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 曲:探索讲述中国故事的新样式
来源:文艺报 | 李小菊 2020年01月13日08:58
小剧场粤剧《文广探谷》
豫剧《重渡沟》
2019年,中国戏曲在持续稳定的外部政策环境和不断转好的内部生态环境中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戏曲创作在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时代要求和戏曲自身创新发展的需求下,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和主题,以反映翻天覆地的时代巨变、人民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材,出现了大批从题材内容到艺术水平都值得关注的现代戏作品。戏曲演出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集中展演为主要形式,其中全国性戏曲作品展演有第12届中国艺术节、第16届中国戏剧节、第二届全国地方戏曲南方展演,以及各地举办的庆祝展演,包括剧种(如评剧)展演和题材类型(如小剧场戏曲)展演,集中展示近年来戏剧创作的新作品、新动向。
2019年5月20日至6月2日,以“逐梦新时代——向国庆献礼,向人民汇报”为主题的第12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举办,共有来自全国的51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参加展演,其中第16届“文华大奖”戏曲类参评剧目17台:黔剧《天渠》、豫剧《重渡沟》、苏剧《国鼎魂》、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民乐情》、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京剧《杨靖宇》、黄梅戏《邓稼先》、白剧《数西调》、河北梆子《李保国》、豫剧《戈壁母亲》、京剧《红军故事》、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沪剧《敦煌女儿》(以上14台现代戏,占四分之三)和盱河高腔《牡丹亭》、京剧《奇女无容》《钦差林则徐》(以上3台古代戏,占四分之一);参演剧目共有4台戏曲剧目,1台现代戏高甲戏《阿搭嫂》,另外3台是昆曲《浣纱记传奇》《顾炎武》和京剧《北平无战事》。最终荣获“文华大奖”的剧目是《王贵与李香香》《重渡沟》《国鼎魂》《李保国》。其中《王贵与李香香》以李季同名长诗为文学基础,将文学与剧种特征巧妙融合,同时又突破地方戏曲剧种的束缚,引入现代歌队、舞队与钢琴伴奏,引领古老的秦腔剧种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质朴走向时尚,在戏曲艺术和地方剧种的形式创新上实现了非常大的突破与超越。豫剧《重渡沟》以当前脱贫攻坚为题材,在充分体现豫剧剧种特色的基础上,以浓郁的喜剧风格塑造正面人物形象,表现严肃的主题,是一部“有喜剧风格倾向的正剧”,这在当前戏曲创作以正剧、悲剧、壮剧风格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现代戏创作中是极其可贵的。《国鼎魂》和《李保国》均以现实人物事迹为题材,前者着眼于文化传承与文脉存续,后者致力于讴歌时代楷模。这些优秀的现代戏作品,用传统表现手法讲好了中国故事,讴歌了中国精神,代表了近年来戏曲创作的艺术水平和主题导向。
10月26日至11月12日,以“追梦新时代 经典共传承”为主题的第16届中国戏剧节在福州举行,本届戏剧节的戏曲剧目类型更加丰富、剧种更加多样,这与中国戏剧节艺术性、群众性、时代性的举办宗旨相符合。在参演的21个戏曲剧种、27台戏曲剧目中,共有现代戏19台,古代戏8台。现代戏以京剧《红军故事》、弋阳腔《方志敏》、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淮剧《送你过江》、评剧《藏地彩虹》、吕剧《大河开凌》、淮剧《武训先生》等比较有代表性,女老生谢涛反串出演的现代晋剧《起凤街》、川剧名家沈铁梅主演的《江姐》也比较引人注目,历史剧和古代故事剧主要有莆仙戏《踏伞行》、闽剧《红裙记》《龙台驸马》、豫剧《张伯行》、丝弦戏《大唐魏征》、京剧《游百川》、黄梅戏《不越雷池》、京剧《玉簪缘》等。其中,弋阳腔《方志敏》不但以革命历史题材丰富了剧种的表现领域,而且让广大观众领略到弋阳腔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风采,对于剧种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福建是戏曲传统浓厚、戏曲生态良好、戏曲创作活跃的省份,此次戏剧节该省上演的闽剧《红裙记》、莆仙戏《踏伞行》体现了福建戏曲人古典而传统的戏曲创作观和美学追求,这种坚持和坚守在当前以现代戏创作为主的氛围中显得难能可贵。
这一年例行举办的戏曲展演还有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办的第4届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该会演以市县级基层专业戏曲院团演出剧目为主,参演剧团顾及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均衡,展示的是全国各省市区基层戏曲院团的创作现状和演出水平,给基层专业戏曲院团提供了晋京演出的机会,对基层院团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年度参加会演的30个剧目中有现代戏17台,比例略强于古代戏,一些剧目如秦腔《关中晓月》、梨园戏《陈仲子》等都是近年来创作的比较好的剧目。11月10日到12月5日,第二届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在武汉举办,该会演旨在打造武汉戏码头的形象,演出剧目会集了南方各省近年来创作的剧目,与其他艺术节、戏剧节多有重合,如沪剧《敦煌女儿》、闽剧《生命》、河南曲剧《信仰》等。除此之外,近年来受到戏曲界关注的小剧场戏曲节,也循例在北京和上海照常举办,主创人员的年轻化、创作手法的实验前卫性、实验剧种的多样化,成为当代小剧场戏曲创作的共同追求,这一年涌现的如多剧种的《思·凡》《四美离歌》、香港粤剧《文广探谷》、绍剧《灿烂八戒》等,均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浓郁的人文情怀值得关注。