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个童年都有爱的大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王一梅 2019年12月20日15:05
左昡的《伞的孩子》(新蕾出版社),书中安可可是一个缺少父母关爱的、孤独的女孩,她的天空在下雨。这让我不禁心生疑惑:左昡一向温暖,有着阳光般的脸庞和阳光的内心,她为何写了一个下雨的故事?读完《伞的孩子》,这份疑惑有了答案。
奇妙的想象是这个故事的第一入口。女孩的头顶在下雨,是因为内心在忧愁;女孩的头顶出现了一把伞,是因为内心期待得到一把保护伞——爱。这雨起初下得不大,只落在女孩安可可一个人的头顶,后来越来越麻烦,空气中时刻都有潮湿的气息,雨无处不在。左昡就这样把雨点点滴滴洒在读者心头,把人淋湿,确切地说,把那些匆忙的家长们淋湿、淋醒。我想,左昡终于开始露出她犀利的一面了,但同时,她又是节制的。她让潮湿的天空中飘来一把伞,以伞为道具去表达如何弥补陪伴的缺失,如何消融原生家庭的无奈,使《伞的孩子》成为一个举重若轻的故事,也成为一个接近生活又充满奇幻的故事,这在童话写作中并不多见。
女孩形象的塑造是故事的第二个入口。孩子的天空出现了伤痕,但左昡并不想写哭泣,也不想写无助,她笔下的安可可并不是柔弱的。安可可在幻想世界中寻找希望,那把幻想出来的“伞”就是安可可内心滋生出来的保护伞。左昡写出了面对缺失的孩子自我疗伤的能力,写出了孩子的坚强和勇敢。不得不说,左昡的文字充满了魔力,温婉中透着力量。
情感的沉入式描写是故事的第三个入口。写故事的过程中总会写到内心世界,但内心的沉入书写,需要作家情感的绝对投入。我想象着左昡的写作状况,她可能已经把自己置身于空寂和潮湿中,感同身受地把沉睡在孩子心中的不安全感一点一点体会一遍,再一字一字写出来,把家长在匆忙脚步中隐隐有所察觉却依然不够重视的隐痛一点一点体会一遍,再一点一点写出来。她既站在儿童角度,描写儿童缺少关爱之后若有所失、充满了不安全感的状况,也站在家长角度,把无奈描写得层层深入,发人深省又耐人寻味。左昡靠一个幻想的故事理解孩子,做孩子的支持者,警醒脚步匆忙的家长们的同时,也客观、公平地用焦虑和忙碌为他们辩解。她不喜欢谴责,而是宽容地深爱着作品中的每一个人。所以,左昡的写作应该能得到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情感共鸣。
一部童话作品,因为有了巧妙的切入点,有了一个智慧的道具——“伞”,而成功表现了儿童内心的渴望,使得左昡的创作具有随物赋形的灵动特质。身处缺失中的孩子自我疗伤的勇气,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并非弱不禁风的孩子的形象,使得左昡的创作具有了超过普遍意义上的伤痕故事的特质。而情感的沉入,更使得她的故事拥有了层层渐进,无形中触动内心的力量。从这几个层面来看,这部作品是成功的,并且深深地打动着我。
愿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温暖、完整的家,每一个童年都拥有一把爱的大伞。爱是撑起孩子成长天空的保护伞,是帮助孩子勇敢走在人生道路上,随时可以奔跑的飞翔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