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二○一九年度剧本研讨会举行 打磨精品,挑战高度,多彩华章奏响时代强音
来源:文学报 | 金莹 2019年11月30日09:03
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持续推进中共上海市委2016年第十一号文件所要求的“十三五”期间在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美术、群文、网络文艺等方面完成百部精品佳作的目标,力争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百部精品”中30部左右舞台艺术领域的精品力作,11月19日至22日,“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2019年度剧本研讨会”召开。会议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协主办,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承办。
来自北京、湖北、江苏、河南以及上海本地的40多位专家对戏曲、话剧、歌剧、芭蕾舞剧、交响曲等不同艺术类型的22部作品进行专题研讨。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在题材选择、文本立意、风格样式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上海舞台的“深度”和“广度”,也体现了上海对舞台精品打磨的不遗余力和精益求精。
这22部作品,有的已经搬上舞台,已打磨修改多次,但仍孜孜以求进一步的提高;有的已经具有搬上舞台的基础,但仍在探寻格局和立意上的进一步突破,从剧本阶段就为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夯实基础;有的则是天然拥有史诗格局,需要在各方的建议下进一步细化……
创作团队的多元也体现了上海舞台的“广度”:除市属国有院团外,宝山沪剧团、长宁沪剧团、上海现代人剧社、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及上海锦辉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五家区县及民营院团,也提供了具有相当质量的作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上海舞台艺术工作者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投入创作,取得一系列成果。“红色三部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和沪剧《一号机密》,在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局面。本次研讨会上红色题材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也值得关注。京剧《北平无战事》(新版)、中篇评弹《初心》、沪剧《一号机密》《承诺》、话剧《新青年》《国旗》、音乐史诗《英雄》、歌剧《田汉》、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九部作品关注的焦点各不相同,既聚焦陈独秀、田汉等历史名人,也涉及上海普通市民设计共和国国旗这一重大事件,更有历史上默默无闻、却为新中国成立无怨无悔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艺术家们潜入中国近代这段开阔、复杂、充满变动也充满迷人戏剧性的历史深处,重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情境,挖掘复杂幽深的人情人性,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地阐释了上海城市血脉中的红色文化基因。
记者发现,在今年的研讨选题中,现实题材的比重也较往年有显著提升,共有八部作品入选,既有关注重大题材的如展现大飞机研发的话剧《追梦云天》,也有以普通人视角折射改革开放历程的淮剧《浦东人家》,有直面社会“痛点”教育问题的沪剧《苔花》,也有关注垃圾分类的“小巷总理”之三沪剧《可乐坊25号》,持续关注百姓身边的生活。两部滑稽戏《上海的声音》《弄堂里向》更是对上海历史、上海文化做了独具“上海味道”的诠释。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了“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的要求。本次研讨中现实主义题材的涌现,正展现了上海文艺界对此要求的热烈呼应。
此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如昆剧《浣纱记传奇》、音乐史诗《开天辟地》、交响幻想曲《炎黄颂》,以及儿童题材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新版),以“中国近代商业之父”盛宣怀的人生历程展现社会变革的话剧《中国商父》,从题材、内容及二度呈现方面,都体现了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的努力。
近年来,上海舞台一直追求艺术高原上的更高峰,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打造上海原创、上海制作、上海出品的品牌矩阵。上海要努力成为优秀演出、演艺机构、演义人才荟萃的码头,也要成为不断输出原创舞台精品的源头,为此,上海始终敞开大门、敞开心胸,主动邀请全国各地专家提出建议。自2016年以来,上海已举行了第七次大规模的剧本研讨。而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不少作品已经演出并获得各类大奖项。例如,京剧《北平无战事》、昆剧《浣纱记传奇》、话剧《追梦云天》、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舞剧《闪闪的红星》都是第12届中国艺术节的参评参演剧目,获得广泛好评。但此次研讨,《北平无战事》《最后一头战象》不惜另起高度、重新构思、推倒重来。《浣纱记传奇》《追梦云天》等作品也进行了大幅度修改。
“上海市舞台艺术年度研讨会,通过研讨方向、出策略,给方法,已经进行了四年七次,这种研讨和规划对发展和繁荣上海的艺术创作是科学的、有效的,有前瞻性又有针对性,有顶层设计又有战略性,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上海经验,值得学习。”文艺评论家马也表示。
“艺术生产要从高原迈向高峰,战略定位顶层设计是前导,有效规划系统操作是基础,胸怀创意情怀责任是保障。上海剧本创作年度研讨会已举办了七次,坚持借力全国艺术评论和创作人才共同谋划的创意和格局,正体现了上海对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持与把握,对艺术作品题材风格多样的重视与要求,对创造创新的比重和倡导,对作品精益求精,不懈地对已产生比较好舞台效果的作品推倒重建或回炉升华,不放过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文本,力争让每一粒有价值的形象种子都能在舞台上绽放。上海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大气魄、大手笔,可以为全国的艺术创作生产提供有益经验。”文艺评论家刘玉琴认为。
在11月22日于中华艺术宫举行的交流大会上,马也、刘玉琴、欧阳逸冰、吴孝明、刘文国代表五个组别的专家进行了分组评述,对22部作品给出了真诚锐利的建议。上海京剧院院长张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范建萍、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则分别代表创作单位交流发言。与会专家表示,上海的舞台艺术工作者正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传世之作上,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