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孩子,他们值得被看见
来源:青海日报 | 唐明 2020年01月07日08:46
作者简介:唐明,中国作协会员,格尔木市作家协会主席。文学作品散见于《文汇报》《延河》《十月少年文学》《儿童文学》等省内外报纸杂志,出版《心无杂念》《小妖一米》《把家安在格尔木》《德吉的种子》等多部小说及儿童文学作品集。获第八届青海省文学艺术奖。现任《格尔木》杂志执行主编。
2017年,我构思了几个与这片土地有关的现实题材的儿童小说,并立即动手完成了两个,四川文艺出版社迅速与我签约。出版社少儿部主任周轶老师给我打电话,我谈起自己的几个正在创作和正在构思的儿童长篇小说,周轶老师快速反应说要把这几本书放到一起,做成系列丛书,丛书名称慢慢再想。书稿都下印刷厂了,丛书名字还没有想好。一天,我的责编曹凌艳老师灵光一现,说不如叫作“小马驹”吧?我当即欣然同意。这个名字不仅好听好记,最重要的这是一个来自高原的意向。像马儿一样自由、率真、努力奔跑,这是我个人写作的意识,也是我们青海儿童文学发展的姿态。
这个系列丛书2019年4月出版了《带着我的小马回草原》和《我的爸爸在云端哨卡》。按照合同,2020年4月将出版《天鹅爸爸》和《戴嘎乌的男孩》,2021年春天再出《寻找达罗》《经幡下》和《抵达太阳湖》。未来的两三年里,我将一直做一匹奔跑的小马,驮着高原孩子们的欢笑与纯真,奔向更远的地方,因为他们,值得被更多的人、更远的山水看见。
到底写什么?
这个问题大概困扰过每一位写作者。于我的答案就是写当下,当下这个时代,这个环境,这片土地。脚下的土地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生长着故事,如芃芃草木,蓬勃旺盛,能够俯下身子的人,都会有所收获,或拾起一片故事的叶子,或拾起一颗故事的种子。越是了解越是清醒,这片高大陆绝不贫瘠蛮荒,只不过,它以“敏行讷言”的品格立世,以“韬光养晦”的姿态处世,它低调含蓄,深沉稳重,它对我们每个人都恩深义重,在它星辰转换之间已然深深地雕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不写它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王泉根教授说过:“如何理解现实、把握时代、更好地塑造儿童文学的典型人物以加强现实题材儿童文学创作,推动中国从儿童文学大国向儿童文学强国迈进,既是新时代对儿童文学提出的新期待,也是儿童文学实现美学突破的内在要求。”
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上,有太多为中国儿童书写的作品成为传世的经典,它们都是扎根中国大地,紧贴儿童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感动和影响着时代的作品。换言之,儿童文学的创作,必须紧贴当下,要温暖孩子的心灵、鼓励他们的成长,成为一代人共同的记忆,这才是儿童文学作家的追求。
虚构题材在儿童文学的写作中大概更多,童话、寓言、科幻占的比重很大,这几乎给了世人一种印象,儿童文学指的就是童话类,事实肯定不是这样。曹文轩老师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品叫作《草房子》,这部作品就是现实题材的经典,曹文轩老师一直致力于此,其实这才是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一脉相承的发展主潮。这一传统经由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原创童话集——叶圣陶的《稻草人》开创,由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天翼的童话《大林和小林》以及陈伯吹、严文井、金近等作家的作品承继推进,从而源远流长地贯穿于整个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艺术的长河。特别需要提出的是,鲁迅先生以其敏锐眼光,1937年就刊文充分肯定《稻草人》的时代意义,他说:“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今天的儿童文学创作,要想讲好中国孩子的故事,给中国孩子讲出好的故事,沿着这样的道路走下去难道不应该是我们的首选吗?所以,我将继续立足当下、取材本土,写我的高原孩子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