;而全球化之后,随着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和掠夺,随着鸦片战争中国貌似强大却不堪一击的失败,西方又出现了更多地表现为极力否定贬低歪曲中国文化的思潮。所以,西方对中国的发现经历了对其优点的发现和对其缺点的发现这样两个方向。

在西方发现中国的时候,一批睿智的西方思想家敏锐地发现和揭示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的价值。其中,法国的思想家尤为突出。笛卡尔、帕斯卡、马勒伯朗士、培尔、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狄德罗等等。比如:培尔在思想史上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使“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的人”。他认为,古代中国人承认万物之灵中,以天为最灵,天能支配自然,即自然界中其他之灵非顺天不可。这种在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那里出现的思想,在东方却极为普遍。但伊壁鸠鲁否认有统摄一切的天理天则,从而肯定神的存在;而儒家却肯定有一种天理天则,从而否定神的存在,这是中国儒学与伊氏的不同处。培尔从东西方同一现象中比较出两者在思想上的完全不同。伏尔泰是是近代欧洲对中国的知识了解最多的思想家之一,他甚至认为“世界的历史始于中国。”他还改编中国元曲的《赵氏孤儿》为《中国孤儿》,借此大力推崇孔子的伦理。莱布尼茨是近代德国思想家中对中国文化倾注了最大兴趣和耗费最多精力的人。他的思想与法国哲学有密切联系。1672年莱布尼茨进入巴黎的知识圈,结识了马勒伯朗士和数学家惠更斯等人。莱布尼茨关于中国的一个重要思想超越了此前一概否定和全盘肯定的时俗,认为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具有互补作用,两者在思维上有同构性。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在版图上不次于文明的欧洲,并且在人数上和国家的治理上远胜于文明的欧洲。在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有一个极其令人赞佩的道德,再加上有一个哲学学说,或者有一个自然神论,因其古老而受到尊敬。这种哲学学说或自然神论是自从约3000年以来建立的,并且富有权威,远在希腊人的哲学很久很久以前。”莱布尼茨还对中国文字、易经、数学、哲学等展开了艰苦的研究,从过去的同样被人评论过的中国现象推导出更高层次的不同结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源与起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首先是基于人类的本质和天性,中国哲语称: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海北海,道术未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未来的构想,也是一个实践性的历史进程:在远古的神话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伟大瑰丽的想象力,缔造和形成了人类的天神观、宇宙观、世界观;在人类意识觉醒或人类自觉的传说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形成了人类的自我意识,明辨真善美,同母题传说故事出现在世界各地;在全球化(早期、中期、当前)时代,大航海开辟了地球一体的命运,两次世界大战促成世界存亡的命运一体,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成为人类文明的价值追求;在信息化时代,科学进步,市场经济发育,生态环境同频共振,互联网无障碍联通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在共享共建,和平共处,互惠互利,平等相待,睦邻友好,携手发展,共同繁荣。

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国家政治制度差异、国家意识形态差别、经济发展不平衡,追求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和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化解和超越文明冲突与敌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于人类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人类的共性包括:①人类性:直立、语言、艺术、工具,与动物相区别;②人性:人道主义,向真向善向美;③世界大同和大同世界:憧憬美好未来,天堂般美好,和平、自由、民主、平等、博爱;④全球化使人类彼此关联命运与共;⑤生态环境的全球性、整体性,使人类命运同一;⑥市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牵一发而动全身,使人类命运相关;⑦信息联通使人类彼此息息相关;⑧科技无国界。人类的个性包括:①人种性,肤色与种族的特色;②语言的分类与差异;③地理地域的特色;④历史:部族、国家的地域性差异;⑤民族的个性:a,小型的民族,b,多元一体的民族,c,民族国家的民族;⑥宗教的个性;⑦历史遗留形成的文化圈个性,如齐鲁文化、楚文化、燕赵文化等;⑧宗族、家族的个性;⑨个体个人的个性。人类共性个性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所有个性中的共同性构成共性;②共性表达了所有个性中的共性;③个性是一级一级、一层一层、一圈一圈扩大、升级、外延的;④有无数个层次层级的多元一体现象和表现;⑤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政治多极、文化多样、经济多元、个性自由互为表里;⑥越是科技化越要人文化,越是经济一体化越要文化多样化,越是全球化越要本土化,越是现代化越要传统化,越是市场化越要资源化,越是物质化越要精神化。总之,越是政治多极化越要人类命运共同体化。

我们的未来观和文明观是“文明互鉴论”

文化差异性是不同人群和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吸引的根本原因。艺术魅力来自于文化个性,惊奇产生于个性的魅力。一种文化的伟大个性加上它高度的成熟,就形成它的文化高峰和极致性。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第三极文化,也是人类文明中的大体量、长时段的文化高峰。几千年来,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连接起中国与世界的广泛联系,从陆路和海路等各种途径、路线、航程,丝绸之路打通中国与世界,也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史奇观和奇迹。中国为世界送去了中国风,掀起一次又一次的中国热潮。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人民的福祉、幸福、美好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物产、陶瓷、丝绸、茶叶,以及四大发明、儒家思想、文学艺术,都曾通过丝绸之路播撒全球,吸引西方智者一次次注目中国,拉动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全球航行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敏感神经,在世界文明史中书写了无数的篇章。一个具有独特气质、别具创造才华的民族一定具有自己的独创能力。思想、文化、艺术、科技、物产、制度、组织、管理等等一切的独创性必然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中国的未来将更加现代化,更加世界化,更加文明化。我们古老的丝绸之路将在全新的“一带一路”重构中焕发全新的活力。中国制造和中国精神将为人类物质文明丰富和精神文明发展作出全新的贡献。

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坚持开放,坚持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并着力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就必须提出新的文明主张。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他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开放是中华文明的未来选择,“一带一路”是中华文明与世界人民通融互惠相知的纽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中华文明向世界贡献的崭新思想智慧。总之,我们的未来观和文明观是“文明互鉴论”。这既是4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华文明必然形成的历史终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因为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中国是在文明互鉴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愿意将这一伟大的宝贵经验奉献给世界,中国也愿意为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中国的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这既是历史所趋,也是世界各国的民心所向。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政治多极、文明多样、经济多元、主权平等、民族独立、个性自由互为表里,是人类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理论,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宇宙观、协和万邦国际观、和而不同社会观、人心和善道德观的必然结论。

在21世纪,以外空空间技术和虚拟空间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与海陆空立体交通为标志的新型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将以闭环时代的个性拥抱时代的开放和世界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文化将在雄厚的基石和伟大的高原上创造新的辉煌,也将以其独特面貌和巨大魅力走向世界吸引世界。历史的结论是:只要新的文化创造努力追求中国文化的极致性,彰显中国文化的极致性,达到中国文化的极致性,无论是讲世界故事还是讲中国故事,都能抵达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彼岸,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文化的贡献,使中华文明达到新时代的人类的世界的高度。

(本文系作者2019年10月在中法文明对话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