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作家齐聚,讲述澳门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来源:广州日报 | 2019年12月17日00:09
12月16日上午,作为2019广州国际文学周核心活动之一,“澳门文学的光荣与梦想”对话活动在暨南大学举行。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澳门笔会理事长林中英、《香港文学》主编周洁茹、澳门笔会秘书长廖子馨、澳门作家黄文辉、陆奥雷、杨颖虹、袁绍珊、评论家申霞艳等粤港澳三地作家齐聚,在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之际,共话澳门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澳门笔会理事长林中英
小澳门有大文化,“爱国”是澳门文学的光荣传统
在现场对谈中,几位澳门作家不约而同地表示,澳门在地域概念上属于一个小城市,但却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象。曾参与澳门城区向教科文组织申请世界非遗名录工作的黄文辉认为,澳门拥有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传统,澳门在16世纪开始的时候,来到澳门的时候不光只有葡萄牙人,还有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英国人,这些人在澳门留下了日记、游记、小说、诗歌等体裁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四百年的对外交流史中,澳门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和精彩的故事,比如澳门的海盗史、间谍史、博彩史,都是极好的文学素材。
澳门作家袁绍珊
袁绍珊则认为澳门文化不仅仅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也有着亚非拉美多元文化带来的碰撞与融合。因为澳门生活着许多自海外回归的的华侨,也有许多澳门人移居世界各地,所以澳门有天然的优势,充当华语文学与葡萄牙语文学、英语文学沟通交流的桥梁,促进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蒋述卓以澳门大学教授姚风的文章《小澳门大文化》举例,表示“澳门城市虽小,但是它所凝聚的文化却很有分量、很有底蕴,能够反映出国际视野。”
除了谈到澳门文学、文化的丰厚传统,林中英还认为澳门文学的一个光荣传统是自发的“爱国主义”。近代以来,以澳门诗人冯雪秋为代表的一批爱国文人先后参与了孙中山先生组成的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抗争救亡活动。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兴亡不仅有深刻的关怀,还付诸了切实的行动。她感慨文坛前辈们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可歌可泣的救亡抗争史,值得当代的创作者去挖掘、去铭记。
出版、影视、教育多点开花,力促粤港澳文化互通
文化是一块心灵阵地,以文学为纽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互通,相识相知,才能有力地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建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穆子馨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为澳门文学的繁荣带来一个很好的契机,澳门优秀的作家作品可以在大湾区出版,去吸引全国的中文读者。她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是澳门文学起飞的时代,因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作协组织了大批作家前去交流,而澳门的报纸也受此影响开始改革,如《澳门日报》开设了纯文学版,选刊各地作家的优质文学作品,大大激发了澳门的文学创作氛围。
陆奥雷
陆奥雷则从文学影视化的角度,展望了澳门文学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他提到由廖子馨监制《迷局伏香》正在大陆上映,“这部电影有一个很深的身份认同思考,因为它由澳门作家改编、香港演员主演、广州团队出品制作,是一个特别切合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创作交流的范例。”他期望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历史机遇,让大家能够发现更多澳门的文学资源。杨颖虹则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澳门以前没有自己的教科书,曾采用香港、台湾的教材进行教学。这导致了“澳门的教育系统缺乏本土的元素”,作为生长在岭南文化中的澳门人,虽然潜移默化受了很多的影响,但是没有一套完整的教材将这种文化影响规范下来,形成一种文化的自觉。
周洁茹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澳门的年轻作家有一种纯粹的文学眼光,不仅接续到了澳门文学的文脉,而且可以写出不同代际人群的时代性和个体性。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互通的潮流下,他们的作品逐渐进入广大华文读者的视野,将和“澳门的文学前辈们一起迎来澳门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据悉,通过广州国际文学周这个平台,粤港澳作家还将在多场读者见面会、文学研讨会中展开对话、探讨,更加密切联动与深度合作。文学周将团结粤港澳文学人士和文学机构,与广东作家代表深入交流三地之间的文学现状、文化共识以及未来走向,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丰富精彩的文学服务。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冯秋瑜 通讯员 刁宵华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冯秋瑜、程依伦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冯秋瑜、程依伦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