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现实题材新作:聚焦“凡人英雄”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杜佳  2020年01月19日08:00

1月9日、10日,百花文艺出版社两场新书首发活动在订货会期间举办,其中《向爱而生》是文学、影视两栖作家石钟山的首部缉毒题材长篇小说,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讴歌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专项”;《吾辈当关之百步识人》(以下简称《吾辈当关》)则是网络新锐作家猎衣扬新作,真实展现了海关人的工作和生活。

 

《向爱而生》书影

《吾辈当关之百步识人》书影

 

传统 & 新锐:经典化是创作的共同期许

在《向爱而生》首发式上,“如何实现作品的经典化”引起热议。作家石钟山在《向爱而生》后记中深入剖析如何能写出流传于世的好作品。他认为作家与普通人的唯一区别便在于这份职业承载了远超常人体验的众多情感和对人性的拷问。通过作品把幸福和慰藉传达给更多人,作家是幸福的;同时,作家又是“不幸”的——石钟山回忆,从爱上文学之日起,他便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周末,就连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在作家的日历上也变得面目模糊,“这些普通人看来与众不同的日子与平常并没有什么两样,当作家历经沧桑、洗尽铅华,把别人休闲享受的时间几乎都用来写作、把文学作为自己唯一出路的时候,距离成功就不远了”。年复一年的艰苦写作让石钟山切身体验到,作品成为经典流传或一个作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不同”,这个“不同”是一部小说独立存在的价值,也是文学当中所讲的“这一个”。

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的作家,石钟山认为以纸为承载媒介的传统文学作品与网络文学最大的不同在于阅读感受,而这也是文学作品经典化的要件之一。时代在进步,新的媒介和传播方式影响越来越广泛,他断言,虽然网络作家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以纸张为媒介的写作永远不会消亡,“从最早古人用竹简传递文字开始,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阅读习惯不可能一夜之间被网络所取代,甚至以后网络还会再发展、发达,纸质书和纸媒也同样会延续书香品质”。

除作家自我修养、作品传播媒介等因素影响外,石钟山认为一部好作品得以流传、实现经典化的必经路径之一还在于题材的选择,“一个作家的首要任务是讲好故事。用最通俗的故事展现最严肃的主题是作家的本领。即使你有再伟大的想法,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承载思想,让人读不下去,传达思想也就无从谈起,那么作家的表现就是失败的”。《向爱而生》讲述缉毒战线卧底警察的故事,分享写作灵感和创作过程时石钟山坦言,缉毒战线尤其卧底警察们的故事由于职业特殊性,不为人所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故事的背后所承载的主题是爱,“我们生活的每段时间、每个空间、接触到的每一个人都在诠释着爱,它像空气和水一样不可缺少,能打动我们、走进我们内心、留存在记忆当中的,无不是爱。亲情之爱,友情之爱,爱是文学的母题,也是人性的光辉,为她讴歌永不过时。”

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认为,石钟山过往作品备受瞩目和期待的重要缘由之一在于他对“新时代叙事”的强大掌控力,创作《向爱而生》是作家面对当下、从中提炼生活意义和写作理由的又一次尝试,体现出作家勇于自我挑战的精神,“从《父亲进城》开始,石钟山就展现了一种叙事天赋与内在的情理逻辑:信仰催生激情,良知催生诗意,而人物命运在故事中的辗转起伏又透露出深扎现实的况味。《向爱而生》一方面继续了他特有的叙事风格,另一方面作家面对当下的行动比任何回忆和静态道德礼赞更难,更艰苦,也是更富有冒险精神的叙事。他完成得很好。”

在《吾辈当关》交流现场,“作品经典化”同样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吾辈当关》编辑唐冠群认为,相比传统属性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以网络传播为发端,载体不同,虽然是新兴文学样式,但其兴起实际上与之前报纸文学的兴起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因媒介不同,网络文学相较传统文学有了一些文风的区别,呈现出在不同承载空间中独特的表达样貌,而这些都不影响作品的经典性,“不管《吾辈当关》初始于哪里,它本身的原创性、故事性、技巧性都是朝向经典的努力”。

现实题材书写:观照“凡人英雄”

“作家要怀抱悲悯之心和善良之心”是石钟山一直以来的信条,《向爱而生》之所以有力量,他认为初心仍可追溯至此,“今天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创作的使命之一在于对看似理所当然的日常的反思”,缉毒战线的警察故事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他的视野,他在书的封底写到,仅写警察工作的神秘和重要远远不够,它承载的是人性的力量和作品以外的情怀。石钟山回应了记者关于题材选择的提问,“出于职业特殊性考虑,从事缉毒工作属于隐蔽战线,缉毒警察相较于普通警察往往更加默默无闻,而他们为我们每天享受着的和平付出了甚至是流血牺牲的代价,这无疑是值得作家书写的”。

