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学的震撼力转化为文学的感染力
来源:科技日报 | 乔地 2019年12月18日14:24
“科幻作品,就是要用通俗的语言,把科学的震撼力,转化为文学的感染力。”近日在河南商丘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科普科幻电影周(展)上,科幻作家王晋康说:“科幻作家时刻保持激情和好奇心是写作的源泉,此外还要尽可能广泛地阅读,时刻保持感官的敏锐,从海量的知识中收获感动和灵感。”
王晋康是来自河南南阳的科幻作家,深耕科幻文学近30年,曾获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等。前不久在成都又获第30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高荣誉奖项“终身成就奖”。
第二届中国科普科幻电影周(展)期间,商丘市内5家影院、10个大中小学、10个社区放映国内80部优秀科普科幻影视动漫作品共计400余场,并邀请优秀影视作品团队参与映前映后与观众的交流活动。6场高峰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科普科幻电影的成功案例及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更有面向大众开展的科普科幻嘉年华活动让大众从无人机表演、AR、VR体验等项目中感受科技与科幻魅力。80多家科普科技企业、影视企业和动漫企业参展。
王晋康认为在商丘举办的科幻电影周,为科幻作家和影视公司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更多优秀的作品有希望走进大众视野,同时也为影视公司提供了大量精彩的故事。
近年来,随着《流浪地球》等科幻影视作品的高票房,不少科幻小说被搬上银幕。“当影视界资金进入科幻圈,不少作家开始能够依靠写作来养活自己了。科幻文学的发展从短篇、长篇畅销书,再到科幻电影、下游产品,虽然我们现在还处于第三个阶段,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王晋康说。
在第二届中国科普科幻电影周(展)电影高峰论坛之一的中国科幻新青年领袖论坛上,科幻界青年艺术家、电影人、知名作家和投资人共同探讨中国科普科幻电影的成功案例,以期用科幻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科幻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科学技术对人产生的影响。从某种程度来讲,我们现在拍的科幻电影可能是未来的纪录片。”论坛现场,电影《流浪地球》B组导演郁刚说,“我们现阶段要做的就是立足于中国文化,立足于中国市场,把我们自己的故事讲好。”
目前,中国科幻电影与传统文化有哪些碰撞呢?火马传媒董事长、科学与幻想基金会河南代表处首席执行官张钊在论坛现场举例说,电影《流浪地球》里有舞龙舞狮等场景,这能让中国的观众感觉非常接地气、没有陌生感,“所以,我觉得文化是根基,科幻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科幻与文化的融合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融合。”
科幻作家灰狐认为,电影《流浪地球》展现的家国观念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很多宝贵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加以利用。
河南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产生了非常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但河南的科幻氛围并不浓厚。张钊说:“希望通过科幻赋能这种概念,刺激更多年轻人对本土最熟悉的文化进行加工、传播。”
未来,科幻圈可能会在哪方面产生“爆点”?“短视频在未来3至5年可能是很好的爆发点,它能够激发更多的创作者投入科幻创作,让科幻不再那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张钊希望通过科幻赋能这种概念,刺激更多年轻人对本土最熟悉的文化进行加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