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昆山市人民政府和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的第二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简称“百戏盛典”)于7月21日到8月27日在“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江苏昆山举办,本届展演共有112个剧种、118个剧目参加。“百戏盛典”是2016年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成果的具体展示和生动呈现,充分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元的剧种文化。同时,围绕2016年全国戏曲剧种普查结果而跟进的学术研究也日渐展开和深化,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申报的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中国戏曲剧种艺术体系现状与发展研究》的立项与展开。该课题共分三个子课题:一是对全国350个戏曲剧种(包括348年剧种以及木偶、皮影)艺术面貌进行详尽呈现的剧种艺术丛书,该丛书对剧种艺术的总结研究和戏曲研究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当前戏曲剧种艺术体系的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从剧种声腔体系的角度,分门别类地对戏曲剧种艺术体系的形态样式进行考察、调研与总结;三是对中国戏曲剧种艺术的美学研究。该课题是继《中国戏曲志》之后对我国戏曲剧种研究作出重大理论推进的学术成果。
2019年单个剧种的集中会演以评剧为代表。2019年是评剧艺术诞生110周年,10月31日至12月7日,“清莲雅韵——全国评剧展演”在北京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举办,共有10个评剧院团的20台大戏参加展演,其中既有《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经典剧目,也有《藏地彩虹》《春回桃湾》《重返大山里》等新创剧目。此次活动的承办单位之一中国评剧院一直引领着中国评剧的创作与发展,近年来创作出了《母亲》《藏地彩虹》等现代戏。2019年,该院重新创排了郑怀兴的历史剧《新亭泪》。该剧是郑怀兴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81年,由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演出,一经演出,就在戏曲界引起震动。然而,由于莆仙戏的语言限制,传播范围有限,又由于该剧创作于38年前,许多戏曲界人士无缘观看。此次中国评剧院重排《新亭泪》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戏曲界的关注。该剧不但再现了历史剧经典之作,而且展现了中国评剧院以于海泉为代表的青年演员的精湛演技和艺术风采,该剧主演平均年龄只有33岁,体现了该院着力培养和扶持青年演出人才的良苦用心。
中国评剧院近年来连续推出的现代戏《母亲》和历史剧《新亭泪》,非常典型地体现出当前我国戏曲创作的实际情况。《母亲》由张曼君执导,而张曼君也是目前影响最大、作品最多的现代戏导演。2019年的中国艺术节上,她执导的剧目就有秦腔《王贵与李香香》、京剧《红军故事》、沪剧《敦煌女儿》、京剧《钦差林则徐》。张曼君作品以“新歌舞演故事”为最大特点,新世纪20年来她导演了大量戏曲现代戏作品,对当代戏曲舞台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她的作品擅长深刻地挖掘题材主题、讲究复杂多变的叙事技巧,因此能够做到内容和形式俱美、思想和艺术兼擅,这是当前戏曲导演特别需要注意学习借鉴的地方,而不仅仅只学习她作品中的现代新歌舞这些形式皮毛。
如果说戏曲现代戏创作和导演还处在“张曼君时代”,那么当代历史剧创作则随着编剧郑怀兴因眼疾而暂停创作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2019年,郑怀兴有两部作品搬上舞台,一是年初由国家京剧院创排的京剧《嵇康托孤》,这是郑怀兴创作于2018年的最新作品,足见他宝刀未老;一是年尾的评剧《新亭泪》,经典重现,既让人感到欣慰,又让人感到危机的存在。在国家大力倡导现代戏创作的当下,郑怀兴是为数不多的坚持创作历史剧的剧作家,他的历史剧作品也以其文人品味、文化厚度和人文追求成为当代文人戏的代表。由于他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再加上眼疾,今后他创作的作品会减少甚至封笔。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先后封笔的四川籍剧作家魏明伦和徐棻,以及年过80的郭启宏等老一辈剧作家。
近年来,尽管各院校戏文系毕业生日渐增多,全国各类编剧人才培训班也层出不穷,但是这些创作者大多在知识积累、人生阅历等方面尚处在成长阶段,创作的成熟更需要假以时日。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罗周等学院派有才华有追求的新一代编剧,但这样的人才实在太少。此外,从一系列项目的申报和剧本扶持看,虽然参与戏曲创作的写作者在不断增多,作品汗牛充栋,风格各异,但实际上具有一定思想和艺术水准的作品比较匮乏,优秀的青年戏曲编剧更是凤毛麟角,历届艺术节、戏剧节上获奖的优秀作品仍然由少数几位代表性主创人员如张曼君、姚金成等名家所创作。优秀的编剧和导演,事实上仍然处在青黄不接的境地。戏曲编剧、导演现状如此,作曲、舞美等主创现状亦如此。如何实现戏曲发展的代际更迭,如何解决戏曲人才成长的瓶颈,如何让戏曲在新一代的创作者身上更好地传承下去?一系列的问题值得业内深思。解决发展的问题,需要良策,也需要行动。2019年11月中旬,由中国戏曲学院、台湾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编剧高峰论坛举办,该论坛旨在扶持两岸青年戏曲编剧,为戏曲创作发现人才。虽然这次论坛的时间短暂,但对于激励和培养青年戏曲编剧却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青年编剧的成长中,我们期待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