《解放军报》文化部高级编辑曹慧民既是石钟山的同学,也是一位有着传统阅读习惯的“老派读者”,而他读《向爱而生》时,还是作品付印之前,只好通过手机“刷屏”的方式阅读。在当下很多作家纷纷“换笔”,采用新的结构方式的时候,他注意到石钟山仍然如老工匠孜孜不倦打磨一件艺术品般继续着写作。作家惯用的“兜兜转转、隐而不发、笔下惊雷、步步惊心”的笔法让这次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像乘过山车一样一口气读完”。还沉浸在小说营造的氛围中时,曹慧民突然意识到,这个看起来一气呵成实则厚重的故事是一曲凡人的颂歌,也是英雄的颂歌……“有人说生活一地鸡毛,我说是遍地英雄,如果驱散遮蔽生活的灵光,会发现很多英雄之光来自平凡的人们,他们就是千千万万普通人身边的战友、亲人、朋友,他们是真实可触碰的存在”。

这样的“身边故事”同样也是《吾辈当关》的初衷。作者猎衣扬和他的爱人都是海关职工,亲身经历让猎衣扬以“吾辈”一员的身份把创作始末娓娓道来:如何让“海关”这样一个对普通人来说比较陌生的事物和我们的生活发生联结,让书中人物如在目前是猎衣扬开始创作前首先思考的问题,而打通关节的过程是苦恼的,灵感的闪现最终还是来自于身边同事。不论是刚刚进入海关队伍时负责带他的师父“老马”,还是已经退休的同事“老张”,正是身边人身上发生的点滴小事汇聚在一起给予猎衣扬启发。这一群人不讲吃穿、不怕吃苦,创造条件迎难而上的劲头一度让他想不明白,目睹一个个“老马”“老张”一次又一次不顾个人安危、以身犯险执行任务的现场,由“他们”身上传承而来的“精气神”早已无声地融入猎衣扬的血液和生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我们国家海关开展工作的条件还相当艰苦,像老张一样的海关关员很多时候只能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跳上待检船只,这种行为在今天看来简直是疯狂的,也是不可思议的”,就是这样拼命的劲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海关人。“我就是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相对于枯燥的案卷来说更加有血有肉的东西和发生在身边人身上的一点一滴。当读者打开书,看到的将是一个真实的海关”。

网络文学评论家许苗苗澄清了一点对当下网络文学的误解。她感到,谈及网络小说,目前出现在大众概念里更多的仍然是幻想、穿越、玄幻等类型文,而事实上,像《吾辈当关》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在网络文学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究其原因,网络文学刚刚兴起的时候,幻想等类型文读起来轻松有趣,于是这一类型创作填补了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市场空白。随着时间推移,类型文吸引读者的“爽点”大多是相似或者重复的,因此时间长了难以再满足读者和市场的口味变化。读者和市场期待看到更新的东西。更新的东西从哪里来?出于长远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开始自发地寻求创作的出路,开始将目光更多转向身边生活,像《吾辈当关》这样的一批现实题材作品应运而生,2018年、2019年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爆发”态势。

许苗苗分析了《吾辈当关》这部作品在现实题材创作潮流中的位置和意义,它不仅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还是一部行业作品,也就是网络文学中的“行业文”。读过小说,许苗苗形容自己像“跟随‘猎大’游历了天津海关”,“你觉得小说中的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可感的人,作家用细节树立起了一组非常具有魅力的海关人群像”。

从一到多:IP开发的空间和可能

《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等改编自小说的影视作品是较早IP开发的成功范例,作家石钟山坦言,尽管任何一个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但写作之初绝不能考虑那么多,而应该保持写作的初心,这是对于一个作家最重要也最幸福的事,“如果为了影视而写作,结果往往会沦为‘四不像’,落得读者不待见”。从他的经验出发,影视公司审视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简单地看一个故事,而是看题材,并且透过题材衡量它进入再生产工程的空间有多大,因此,假如作家从一开始就把一本书写成剧本,那么不论好坏,它已经定型了,能够留给影视改编的空间太小,反而不容易出优秀的改编作品。也就是说作家不必越俎代庖,作家的首要任务是把自己的作品写好,对它的文学性负责,其他事情留待作品进入市场后再做顺应规律的考量。

近年来出版格局在变,百花社的出版策略也随之改变,这让许苗苗遗憾从小爱写作的自己没有赶上网络文学创作的大潮——“不仅是一个人在变,整个格局都在发生变化,而作为一个已经六十多岁的出版社,百花社没有在时代潮流中止步不前,反而散发出了新鲜的光彩”。

出版《吾辈当关》这样的网络文学作品正是新思路的体现,出版社视野更加开阔,为新兴文学样式和作品提供了更多传播空间。在相关话题讨论中,许苗苗认为,不仅仅是网络文学作品,具有“媒介超越性”是未来文学作品成为可持续性IP的重要特点,“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一个全媒体时代,多元化传播环境下受众不再满足于仅仅阅读纸面或读屏,大量的信息涌入,出版的内涵逐渐丰富,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作品的文字性和图象性,甚至要预判某些作品的二次元传播效果,比如这部《吾辈当关》,除了网络文学属性以外,作品中的很多情节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而且能让人想象到如果它的文字成为形象被搬上屏幕,网友们的弹幕会怎么说……这说明它是一部具有媒介超越性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也是具备更多开发可能和空间的作品”。(文/中国作家网 杜佳)